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世纪荷兰画派的题材特征*

2014-03-12赵关键

关键词:伦勃朗荷兰画家

赵关键,丁 晗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尼德兰”在荷兰语中是“洼地”的意思,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16世纪末到17世纪,基督教新教经过长期的斗争,逐渐挣脱天主教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体系,并影响到了尼德兰。

作为西班牙领地的尼德兰,在宗教信仰上和它的宗主国截然不同。尼德兰人多信奉新教,而西班牙却是一个以天主教为国教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对尼德兰人进行残酷的宗教迫害和专制统治,引起尼德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和愤怒。“经济状况,以及一些宗教和政治因素一起迫使尼德兰人民举起了起义的大旗”[1],这场反对宗教迫害、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逐渐发展成一场挑战封建统治、争取宗教自由、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战争。1648年,西班牙不得不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

16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掌控了对西属殖民地几乎所有的贸易以及西班牙大部分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务。荷兰独立后,荷兰共和国在商业方面更加发达,经济繁荣,人民多信奉新教,对天主教也持宽容态度,并欢迎远从西班牙来避难的犹太人,因而成为一个成功的自治政府的典型。

信奉新教的荷兰人生活节俭朴素,工作诚恳勤勉,并未追逐同时期的放纵浮华的巴洛克风格。虽然到了17世纪中期,当荷兰的经济繁荣达到顶峰时,他们在建筑方面,还是采取了一定的自我克制,比如阿姆斯特丹市修建大型市政厅来反映他们的新生国家的荣耀和成就时,他们所选择的建筑样式尽管壮观,但实际建造起来还是轮廓简单,装饰节俭。

这种风格对于绘画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突出的是荷兰肖像画。当荷兰富庶起来的商人想要把自己的肖像留传后人,选自公民的市政官员想被画成佩戴官职标志的形象,以及那些地方委员会和董事会的成员想要将他们的团体画像悬挂于会议室或集会场所,于是荷兰的平民肖像画市场便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形下,不但肖像画有着突出的成就,而且风俗画、风景画以及各式各样的专门画家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领域之大,成就之高是其他国度所不能比拟的。

一、立足写实、表现平民的现实主义肖像绘画

现实主义肖像绘画艺术是17世纪的荷兰绘画的最大成就之一,其开拓者和奠基人是艺术大师哈尔斯,但成就最大者当属伦勃朗,他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家。

佛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0—1666年)生于米海连,由于他的父母是新教教徒,所以离开了尼德兰南部,迁居到繁华的哈勒姆。哈尔斯在生活上放浪形骸,然而由于他在绘画上的才华横溢,却能为当时的著名画家鲁本斯和凡·代克所看重,并多次去哈尔斯画室拜访。可是到了晚年,在生活上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也少有知音,以八十多岁的高龄死于穷困寂寞之中。

哈尔斯的肖像画表现了当时荷兰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在他的笔下,既有高谈阔论的军官,也有各式各样的商人,还有“道貌岸然,力图惹人尊敬的城市贵族代表人、真正的市侩以及穿着称身的锦袍、派头十足的夫人”[2]。如《圣乔治军团的官员盛宴》、《微笑的军官》、《圣伊丽莎白医院的领唱者》即是其代表作。在《圣乔治军团的官员盛宴》的创作中,哈尔斯生动地传达了一种愉悦欢快的气氛,并且合理地将在场的12名团体成员安排在一幅画面当中,而又不显得僵硬做作,每名成员被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然而,最能激起哈尔斯创作冲动的还是那些生活下层的小人物,如兴致勃勃的酒徒,能歌善舞的吉普赛女郎等。画家为这些普通的下层民众创作肖像时,内心激情澎湃,笔触豪放,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艺术天分。“画家非凡准确地抓住人物瞬息间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尤其善于描写那种会转化为大笑的微笑,深刻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这类肖像画中的代表作有《吉普赛女郎》、《弹琴的男子》等,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这些普通民众活泼健康的生活形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哈尔斯通过长期地观察与体验生活,敏锐地捕捉了所表现人物的瞬间动态,呈现了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再加上画家的豪放的笔触和瑰丽的色彩,构成了哈尔斯的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

晚年的哈尔斯生活陷入穷困潦倒之中,但这种生活境遇却更能激发起他关注人文,关注现实,关注下层贫苦百姓。他接连创作了一批“更有批判性的实际感觉和更为精微的心理描写”的作品,如《哈勒姆老人院的女管理员》、《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等,这些作品集中地、充分地体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精神内涵。

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伦勃朗·凡·莱茵(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属于比哈尔斯、鲁本斯年轻一代的画家。不像其他的著名画家一生中到处游历,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故土;也不像其他著名的大师,留给后人一系列论著或言论,以供后人研究其思想或绘画理论。但是,“我们对伦勃朗的熟悉程度却远远超过其他画家,仿佛他就曾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4]。这是因为他留给我们90幅左右系列自画像:从他年轻时代作为一个成功富有、洋洋得意的画家,一直到他孤独穷困,但不屈不挠的晚年生活。那些自画像组成了伦勃朗一部独一无二的自传,同时他也创造了一份令人惊异的记录——他是历史上自画像最多的油画家。

伦勃朗的生平在此自不必赘述,如果那样的话,势必陷入美术史的讲述之中。下面主要就伦勃朗的人生当中的几幅主要自画像作为线索,来解读他的人生。

自1634年至1642年这一阶段,是伦勃朗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他与阿姆斯特丹一位富翁的女儿萨斯基亚结了婚,这使他接触到了上流社会,接受了不少绘画定件。同时这也是伦勃朗在绘画艺术上的成熟期,产生了一系列著名的杰作。如《画家同他的妻子萨斯基亚》中,他把自己打扮成武士,举着酒杯,充满着浪漫情调,显示了画家的乐观与得意的形色。该时期,伦勃朗也选取了一批宗教神话题材,如《圣家族》、《撒姆逊威胁他的岳父》等,画家完全排除了神圣尊严的固有理念,而把那些神圣人物当作平民百姓来看待,进一步拓宽了宗教题材的绘画表现空间。

1642年,双重灾难降临伦勃朗的头上。其一,他的第一位妻子去世了,这不但使他失去了一个生活的忠实伴侣和艺术上的得力助手,而且也使他与上流社会失去了联系;再者,他得罪了阿姆斯特丹的画家主顾,问题就出在订件《夜巡图》没有按照主顾的要求去创作,画作被退,画家的声望迅速下降,开始负债生活。“但是,一切遭遇和磨难从未动摇过伦勃朗对自己道路的正确性所具的信心,倒可以说这些遭遇和磨难对于他的艺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他在亲近朋友和知音者的窄圈子里巍然独存,不求迎合当时资产阶级的胃口,得以全副精神地尽瘁于真理的追求。”[5]358他已不成其为时髦的肖像画家了,因此他的观察范围反而扩大了,自然和人,社会和个体都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到处探求人的一切,首先是在阿姆斯特丹的备受穷困压迫的贫民中和阿姆斯特丹犹太区的居民中,他发现了日常生活的美,便更认真、更深入地钻研艺术。

就这样,伦勃朗画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批杰作,其中就包括多幅晚年的自画像。在晚年自画像中,伦勃朗给我们展现了他晚年的面貌。“这不是一副漂亮的面孔,而且无疑伦勃朗根本无意隐藏自已面部的丑陋,他绝对忠实地在镜子里观察自己。它丝毫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虚夸的痕迹,只有一位画家的尖锐凝视的目光,时刻都准备看出人类面貌的更多的奥秘。”[6]

二、关注亲情、于平凡中见伟大的风俗画

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在革命胜利、经济繁荣、教育普及和思想自由等诸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繁荣的民族美术。这种民族美术不为皇家贵族和达官贵人所专有,它的最大职责和特征是满足普通阶层的市民需要。而这个新兴的市民阶级虽有充沛的新生精神,但也有仅求现实安乐的狭隘观念,他们根据一己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的标准。因此,在这里就难以产生那种伟大的纪念碑式的艺术。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绘画摆脱了意大利的风气,而走上了自我发展道路。画家所表现的不外乎市民的生活以及和这一阶级所需要的风景、静物等架上绘画,并以此作为室内的装饰及陈设品。在这种情形下,不但肖像画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风俗画的创作方向取得瞩目的成就。

杨·维米尔·凡·德尔弗特(Jan Vermeer van Delft,1632—1675年)是一位诞生于伦勃朗后一代的伟大的荷兰风俗画家。他一生中醉心于描绘他所经常见到的那些普通人家的环境、陈设、整洁的房间,很少去表现宏大的历史宗教题材和重大的历史场面。有一些表现的不过是一个人物独自从事一件简单的工作,诸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及一个妇女正在往外倒牛奶之类等等,无不是极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细事,而这些正是荷兰市民阶层的典型生活,而且在画家的笔下又都赋予它一种抒情诗般的意境。维米尔的风俗画已经完全失去了绘画的图解式的残余痕迹,他的画实际上是有人物的静物画。

维米尔的绘画技巧在其中期已达到高峰,“他善用柠檬色、红色和绿色表现充满阳光的房间。就是这样,维米尔以其真实而富于诗意的笔触、暖和的色调,反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成为一个在平凡之中见其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5]352。

三、描绘自然、讴歌祖国的风景画

荷兰是一个临海国家,有着怡人的气候和迷人的风景。在这种自然条件的孕育下,“17世纪是荷兰风景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形成了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6]158。荷兰的普通市民阶层喜欢购买这些画幅不大的油画作品,以此来装点自己的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小幅风景油画的创作与发展。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风车、帆船、牛群、森林、原野等典型的荷兰风光,流露出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之情,从而也为荷兰风景画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其中最杰出的风景画家有雷斯达尔(Ruisdael约1628—1682年)和霍贝玛(Hobbema,1638—1709年)。

雅各布·凡·雷斯达尔喜欢描绘哈勒姆的海岸、森林和明暗对比强烈的沙丘风景。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气势雄伟、激情澎湃,充满英雄史诗般的悲壮感,如《埃克河边的磨坊》。他用画笔赋予那些湍急的河流,飞泻的瀑布,山间的城堡和荒凉的废墟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迈因德特·霍贝玛则擅长描绘农村的风景,他的画似田园牧歌般富有诗意,“展示了荷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7]:明媚的阳光,寂静的原野,缓慢转动着的水车以及凝固了的白云。这些静止的画面却表达了生命不息的悸动,反映了画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其代表作《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堪称举世闻名的杰作,独具匠心的构图使画面开阔而庄严,洋溢着明朗乐观的情绪,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四、结语

荷兰画派的艺术家一直以来是以它的真实的描绘性来吸引观众。荷兰人并没有重复古典油画经常重复的宗教主题和宏大深阔的场面,却恰恰满怀激情地描绘了他们自己及其祖国的肖像,在他们的油画画面里不再是哀悼的基督、虚无的维纳斯,而代之以身边熟悉的牛群、森林、风车、教堂、平静劳作的妇人以及其他平凡的人群。也正因为如此,荷兰画派的绘画在题材上显得丰富多彩,在表现手法上令人眼花缭乱;对观众而言,他们的绘画给予了家庭温情,表现出在这个充满欢乐的世界里人们所获得的愉悦:家庭团聚的愉悦,富裕生活的愉悦,对祖国充满深情的愉悦。

人们能对这种描绘性艺术说些什么,怎样来表达其本质被认为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也许是真实与真诚才是唯一的答案。

荷兰文艺复兴时代美术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从各方面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走着一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8]。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曾经这样评价荷兰画派的绘画:“荷兰绘画不是、也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荷兰的肖像,其真实的、准确的、完整的、栩栩如生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外表。”同时,他将荷兰画派的主题思想概括为一点:“荷兰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呢?什么主题思想也没有。”[9]

【参考文献】

[1] 房龙.荷兰共和国兴衰史[M].施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

[2] 阿尔巴托夫.美术通史[M].佟景韩,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63.

[3] 梅西.荷兰画派及奠基者——哈尔斯[J].美术大观,1998(3):56-58.

[4]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233.

[5] 李浴.西方美术史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0.

[6]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7] 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西方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8.

[8] 范梦.世界美术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50.

[9] 斯维特拉娜·阿尔帕斯.描绘性绘画与荷兰画派[J].雷鸣,顾时隆,译.世界美术,1988(1):14-20.

猜你喜欢

伦勃朗荷兰画家
凡·高
在荷兰骑自行车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酷炫小画家
骑行荷兰羊角村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伦勃朗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