APP下载

国内网络剧的“微”美学初探

2014-03-13张文澜上海戏剧学院上海20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张文澜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200000)

国内网络剧的“微”美学初探

张文澜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200000)

所谓网络剧包含了两个范围,第一个是指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剧,第二个则是由各大视频网站、或者文化传媒公司制作、以视频网站为播放平台、为互联网网民量身定做的连续剧。前者还是传统电视连续剧在视频网站上的新传播,仍然沿袭着传统电视剧的制作方式和审美判断,只是把互联网当作新的传播媒介。后者则是由各大视频网站联合文化传媒公司发起、专门为网民制作、仅限于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播放的连续剧。本文主要是以国内第二类网络剧为对象,讨论其美学特征。

在传统电视媒介上播放的电视剧,大多是由制作公司自发创作,与播出平台达成协议播出的这样一个制作播出流程。观众对一部电视剧的喜好和评价仅仅体现在收视率上,具有参考价值的观众评价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制作单位和播出平台与收看群体之间,始终处于这样单向的关系。其结果是,影视从业人员掌握了话语权,决定影视市场的走向。相反观众只能在电视台播出的这些电视剧中做相对有限的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3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91亿1。在网络普及的短短几年时间里,网络的虚拟性和可隐匿性极大地激活了民众潜伏已久的话语表达欲,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网络中来。

2011年2月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北美创业投资教父John Doerr创造性的提出了SoLoMo概念,即把“Socail(社交)”“Local(本地化)”与“Mobile(移动)”三者的无缝整合看作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2。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中国城市的普及,移动终端正在改变媒体的发展趋势。电影院、客厅里的电视机、书房的电脑已经不能涵盖影视作品的所有消费场所了。都市人的快速生活节奏,使得花上1-2小时呆在电影院或者家里看完一集完整的电视剧或者一部完整的电影的时间少而又少。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其他碎片时间,比如等车堵车的时间、点餐后等菜的时间、购物排队的时间等等,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普及,而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关注。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德国电影大师施隆多夫认为:手机电影将会影响今后电影的叙述方式,自己这种老的讲故事方法最终会被淘汰。施隆多夫表示:“手机电影是一场电影技术革命。它要求从它的内容、创作到一系列的完成,都必须高度简单化,包括整个叙事的风格。”

首先是在时长上。以《屌丝男士》为例,这两部网络剧尽管单集时间长短不一,然而都是由1至3分钟左右的片段组成。如此短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传统的包含有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它们是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完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呢?不难发现,这两部网络剧当中的片段其实与小品中的段子非常类似:人物数量少、一个片段里有1到2个梗、场景单一基本不转场。同时,由于时长限制,人物一出场就身份性格鲜明,人物的角色和人物关系都是符合观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从观摩经典影视剧后的共同认知

其次,是镜头语言的要求。由于屏幕的制约,对于画面可视性和音响效果都不同于大银幕的要求。尽量避免远景这样的大景别,集中表现的是演员的特写,特别强调人物的面部表情,强调故事叙述中的道具表现。色彩也尽可能的鲜明,简单,生动。

我国网络剧将观影人群主要锁定在社交网络人群,即18至34岁的网民。因为网络剧的商业模式尚在起步阶段,无法吸引到常规影视剧制作所必备的专业人才和雄厚资金。在消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网络剧暂以娱乐为唯一目的,尚不具备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在试图寻找自我价值定位的过程中,网络剧在话题选择和角色塑造上的娱乐效应愈来愈突显,在这方面的创新为传统影视剧的创作展示了新的可能。

1.快餐文化:新媒体的竞争,对于从经典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媒体而言,有着截然不同的竞争环境和游戏规则。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了,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放弃经验、相信创意;放弃教条、相信年轻。充分让年轻人去创作他们自己的消费文化。

2.接地气:接地气是电视节目行业工作人员所熟知的一个词,是指在节目选题设计及制作上应该贴合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以赢得良好的收视表现。借助社会热点汇聚网络人气、借势创作一直是网络剧的看家本领。比如《屌丝男士》的“屌丝”概念、《型男色女》中的九型人格分析,都是在借网络流行话题来博观众的眼球。

3.夸张表演:因为审查制度的相对宽松,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平台上,网络剧的角色设计常常极端化,卖色、卖萌、卖轴、卖冷幽默等等。为了制造强烈的戏剧效果,人物行为常常不按理出牌。挑选演员的标准不再是俊男美女,而是一定要有特点,不论形象的美、丑,只要能令观众记住,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4.自我价值观:相比70后、60后,现在的80后、90后,个性张扬、更加忠于自我。他们有自己的行事方式,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特征。受众群体年轻化的网络剧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年轻受众的价值取向,在人物塑造、台词打磨时,勇于表达自我价值。

由此看来,网络剧是个非常时髦的新剧种,而且现正势如破竹,从2008年发展至今,显露出独特的美学特征。然而国内网络剧的现状,还处于起步期,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人才和资金规模与电视剧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过于迎合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的网络剧,无视艺术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在网络剧诞生之初就遭人诟病。同样,视频网站从播出、自制、出品,一路摸索着适合自己平台的最优营利模式。碎片化传播与深度阅读是否真的水火不容,草根趣味与精品制作又能否达成某种默契。优酷网出品总经理卢樊溪曾表示,观众只需要看到好看的产品,至于是网络剧,还是电视剧并不重要,“名字叫什么无所谓,观众并不在意是什么,只要是他想看的。”3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发布: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fzzx/qwfb/。

2.百度百科词条:Solomo营销模式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1W2FJ2EKGxE91NVHOvl2nyrEobJrL LA7fKa76Ts6I9P6UfVTiQO-m98gZ9plaqottqqBZsT0ahG-d7QafOtu.

3.许青红:《网络剧 蓄势待发》,《京华时报》2013年09月25日第039版.

张文澜,上海戏剧学院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