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初阳:语文教育体制下的叛逆者
——读《言说抵抗沉默》有感

2014-03-12周凡慧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珍珠鸟预设语文课堂

○ 周凡慧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一、郭初阳的简介

郭初阳,生于七十年代,曾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师,并多次获全国性教学大赛之冠。离开学校之后,与友人共创“越读馆”,独立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坚持语文课堂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

郭初阳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踏实”与“凌空”的结合。他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采用专题性的学习方法,如,课前的每日一诗,以教材为例,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等。这些措施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当下。

二、郭初阳独具特色的语文课堂

(一)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越来越重要。一直以来,陈旧的阅读观和阅读教学观认为:读者的任务就是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这种观念使得师生成为一个被动的读者,同样也使得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单调枯燥之中。而郭初阳的阅读课堂迥然不同于揣摩作者的意图来解读文本,他认为解读文本需要考虑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自由对话,使学生在此实践过程中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如在《珍珠鸟》一文中,郭初阳认为文章的核心并不是歌颂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以及动物对人的信赖,而是文中的鸟笼,小鸟被囚禁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囚禁小鸟,不知其自身的恶,反而欣赏把玩。最后郭初阳认为《珍珠鸟》一文实则是表现中国作家缺失自由意识的案例。如此结论,着实让人吃惊,就连冯骥才自己都坦言,自己没有意识到着一层。这种‘矫枉过正’的极端化的解读理念,无疑对目前阅读主体缺席的学生,打破作者、文本迷信。提高阅读自信,发挥阅读主体性等都是极有助益的。[1]117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的示范性极强,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并展示课文的特点,对文章的看法以及其表达了什么等等。语文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看到他们单独阅读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语文课得有深度,语文教师对文本也必须有个性化的解读,能够深度地对文本进行挖掘。如,面对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这篇课文,许多教师都无从下手,最普遍的教法莫过于通过让学生交流讨论“父母将孩子送出去到底是不是爱孩子”,从而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和淡淡的哀愁;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让学生理解小说的特点,毫无个性可言。而郭初阳老师通过对核心词的解读,让学生体会父母的悲哀和对孩子的爱,压根不提创作手法,而是结合文本探究作家创作心理。这些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情感,将自己的体验与作品联系起来,最可贵的地方是郭老师让学生体味了“父母的心”之后,又引领学生探寻了“孩子的心”,他要求学生分别以四个孩子的口吻,写出各自被送人时的心理感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质疑,又可以让学生再次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依据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行创作,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二)独特的文本解读方式—互文性阅读

互文性解读是后现代理论家提出并推广的,是指把某个文本置于不同的文本语境中来建构意义。[2]这种解读方式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它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文本置于众多的相关性文本群中,通过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探究隐藏在课文后的意义。如,在解读《珍珠鸟》一课时,郭老师使用了众多的文本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用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她对鸟的态度与冯骥才对鸟的态度之差异,来发掘对囚禁的欣赏;用影片《群鸟》中的笼子置换,来反省人类自持有力的迷狂;以小竹笼束缚身体与大房间束缚精神,来推究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另外还有欧阳修的《画眉鸟》,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还使用了流行歌词彭羚的《囚鸟》与经典影片《刺激1995》片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有欣赏囚禁之嫌,同时我们也更加看清了课文中的笼子实则是心灵的笼子,它不仅是有形的,同时也是无形的。

三、郭初阳阅读课的缺陷

(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郭初阳对语文课堂的苛责和要求完美的个性决定了他的语文课堂是充满学术气息的,充满文化蕴味。郭初阳力图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更多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容易形成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层面。郭初阳特别注重一节语文课知识传递的量和文本解读的广度与深度,而舍不得忽略一些东西,以知识为本位,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过于追求完整性,从而忽略过程,问题无法充分展开,学生不是通过自身的思考来知晓,生成对问题的独特化理解,而更多的是教师拿出结论,他们跟随老师的步子走,他们的个体阅读和感受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

教师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并完成对课文的深度阐释后,课堂教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师解读的难度,学生是否已跟上且领悟?语文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呈现教师阐释的结果,还是师生共同探索文本的意义,由学生提出问题并最终作出回答?面对这些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郭初阳的课堂很有深度,但基本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至于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不得而知。如《珍珠鸟》一课,在郭老师提出问题之前,学生不但没有发现这些问题,而且没有做好面对这些问题的准备。他们对文本阅读还停留在表层,而且时间也很短,这就妨碍了学生对后面内容的理解,使得老师对文本的深度阐释可能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解读的浮光掠影。

(二)预设性太强

预设有利于课堂驾轻就熟的展开,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计划,但预设过强可能会限制学生精神的自然生长。郭老师的课以内容丰富而备受人们推崇,在大量的课堂内容教学中,教师的预设就难免多一点。郭老师将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预先估计到,再依据自己预设的内容来展开教学。从郭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发现,众多的预设中不乏精致的预设,但也有一些过强的预设,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精致的预设是教师准确预设到学生的问题和回答,并顺其自然的导出。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中,老师在从第一板块过渡到第二板块时,非常自然。老师先根据此诗问学生为什么要把过去写得如此黑暗,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老师的话题一转,让学生探究诗人本身是如何想的,“让我们来猜测一下”,自然地将诗人之后对自己诗歌的评价引出来,于是课堂顺利地进入第二个板块。如果教师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但由于前奏不够,学生暂时无法进入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此时教师若仍按照原计划进行授课的话,那么预设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将不明显。如,上课伊始,郭老师要求学生不带感情的朗读,当学生朗读过程中有些激动时,他要求学生平静一点,其实是不希望感情影响学生的理性,这一方面体现出郭老师对课堂偏离轨道的拒绝心态。

和郭初阳一起成长起来的蔡朝阳,评价郭的课“找回了语文的尊严,找回了语文课堂的尊严。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辉、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虽然郭老师的课有其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他以其特殊的解读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金华.爱和美在跳舞——评郭初阳教授《珍珠鸟》[J].中学语文,2012(2).

[2]赖配根.思想与叛逆[J].人民教育,2005(5).

猜你喜欢

珍珠鸟预设语文课堂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珍珠鸟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