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文人不自由
——读陈寅恪晚年诗有感

2014-03-13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陈寅恪知识分子文人

李 达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最是文人不自由
——读陈寅恪晚年诗有感

李 达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陈寅恪先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于火热的五四时代轰轰烈烈点燃,传百年而愈发亮丽,而今听之思之,振聋发聩,撼人体魄,启人心智。身为二十世纪的国学大师、学术巨擘,陈先生以其才华和学识、品格和风骨,为上世纪的文学、文明史写下清绝的华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辈虽心向往之而不能至。

如此之类仰慕的话、赞美的词已经有太多,太多,定会将我的声音淹没。没关系,我依然乐意拾人牙慧,重复的说,唯愿对那个时代,报以独属于我的一份关注,还有心意。

独立之人格,与先秦贤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武不能屈”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份不为世事转移的执着信念,一份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脱俗,一份冷眼旁观的质疑和清醒,是为士之品格。这种理念、人格、气度得到历史的认可,成为历史的栋梁,也守护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然而,在这正统的价值观念下,在这历史栋梁的荫蔽下,是否也生长着一些草本、灌木、枝枝蔓蔓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既如此,那我们是放任其自由蔓延,还是一并剪除?

历史与文化是多元化、多视角的。无可否认,生命对于美好的事物有其本身的坚持,然则更多时候,社会价值体系却是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此,生命、爱情、自由的取舍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恒久话题。有视信仰重于生命之人,自然就有惜命之徒。正因这个世上为自由、为信念、为追求祭奠出生命亦无悔的人们总是少数,所以才更为难得可贵。大江东去浪淘尽,淘不尽的是“贰臣”。很多时候,人渴望活着,还渴望活得好,于是搭上历史的顺风车,便胜过一路荆棘的走过。不然,“过江之鲫”“随波逐流”这些精妙的汉语词语何来出处呢?

在社会、历史、文化大变革来临之际,保全自己是人之本能,其次是选择如何生活。如此,知识分子在生存方式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分歧:如王观堂先生,思想为前朝思想所化者,必死国;如陈寅恪先生者,感时伤世,冷眼旁观,非暴力不合作;再如陆侃如、冯沅君、高亨、翁文灏等学者,则为积极进取者。历史真的很有趣,数百年一个轮回,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又要面临一次文化抉择。观陈寅恪先生一生,都颇具魏晋林下之风,尤其晚年,在为当世所容和坚守学人操守之间艰难跋涉。无奈,可叹,修竹终不敌风刀霜剑严相逼,为乱世所折,然其著述与人格,则成百年绝响,与日月同光。

在陈先生人格光辉的映衬下,陆侃如、高亨等学者政治心态、文化人格不免沾染了太多尘埃,若明珠蒙尘、暗淡无光。他们缺的,正是可独立于世界、独立于寰宇、独立于人类文明之自由之思想,因此,必然会依附于社会主流思潮,就像紧紧抓住可以看到的那个思想的浮木,方才不至于在急流中迷失和消亡。也或许,他们未尝没有坚守独立自由人格思想的初衷,只是,他们是在精神守护和物质社会追逐的拉锯战中输掉的一方。

先秦时,诸子以其个人魅力在中国五千年的学术文化史上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当世亦不免怀才不遇,流离颠沛;魏晋时期,知识分子以个性鲜明的群体形象登上中国文化思想史的舞台,自此可说是饱经风霜,翻开《晋书》,嵇康、吕安、张华、潘岳、陆机陆云兄弟、石崇、范晔、谢灵运……这个时代的文化史想来应是鲜血在浇灌吧。真是可悲又可叹,知识分子本身从来都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他可以为一个时代带来文化繁荣,注入精神活力,却必须依附于某一个阶级而存在。往往是在乱世,学术因其生存空间和政治意义的膨胀而焕发生机,一旦权力的天平倾斜,百花争艳被修剪成一枝独秀的时代模式势必启动。于此尴尬困境,独立、自由实属不易。陈寅恪先生坚守独立自由之人格思想,足见先生思想信念之坚毅,但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学界声望和学术权威。然狂风暴雨之中,大树岿然而立,小树难免风雨飘摇,力不从心。

独立自由是人格,随波逐流是人性。强权之下,人格被摧折,人性被扭曲,文坛万马齐喑,文人战战兢兢。有人把知识分子比作女子,身似无根之浮萍、随风之蒲柳,虽是轻薄,但有一点不错,便是作为弱者的知识分子也需要历史和时代的呵护。一个健康、健全的社会,应是自由的、民主的、包容的。还文人一个美丽的梦,还他应有的自由、自尊、自信,乃至自负和清高,是否也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命题,是中国梦的一种美丽。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每个个体都有他独具特质的心路历程,对于高亨、陆侃如这样一流的学者,世人在批判、嘲讽、惋惜的同时,是否还需给予一份理解和同情?

附诗:

《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

周三狡计原因尔,邓九甘心可奈何。

《贫女》

绮罗高价等珠玑,白叠虽廉限敢违。

幸有阿婆花布破,挑灯裁作入时衣。

《高唱》

高唱军歌曲调新,惊回残梦太平人。

如何鹤发开元叟,也上巢车望战尘。

余英时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M].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

李达(1989年),女,河南商丘人,汉族,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物理海洋学,古典文学。

猜你喜欢

陈寅恪知识分子文人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文人吃蛙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