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诗学视角下的诗经《采葛》篇解读流变

2014-03-13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朱熹诗学男女

崔 璨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文化诗学视角下的诗经《采葛》篇解读流变

崔 璨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在中国诗歌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关诗经《采葛》篇的主旨解读先后出现了“惧馋说”、“淫奔说”、“男女慕情说”等不同的解释。诗歌的解读总是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从文化诗学的视角来探讨诗经《采葛》篇解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语境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诗歌主旨具有重要意义。诗经《采葛》篇的解读流变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人性的常态化回归,这也为我们真切地理解和关照古人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发展历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诗经《采葛》;文化诗学;解读流变;人性

一、诗经《采葛》篇的文本初探与文化语境重构

诗经《采葛》篇出自《诗经•国风•王风》,共三章,章三句,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1

清人皮锡瑞强调了对于诗歌的把握必须要回到诗歌原有的语境中去。诗经《采葛》篇的文本理解其实并不难,但是由于本诗只是表现出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因此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就众说纷纭。不同时代对于此诗的不同解读其实并非文字、音韵等训诂学意义上的分歧,也非词句、语法等语言学意义上争论,真正推动诗经《采葛》篇解读流变运动的是加之于历代文人身上的文化思想印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讲究诗旨解读、千人异面,理通圆赅的自当胜出。这种解读方法强调了读者主体在面对文本时的独立性,面对同样的诗歌文本,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但强调诗歌解读的千人异面,却不能忽视历代诗歌解读的共性归纳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思考。一首诗歌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解读为什么会带着同样的解读痕迹?这点值得我们去揣摩和玩味。毕竟,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暗淡的,我们对于诗歌的把握也不能因为得出了看似公允的结论就放弃了对于诗歌王国的艺境求索。保持持久和稳定的艺术追求是我们历代诗家的责任。本文将以诗经《采葛》为例,仔细梳理从汉代的《毛诗序》到钱钟书的《管锥编》这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中国文人对于此诗主旨的解答演变并运用文化诗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历代的这些解读背后所呈现的“中国式问题”。

二、诗经《采葛》篇的解读流变梳理与分析

有关本诗主旨的理解,首估《毛诗序》。《诗序》有言:“《采葛》,惧谗也”。郑《笺》云:“桓王之时,政事不明,臣无大小,使出者则为馋人所毁,故惧之。”2毛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说道:“《传》《笺》并以采葛、采萧、采艾为惧谗者托所采以自况。”3王逸《注》:“葛藟恶草,乃缘于桂树,以言小人进在显位。”4

凡此种种诗评,皆可归类为一类:那就是将诗歌的文化语境放在了封建君臣之间,将遥望捡拾艾草的人生硬地比作君王。对于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毛诗正义》中提出了明确地怀疑态度,他认为这是穿凿附会的解释,把情侣之间的想念的情感错误地解释为旧日官场上朝士的心理状态,不符合诗歌的主旨,但是这种解释却反应了古代社会官场上的一种普遍心态。5

后世对此解读一直到了朱熹之时有所改变,他提出了“淫奔说”。朱熹在《诗集传》中云:“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6这种诗意解释有利地攻击了“惧谗说”,将诗歌的文化语境从高高在上的王臣之间拉回到了普通人的生产生活之中。然而朱熹诗评中的淫邪之意是从何处看出的?后世学人对此多有疑义。究其原因也似乎不难理解: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其部分思想在后世逐渐演变成为压抑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具有教条性质的封建官方哲学。在那样一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是无法祝福那些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男女爱情的。个人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终究敌不过人伦天理包裹着宗法观念。李易安的晚年改嫁令时人对其诗词才华和人品多有微词,而陆放翁的一首千古绝唱《钗头凤》则成了对此的最好注解和深沉抗争!

朱熹将此诗的主旨从君王臣子之间拉回到了普通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宣告着从王性到人性的回归,但是却将男女之情解读成为男女淫奔之事,足见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思想对于人伦常理的禁锢的抹杀。

关于诗经《采葛》的解读到了清代以和许多诗家的观点趋于一致,如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并驳《毛诗序》、朱熹《诗集传》,将诗意解读为思慕亲朋。7闻一多在《风类诗钞》里所言:“怀人也。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女者,则怀之者男。”8傅斯年在《诗经讲义稿》里称本首诗为“男女相思之歌”。9钱钟书在《管锥编之毛诗正义》中也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反应男女之情而非君王臣子惧馋之事。

总而论之,本首诗的主旨可以概括为男女极言相思、怀远之作。

三、诗经《采葛》解读流变的人性回归论思考

诗经《采葛》篇的解读流变史是一部人性回归史。

首先,古人对于此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把诗歌所要表达的主体放在了君王和臣子之间,这说明在专制社会中,普通人的情感是很少被人提及的。在古代社会,每一个独立个体都被绑在了所谓的“家国”这样一个概念之上。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都必须围绕在忠君爱国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惧馋”说能够持续如此之久,并且得到如此众多的附和之语。当公共的关注对象始终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集团时,那么每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就会被消解掉。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化里,我们能找到的要么是“处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样具有自我安慰性质的失意者,抑或者是隐居山野、著书立说的避世哲学家。但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始终没有摆脱掉群体的种概念加在每个人身上的枷锁,而属于个人的类属性总是被显性或隐性的群体运动所遮蔽!原有秦火,中有梁武,近有文革,在那种狂飙突进的氛围内,每一个人都几乎已经停止了思考,理性认知被体内分泌旺盛的荷尔蒙所取代,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毁灭性的。于是乎,朱熹的“淫奔说”便有了存在的市场和空间。因为封建伦理的种概念是统制于个体的追求自由的类概念之上,所以男女情爱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可将其定义为淫邪。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独特的灵性,一旦这种灵性被掏空,那么恐怕我们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所以,诗经《采葛》的人性回归解读流变给我们树立了一种观点:我们对于诗歌的解读不能用群体的种概念去抹杀掉每个人的类概念,每一种独立而自适的生存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采葛的可以是王孙贵族,也可以为芸芸众生,面对那采葛的男女,我们应摒弃心中的那些偏见,用包容的心去接受所有的可能。

诗经《采葛》篇的主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而这些解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世学人不断去思索。以古典诗文为切入点、运用文化诗学的理论方法加以研究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的心理状态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一部诗经《采葛》的解读流变史是一部人性回归史,透过其解读流变,我们能探析到中国文学逐渐向人本化和常态化发展的倾向特征。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马瑞成.毛诗传笺通释[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

[4]许子滨,王逸楚辞章句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张海宴,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闻一多.闻一全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2.

[9]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崔璨(1992-),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文典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化诗学。

猜你喜欢

朱熹诗学男女
背诗学写话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春日
男女有别
“崇苏热”中的“冷批评”——朱熹苏轼论的文化学考察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意式”男女的街头时髦选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