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表达中的技巧与形式感

2014-03-13潘慧杰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法艺术品形式

潘慧杰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艺术表达中的技巧与形式感

潘慧杰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艺术的发展越来越面向社会性与概念性,作品表达方式的形式感与技法的关系不再如以前紧密,解读作品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或者是感官情绪上的浅显理解。概念的反复解读,作品背后包含的崎岖如山路般的内在思考蔓延在整个艺术氛围。社会是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我们的艺术品改如何融合这个大环境,从而也不失去艺术品该有的原则与态度。在兼顾形式感的同时表达我们精确的技巧使用尤为重要。

形式感;技法;艺术

艺术学习路途中,有着难以解释,云里雾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情怀。记得西南联大的一位老教授提起过——技法是可以练习的,但个人风格却很难改变。培养能游刃于体制内的眼光,带有神秘色彩的欣赏能力,对于众多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必修课程。在艺术作品中有着艺术品与行货之间的分界线。行货打着商品的标签,在各商店、餐馆、酒吧等随处可见,按批量生产,自有一套生存的生产流水线。艺术品披着神秘的面纱,一般场所难以见得,美术馆、艺廊、有资本的收藏家等一般垄断了艺术品的市场。天壤之别的价格间,识别技能从哪里获得,两者间的艺术表达与形式感有着致命而细致的区分。在艺术学习的路上,时而遇到天赋异禀的艺术家,这当然是凤毛麟角,无论是大气蓬勃的挥毫还是游刃有余的小涂都富有技巧和韵味。但令人悲伤的缺少天赋却又勤奋的艺术同好者,这类人有着难以跨越的高墙。若残酷的来认定,这两者间的区别相似于艺术品和行画间的关系。好比姚仁禄先生说,艺术不能用来考试,艺术的答案是模糊的。那涵盖在这些区别间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眼睛和脑袋怎么区分理解。围绕在艺术表达的形式感与技巧经淬炼得出来的画面感与感官刺激,精准的做到表达的极致,我们需要练习。艺术表达形式众多选择,无论是具象表达还是抽象表达,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经验练习带给我们是升华还是枷锁?

现今艺术的发展趋向于对社会更为深刻的思考,有强烈社会性的作品属于当代的宠儿。艺术品作为社会观察家与批判者的新身份介入社会,从而艺术领域也因社会信息的参与变得丰富。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冲击,就像摄影技术的诞生给架上绘画的影响一样,我们不断的学习与适应,并且试着去变化,去升华。那固有的学习方式应该丢弃吗?曾经认定的审美原则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艺术表达由具象到抽象,经历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到如今浪尖上的观念艺术,看待艺术从开始的视觉取悦到感悟世界。终究,艺术最为原始,最为根本的含义,又或者说我们理解的切入点到底是什么呢?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是任何人、任何作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吗?我们在艺术长时间的学习中花费的心力都是白费?所有的技法表达练习都是徒然?我们的评判标准有既定的原则吗?

对于笔者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应该有着一个基本的评定标准。现代艺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在流派纷呈艺术中,其抽象形式的运用持之最久。抽象表达中的寥寥几笔,又或者神奇的架构应该是经过再三思考,反复验证的。就如国画中的随意挥毫却是落笔如有神的精确干,每次勾画都都有着“只有这样才好看”的感受。这种想法似乎有点抽象,但在漫长的艺术学习中,经验告诉我所有的随性都是需要练习的。我们的传统技法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我们准确使用脑子的方式,所有感性的表达都是过往所有的审美情趣的提炼。众多的当代艺术品种,滥竽充数的也不在少数,反复的概念解释,生僻的解读方式,故弄玄虚。当今艺术的包容性与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常常在思考什么是艺术?传统技法在艺术领域中所起到的审美逻辑思考对我们的影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到底该创作什么样的作品,自我意识的解放还是社会意识的解释?

观念艺术中的表达中注重人的观念,社会性,内容也与传统技法不尽相同。我们已经可以脱离技法学习,自由自在的的创作艺术作品了吗?汉宝德先生说过“其实中国的绘画与文学虽出于文人之手,也是十分生活化的。中国的艺术从来不自外于社会,也从来不欺骗社会。雅俗共赏成为大众与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自明代以来,艺术完全属于大众,不论画家、和尚还是道土,其所画所题,概为了民众所能了解,为人人所欣赏。”而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判断依据与我们所学习的艺术形式,表达技巧,共同的情感理解经验是想通的。跳脱艺术欣赏中一直所存在的美感,形式感,技巧,构图方式等这些所有能定艺术含义的的东西。那我们到底需要从哪里去定义艺术,若真的所有概念,观念都可以成为艺术,似乎艺术变得尴尬了。是不是艺术还是应该有着区别其他学科最为清晰明朗的界限,守护我们前人总结出来的审美经验。方少华先生的绘画作品笔者较为欣赏,无论是形式感还是思考模式,技巧还是内涵,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在《永恒的瞬间》系列中,流露出来的个人小趣味与思考相得益彰,而在表达技巧上更是扎实内敛,是为笔者所钟爱。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就是汉宝德先生说的“雅俗共赏”吧。

艺术表达中的形式感与技巧,仍然是需要练习,需要保持艺术中固有的审美形式。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有着定义着自我,标示着自我的区分,泛泛而谈,包容万物的艺术形式是难以发展的。

潘慧杰,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85.3,籍贯:广东乐昌市,单位: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

猜你喜欢

技法艺术品形式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手绘技法表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作品一
艺术品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秀秀台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艺术品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