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越剧改革现状研究

2014-03-13任柳娟奉化市文化馆浙江奉化3155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剧团戏曲改革

任柳娟 (奉化市文化馆 浙江奉化 315500)

论越剧改革现状研究

任柳娟 (奉化市文化馆 浙江奉化 315500)

在清咸丰十二年浙江嵊县西乡发源地越剧,被称为“落地唱书”。越剧在中国虽然历史较短,可是经过在上海的全面繁荣发展之后,不仅吸取了昆剧、话剧等特色,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后来还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大众的喜爱,也随之跃居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然而对于这种改革现状与变化究竟对以后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越剧发展历史;越剧的改革;越剧对今后发展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直备受国外各个国家的惊叹和赞扬,从我们的民族风貌和儒家、道家等言论都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后来的言行举动,同时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而对于这些现在已经成为我们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们的发展历程等做出详细的诉述。

一、越剧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剧种,越剧以抒情为主要内容,唱为主;声音悠扬动听,画面典雅灵秀,并且最开始主要以男唱为主,抒写“才子佳人”。后来逐渐女唱也加入到了行列中,由此更多的为越剧加入了不同的特色。

越剧从传播历程来讲是宁绍地区、杭嘉湖地区、上海地区、浙中南和苏南地区、闽赣等五个地理区域。在宁绍杭嘉湖地区发展扩大,在上海地区繁荣昌盛,随着不同剧种的碰撞交流,并且在民国时期,上海作为一个远东大都市,有很多地位较高的人喜欢聚集在那里,慢慢的追寻大上海流行的时髦东西已经成为国民时期中国的风气,所以当越剧从浙苏一代传到上海,可以说是上海作为一个跳板,加上广大民众的推广和越剧本有的地方特色,还有后来的发展改革已经颇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剧的黄金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越剧早期的剧目,编辑成《传统剧目汇编》。越剧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主要是1962年绘制成本的《越剧曲调》,后来在中国当时社会上占据一定地位之后,开始大量涌现出对越剧传承有重大影响的作品,比如说1987年出版的《袁雪芬唱腔选集》、1990年出版的《傅全香唱腔选集》……可以说后来的关于越剧书籍的出版为越剧后来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越剧的改革

2010年10月由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会上究越剧艺术今后的发展与延续做出了更加深入的讨论与研究。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越剧与城市生活”。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有关数据统计在2010年的西方发达城市占据的比重在78%左右,而我们中国的城市所占比例只有47%,所以在国家大力增高中国城市化覆盖比例的基础下,如何加大越剧在城市发展中的传承与促进越剧与城市的融合,坚持走城市化的道路是我们对越剧今后发展主要研究的内容。

其实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导师,无论任何一种事物只有在遵循大自然的基础下、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才能有更好更全面的前景。

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中,现在仍然存在舞台上的仅有中国的越曲。它几经坎坷,但愈经坎坷愈表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中国越曲戏曲产生于农业时代,历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到21世纪的信息革命,仍然活跃于舞台上之所以久演不衰原因:

一是中国戏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生活沃土之中。中国越曲从诞生之日起,始终同它的观众保持着亲密联系。因此,在近千年戏曲发展的不平坦的道路上,中国越曲以它的人民性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衰而不竭,欣欣向荣。戏曲人民性的第一层意思是它的民间特性、戏曲的民间性不仅表现在民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杂耍表演等许多方面,还表现在它是民间大众用自己心血养育出的艺术之花,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三、越剧对今后发展的影响

当前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一方面国营剧团步履难艰,另一方面一大批民营剧团在各地顺应而起;一方面是国营剧团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主要在城市),另一方面是民营剧团既有可喜的社会效益,也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生机勃勃,很有活力(主要在农村),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这种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国营剧团*国家包起来,滋长了“贵族化”倾向,远离了群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去了竞争活力,恐怕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贪大求全。现在一般国营剧团多则几百人上千人,少的也是百十人,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符合信息化革命的要求。信息化要求的是简兵简政。当前各大国都在裁军,而且一裁再裁,就是适应信息化革命的需要。民营剧团的人员却都是少而精,他们没有专职政工于部,没有专职党团工会干部,甚至财会也是演员兼管。第三个原因是,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视电影,流行歌曲和音乐,话剧,网络文化等等,抢走了观众,造成戏曲观众逐渐减少。然而农民喜欢戏曲,农村需要它,出现了想看戏的看不到戏的怪现象。即使农村普及电影电视,农民仍然需要它。这不仅是因为越曲植根于农村,也是当前民营剧团,农民业余剧团和农民自乐班蓬勃发展证明了的现实,也为近年来倡导的“文化三下乡”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还有广大农民包括青年农民是酷爱看戏的,但目前主要问题是他们常常为看不到好戏好演员感到失望。这再一次说明了越曲的改革是必要的!

通过改革后的越曲相信会更富有韵味。同时我们也希望我国在非文化物质遗产上能给它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我们国家的文化能够发展的更繁荣!

[1]潘玉琪.越剧的诞生、发展及其人文背景研究(1906-1949)[D].复旦大学,2009.

[2]冷晓琼.都市文化中的上海越剧[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申红玉.越剧“男腔”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任柳娟,女,1966年1月,浙江奉化,汉,奉化市文化馆,群文助理馆员,专业:越剧、研究方向:戏曲。

猜你喜欢

剧团戏曲改革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改革之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改革创新(二)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