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之间:论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静态图片的运用
2014-03-13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谢 群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动静之间:论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静态图片的运用
谢 群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商业化电影制作背景下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其导演的许多经典之作都具有鲜明的“斯科塞斯式”的风格,其作品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叙事方法,本文主要论述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共同的思想根源,重点论述其电影中共同的叙事技巧,即在动态影像中运用静态图片来叙事,并探讨其作用和意义。
马丁·斯科塞斯;动态影像;静态图片;宗教;节奏
在当代美国商业电影制作模式之下,众多导演被沦为电影生产线旁边的“监工”,其创作的众多电影作品也自然带上了如出一辙的商业特质,无论是故事情节模式、人物关系设置,甚至是故事叙事手法,都如定模而出,鲜有导演个人化的痕迹。一些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要不如希区柯克一样如日中天,商业丰收又不失艺术风格,要不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此石沉大海。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受到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导演的创作地位日渐上升,一批各具特性的电影导演诞生,在商业的齿轮中将自己的创见磨合于电影作品之中,其中最具个人化特色的电影导演非马丁·斯科塞斯莫属了。笔者试图在本文中探索马丁·斯科塞斯作品的共同的“马丁·斯科塞斯式”的叙事手法。具体表述如下:
一、“宗教性的眼光”
1967年,马丁·斯科塞斯以一部被称为自传式的作品《谁在敲我的门》在美国电影业暂露头角,这部作品充满了马丁·斯科塞斯式的宗教拷问,即如何在宗教罪恶感与底层现实的冲突中生存,作品直接取景于马丁从小生活的纽约街头,马丁·斯科塞斯曾在其自述纪录片《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中谈到自己童年生活在意大利天主教的宗教氛围中,从小在天主学校,在教堂里内心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在《谁在敲我的门》最后一组教堂里耶稣受难和圣母的形象快闪镜头就是他童年心灵震撼的印证。天主教的背景也成为马丁斯科塞斯日后电影创作的观念源头,其1973年创作的电影《穷街陋巷》更是进一步探讨了宗教与人生存的问题,影片开始黑屏淡入时画外音“你不是在教堂里赎你的罪。而是在家里,在大街上”直接揭示了影片的主题。马丁斯科塞斯早期这两部“自传式”的电影为他开启了电影导演之路,虽然之后在美国商业化的制作模式之中,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没有这两部个性鲜明,但是他却总能在其中打上斯科塞斯的印记,如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愤怒的公牛》,主人公拉莫塔总是处在一种自虐式的自我斗争之中,犹如《穷街陋巷》里的查理游离在街头与内心罪恶感之间。又如《出租车司机》里的主人公特拉维斯抱着救赎的心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其1988年拍摄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更是直接探讨了宗教问题,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91年,斯科塞斯曾经说道:“自那时起(孕育电影《谁在敲我的门》的时候-笔者注),绝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电影里进行我的忏悔,当然,我还会不由自主地带有宗教性的眼光,我在寻找上帝和人之间的联系。”1马丁·斯科塞斯的意大利天主教背景也是我们在分析他的电影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二、动态图像中使用静态图片的叙事手段
然而,除了“宗教性的眼光”是马丁·斯科塞斯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因素外,其电影作品的叙事方式也极具个人风格,而这种风格,在其第一部作品《谁在敲我的门》中就已经形成,纵观其作品,笔者注意到一个叙事方法的共同点,那就是马丁斯科塞斯在动态的电影中惯于一些静态图片组成的镜头,从他的第一部电影《谁在敲我的门》到他之后的多部电影都出现过类似的叙事方法,这种创作手法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其电影当中,当然不是偶然所为,如此叙事手法,在其他大电影当中并不多见,那么,在动态影像构成的电影中,马丁斯科塞斯为何要用静态图片呢?其作用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对于影片详略的处理以及对素材的创新性利用。《谁在敲我的门》中第一次使用静态图片是在主人公和一帮朋友在屋内玩枪打闹,在抢打碎一个玻璃瓶之后,影片出现了美国经典西部片《赤胆屠龙》中主角的近景镜头,之后影片用连续28张静态图片配合画外枪声表现了《赤胆屠龙》里码头枪战的一场戏。之后是男女主人公相拥从贴着《赤胆屠龙》的影院走出。这样处理《赤胆屠龙》里的经常戏份,一方面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中的西部英雄情节,另一方面表达了马丁·斯科塞斯对这部经典电影的致敬,然而直接引用未免太过直率简单,通过这种静态图片快闪的处理,体现了马丁·斯科塞斯对素材的创新性应用,另外使得影片详略得当,节奏紧凑。同样,在《愤怒的公牛》中也通过这种方法使得影片详略有当,重点突出,这部影片表现了拳王拉莫塔,然而全片表现的场景并不是在拳王的拳击场上,而是通过表现拳击场外生活之中的拉莫塔来表现他个人的生活和性格,而作为一代拳王,拳击场上的场景又是并不可少,不能不说的,马丁·斯科塞斯创新性地表现了这点,通过一些静态图片构成的逐帧式图片或者静态图片来表现拳王在拳场上的瞬间,这样既表现了拳王的辉煌时刻又使得影片不拘泥于拳击场上,而是重点放在生活当中。同时通过时间的对比,又暗示出拳王悲剧的一生,即生活永远处于自我怀疑的痛苦之中,而辉煌总是短暂的。在其作品《纯真年代》中,主人公和新婚妻子结婚后蜜月旅行一段,马丁斯科塞斯并没有拍摄两位新人到各国旅行的情景,而是通过一幅幅唯美的风景油画来表现,一方面使得两人的蜜月之行带上了浪漫色彩,同时又大大缩短了时间,避免影片过于冗长,详略得当,恰到好处。
2.对于节奏的调节与把握。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第一部电影《谁在敲我的门》中有一段经典的镜头,那就是教堂里耶稣受难和圣母的一组静态特写图片镜头,如前文所述,马丁·斯科塞斯通过这组特写镜头表现了童年在教堂里的“心灵震撼”,这组快闪的特写图片也给观众造成了这种心灵上的“震撼”,瞬间把影片的节奏加快,映射到主人公身上就显示出了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前文所述的《愤怒的公牛》中的图片镜头配合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动态镜头,使得全片的节奏错落有致,《纯真年代》中也是如此。
3.动态影像中静态图片所带来的空间延展、意义延伸。在动态影像中插入静态图片是对影片空间和意义的一次改变,动态影像其实是一个时空同时改变的过程,或者说是动态时空的过程,而静止图片定格了时间,这样一方面使得空间具有了拓展空间,另一方面使得定格的这个瞬间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纯真年代》中主人公蜜月旅行采用油画图片来表现,定格的是蜜月旅行的浪漫与美好,同时在空间上配合解说词又能超越现有的空间,使得观众产生空间的想象。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实拍具体的实景场景要有力的多,首先意义传达比较丰富,其次实拍容易把空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范围,而油画的静态图片则可以拓展到更多动态的场景联想。
总之,静态图片在动态影片中犹如一把利剑划过,时间短暂,但是给观众的印象往往较为深刻,其意义也在一瞬间得以影响整部影片,犹如夜空中一道霹雳闪过,虽然转瞬即逝,但是意义重大。
对于马丁·斯科塞斯这种在动态影像中运用静态图片的叙事手法形成根源,笔者在其“宗教性的眼光”里找到了联系点,就如同《谁在敲我的门》里那种耶稣圣母特写图片的快闪镜头一样,马丁·斯科塞斯自述里讲到这是他童年里在教堂里感受到的视觉震撼,童年的他生活在破旧的意大利裔移民区,一走进教堂就感觉到心灵上的宁静,“我感觉受到了保护,完全震惊于仪式和弥撒,无法言表那座教堂给人的宁静感”2,而“在街头我感觉是迈向火星”3,在街头的“动态”和教堂的“静态”中,马丁感觉到的是教堂那些静态雕塑所带来的力量,这似乎与他的电影中静态图片的力量形成了对照。
注释:
1.[美]劳伦斯 M 弗里德曼/著,王芫/译:《谁在敲我的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2.来源:纪录片《斯科塞斯自述》.
3.来源:纪录片《斯科塞斯自述》.
谢群,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