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佛文化影响下的中日谚语考察两国处世观
2014-03-12姜芳
姜 芳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江苏常熟 215500)
从神佛文化影响下的中日谚语考察两国处世观
姜 芳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江苏常熟 215500)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规则、思维方式等。文化制约语言,语言承载文化,两者是相辅相依,不可分割。故,研究者可以通过语言,尤其是特定的语言模式,研究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促进交流。
中日;神佛;谚语;处世观
谚语是独特的语言模式,可以说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生活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流传着大量的谚语。它们体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质、国民性格特征。因此,谚语是一种很好的研究异国文化的媒介和途径。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具有两千多年,然而在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中日两国依然存在着不可理解的方面,中日文化差异的鸿沟依然存在,这一点不容忽视。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中日两国的谚语为例, 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国内外相关先行研究
在选择作为例句的谚语时,本文选择了与“神佛”有关谚语。之所以选择与“神佛”有关的谚语,是由于在科技、文明不发达的古代,众多自然现象无法获得清晰的科学解释,神就成为了中日两国人民心目中的拥有超越自然能力的存在。人们对神敬而生畏,同时也希望得到其的庇佑。后来,随着佛教先后传入两国,佛教思想又渗透到了两国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两国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神·佛形象及神·佛文化长期影响着两国人民对自然、对世界所产生的认知及理解,这就势必影响人们后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处世观等。因此,在纷繁复杂、门类繁多的谚语中,本文选定了以与神佛相关的谚语为考察依据。
尽管中日均不乏有关谚语的课题研究,先行研究中也有着众多好的成果。这中间,既有可以作为工具书参考使用的,也有相关科研论文,并且涉猎了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领域。内容的分析上,也从语法、构成、语言特征等多角度入手。例如,王忠武的《从语法看日本谚语》,就是从谚语与人们的生活及文化的关联性入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了谚语中折射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及民族性等。冯明舒的《諺の日中対照研究》则是从中日两国言语的诞生、分类及其与俗语、惯用句、成语等的区别入手,阐述了中日两国谚语的语言构成特点及语法特点等。
日本同样,对谚语的研究也一直未间断,而且相当深入。但大多数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例如,穴田義孝編集的《ことわざの社会心理学》(言语的社会心理学),以及武田勝昭撰写的『諺のレトリック』(谚语的修辞学)等等。
但是,纵观这些研究和课题,大多数是整体性的研究,针对某一类的研究并不是很广泛。特别是以对两国都有深厚影响的“神·佛文化”为视角,深入探求在其深厚影响下而形成的两国人民不同的价值观,如处世观等,还是很欠缺的。因此,这一点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本研究最大的存在价值和学术意义。
二、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及“神佛文化”下产生的相关谚语
1.谚语的定义及特征
提到谚语,《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长期流畅下来的寓意丰富,文词固定简练的古调、俗语”。据《辞海》的解释是,“谚语是俗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们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日本方面,具有相当权威性的《三省堂新明解国語辞典》中,表述为“その国の民衆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訓的な言葉、短く、口調のいいものが多い。”(中文翻译:从某国民众的生活中产生的、教导性的语言,简短顺口。)另,《广辞苑》的解释是“古くから人々某国民众に言い習わされらことば。教訓、諷刺などの意を寓した短句や秀句”(中文翻译:自古人们言传下来的语言。有着教诲、讽刺等意义的短句、佳句等。)
从中日两国的工具书对谚语的定义可见,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而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过程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可以说是文化的反映和折射。因此,谚语自然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有着很深的民族性。也有“文化是谚语之石”、“谚语是民族之花”的说法。故,谚语是研究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作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桥梁。
2.“神佛文化”的重要性
“神佛”自古对中日两国的影响都是深重的。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有着历史悠久的对“神”的神秘力量的恐惧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地人们由对“神”的恐惧演变出了到对“神”的崇拜。在这期间,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了中国,并在公元6世纪左右由中国,经朝鲜半岛,又传入了日本。佛教在传入两国之后,都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均带来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因此,两国可以说都同属于“佛教文化圈”。
长期的、深厚的“神佛文化”影响对两国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基准,不同的判断标准会左右人们不同的言行。因此,“神佛文化”视角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借助两国来源于“神佛文化”的数目众多的谚语,将是了解、理解两国不同文化、不同处世观的极佳路径。由于处世观可以主导人们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与集体相处等,是重要的价值观内容,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了两国人民的处世观上。
3.中日有关“神佛文化”的谚语
如前文提及的,中日长期收到了“神佛文化”的影响,因此,两国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关“神佛”的谚语,流传至今。本文收录的相关谚语的实例,是指出含有“神”“佛”文字,以及出自于神佛相关的典故或经典。
首先,来看中国的相关例子。
例1.举头三尺有神明
例2. 未成佛果,先结人缘
例3.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例4.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例5.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例6.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例7.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
例8.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例9. 送佛送到西
例10.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
例11.一佛出世,千佛拥护
例12.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例13.不见真佛不烧香
例14.富贵如浮云
例15.不义之财如流水
例16.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例1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例18.不怕红脸关公,就怕笑脸菩萨
例19.好见的阎王,难见的小鬼
例20.平时多积德,强过临时抱佛脚
例2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日本也有着数目众多的有关“神佛”的谚语。如:
例22.貧は世界の福の神/贫穷是世界的福神。
例23.長者の万灯より貪者の一灯/穷人诚心诚意献上的一点点贡品也要比富人风光体面的贡品要有功德。比喻诚意比表面做作更可贵。
例24.悪銭身につかず/不义之财无久享。
例25.富は屋を潤し徳は身を潤す/富润屋德润身。
例26.富貴は浮雲の如し/富贵如浮云。
例27.神は非礼を受けず/神不受非礼。
例28.神は正直の頭に宿る/正人自有天相。神保护老实人。
例29.一蓮托生/死后同往极乐,同乘一个莲花座。比喻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例30.餓鬼も人数/人多势众。无用之辈抱成一团,也能派上用场,也不可轻侮。
例31.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例32.知らぬ仏より馴染の鬼/熟人胜过佛。
例33.触らぬ神に祟りなし/不去惹事就不会受伤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例34.親しき中にも礼儀あり/即使亲密也要讲礼貌。
例35.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い/世上总是好人多。
例36.神明に横道無し/神明不会做不公正之事。
例37. 堪忍は一生の宝/忍是一生宝。忍为上。
例38. 我慢の山/忍辱负重。
三、“神佛”的有关谚语中折射的中日两国处世观
前文已提及,处世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构成之一。何谓“处世观”?“处世观”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与他人交往时的待人态度及处世原则。处世观可以主导人们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与集团相处等,是重要的价值观范畴之一。
1.中日两国处世观的共同点
(1)品德高于利益。
佛教中的“舍弃欲望”的劝诫。因为欲望和执著心是将人捆绑于现实世界的罪魁祸首,因此只有断了“欲望之心”,才能够有拜托束缚。这里的“欲望”包括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商业及家庭活动中产生的所有金钱欲、名利欲等,这些欲望会让人变得贪婪,没有这些贪欲,人才能变得高尚。因此,中日的众多相关谚语中,都体现了“重视德行”这一点。
如前文收录的“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以及日本谚语中的“貧は世界の福の神/贫穷是世界的福神”、“富貴は浮雲の如し/富贵如浮云”、“悪銭身につかず/恶钱不久享”、“富は屋を潤し徳は身を潤す/富润屋德润身”“神は正直の頭に宿る/正人自有天相。神保护老实人。”等等。这些谚语无疑反映出了中日两国人民“重品德,轻利益”的处世观,它告诉人们,利益只能是一时的,而好的品德才是立身之本。
(2)和为贵。
根据佛教经典,“人,本来没有圣人,同样也没有愚钝之人。都是佛的子民。”即“众生平等”。因此人们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要有“宽容之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有“和为贵”“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这一点也清晰地体现在中日的大量谚语中。如,“未成佛果,先结人缘”、“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以及“我慢の山/忍辱负重”等等。
从这些谚语之中,显而易见的是中日两国人民“尊和”“重和”的处世观。“和”的精神渗透到了两国人民的日常行为之中,人们在他人相处、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意思时,常常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规避与他人可能产生的摩擦及矛盾,因此,社会秩序具有很强的安定性。
(3)集体意识
从诸如“未成佛果,先结人缘”“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弘法も筆の誤り”“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餓鬼も人数”等谚语中,可以看出在“众生是渺小”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中日人民处世观中的“集体意识”。
中日两国在处世观中,“集体意识”是明显的。人们无论任何言行,会习惯性地将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而做出判断。集团意识认为,群体才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群体的利益,强调通过集体的协作来达到目标。因此,人们在他人相处时,能够以与他人的共同利益为前提,从整体、从大局出发,与他人协同作战。这样的处世观可以使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它可以调动集体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
2.中日处世观的不同点
尽管中日两国都深受“神佛文化”的影响,在人们的价值观、处世观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影响人们处世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样的,例如两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相异,一个是典型的大陆民族,另一个则是有着明显海洋民族的特征;还有两个国家固有的宗教信仰也不同,中国的道教、儒教自古给了中国人深远的影响,在日本则是神道教、武士道长期控制着人们的思想等等,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中日两国处世观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中国的“和而不同”与日本的“隐藏自己”
中国和日本虽然都有着较强的“集体意识”,但中国人在于他人相处时,在优先考虑集体利益的前提上,依然可以有个体各自的思想、行为,即“和而不同”。而日本由于长期受到神道教、武士道的影响,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他们信奉权威人士,尊重长者意见,互相谦让,避免冲突。在人际关系方面,日本社会仍然强调层级观念,崇尚集体归属感,不鼓励挑战权威意见。在日本任何凸显自己,破坏和谐的行为都会被周围人束之高阁、避而远之。因此,即使有不同意见或不满时,日本往往选择的是沉默,是隐藏自己。
前者的“集体意识”由于兼顾了个人的能动性,因此是一种主动性的意识,将自己融入整个集体,对问题进行思考,想集体之所需,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后者仅仅是服从命令,只是被动的、消极的。前者可以促进集体的发展,而后者只是简单的拼凑。
(2)中国的“重仁义”与日本的“重忍让”
“品德高于利益”是谚语中体现出的中日共同的处世观表现之一。虽然两国都重视品德, 但最为关注的品德内容却是有所不同。例如中国的谚语:“平时多积德,强过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在劝诫人们要有仁义之心,要懂得善待他人。日本在品德方面更看重的则是“忠诚”,这是由于在深受神佛文化影响的同时,曾经在日本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的忍耐、忍让精神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如谚语:“堪忍は一生の宝/忍是一生宝。忍为上。”“ 我慢の山/忍辱负重”等,无不在劝诫人们要有忍耐、克制之心。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比较学科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意识到跨文化国际交往、不同语言的交际,已不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而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故研究不同语言,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研究不同民族习俗所积淀的文化信息。因此,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以有关“神佛”的谚语为论证依据,阐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处世观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跨文化对比的最终目标应在于,通过文化共同点来寻求国与国之间的协作;而了解文化不同点,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尤其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包含处世观,会直接影响甚至阻碍到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借助语言这个利器,通过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启示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双方的深层次了解,对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参加者的交流及沟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提升交流活动的成功率。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人们某个观念的形成是要受到周围的环境的制约的,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环境无疑是变化的,人们的价值观、处世观也会随之而变。因此,处世观是具有时代性的。尤其在世界交叉影响、瞬息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对语言的研究应保持持续性,才能够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文化信息。切不可因一个阶段下的语言特点,一成不变地断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1]温端政主编,中国谚语大辞典 辞海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
[2]纪玉冰,从日语谚语看谨慎地日本人[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张艳萍,张鹏,王山太,论日谚中的日本民俗宗教观[J].西北大学学报,2010(6).
[4](日)林四郎,(日)宇留野一夫编.日本谚语图解词典[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5]姜芳.中日谚语互译中的文化依存性[J].凯里学院学报,2013(5).
[责任编辑:鲍 雨]
另一方面,假设F不是C上的凸模糊映射,则存在x0,y0∈C,及a0∈(0,1)使得
这与式(1)相矛盾。故F是C上的凸模糊映射。
参考文献:
[1]S.Nanda,K.Kar,Convex fuzzy mappings[J].Fuzzy Sets Systems 1989,32:359-367.
[2]F.Nagata.Convexity and Local Lipschitz Continuity of fuzzy valued Mapping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8,93:113-119.
[3]J.J.Saade.Mapping Convex and Normal Fuzzy Set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6,81:251-256.
[4]Y.R,Syau.On Convex and Concave Fuzzy Mapping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9,103:163-16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common definitions of convex fuzzy mapping,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iable convex fuzzy mapping is given some properties. Equivalent descriptions and convex fuzzy mappings are obtained.
Key Words: convex fuzzy mapping; differentiable convex fuzzy mapping; lower semicontinuous; upper semicontinuous
[责任编辑:鲍 雨]
From deities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verb study theory as the two countries
Jiang Fang
(Chc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Japanese,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China)
Different countries, national due to the different history, different social customs, formed the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formed the different language rules, ways of thinking, etc. Culture restricts the language, the language carries culture, both are linked, inseparable. Therefore, researchers can through language, especially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patterns, to study the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promote exchanges.
China and Japan; deities; the proverb; theory
Several kinds of defini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nvex fuzzy mapping
He Dou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Chongqing, 401331, China)
B946.6
A
1000-9795(2014)08-000228-03
姜 芳(1976-),女,河南新乡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