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状元初始职任考*

2014-03-12周腊生

关键词:寇准状元

周腊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旧五代史·选举志》云:“按:唐典凡选授之制,天官卿掌之,所以正权衡而进贤能也;凡举贡之政,春官卿掌之,所以核文行而第隽秀也。洎梁氏已降皆奉而行之,纵或小有厘革亦不出其轨。”又载天成五年二月九日敕:“……其进士科已及第者,计选数年。满日,许令就中书陈状,于都堂前各试本业诗赋判文,其中材艺灼然可取者,便与除官,如或事业不甚精者,自许准添选。”[1]卷148可见,五代科举大体依唐制,五代状元夺魁后依然要“计选数年”。不过,《旧五代史·梁纪》贞明六年五月的诏书云:“有进士策名,累年未释褐者,与初任一官已释褐者,依前资叙用。”由此来看,守选时间似乎有所松动,守选制度已经不甚严格了。那么,五代状元的释褐职任是否也跟唐代状元一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搜寻具体记载。

一、中原五朝状元初始职任考

对于五代科举,《文献通考》也好,《登科记考》(以下简称《记考》)也好,都仅仅注意了中原五朝。在对这五朝47次科举考试的考证中,《记考》明确指出为状元的11人是:崔邈、陈逖、崔光表、王归朴、黄仁颖、郭晙、卢华、寇湘、王溥、王朴、扈载。笔者认为,卢华并非状元,而另应补入7人:就《记考》本身的记载,即应补入王彻、李飞、李覃、刘坦等4人,另据《莆阳比事》应补入徐寅、据《玉壶清话》应补入艾颖、据《南部新书》、《广卓异记》等应补入郑雍,即五代中原五朝有姓名可考的状元共17人[2]。这17人中,目前我们只能找到13人的释褐资料。

1.郑雍(或作致雍),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状元,脱白授校书郎,入翰林。《南部新书》卷7云:“郑致雍,未第求婚于白州崔相远,初许而崔有祸,女则填宫。至开平中,女托疾出本家。致雍复续旧好,亲迎之礼,亦无所阙。寻崔氏卒,杖绖期周莫不合礼,士林以此多之。场中翘首,一举状头。脱白,授校书郎,入翰林与丘门同敕。不数年卒。”[3]《五代会要》卷13亦云:“梁开平三年十二月,以前进士郑致雍为翰林学士,非常例也。”[4]这就是说,郑雍夺魁后,由于声誉颇高,没有守选数年,当年年底就授了校书郎,还以校书郎的身份跟他的座主同一敕书官拜翰林学士,此乃“非常例也”。校书郎,正九品上,高于法定3阶。夺魁当年就脱白了,可见他只守选了大半年。

2.徐寅,在唐末已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改朝换代后,于开平四年(910年)重新参试而夺魁。此次夺魁后因很快就得罪了当权者,被除名,回乡依王审知,可视为给节度使当幕僚。《十国春秋》卷95载:“徐寅(《黄滔集》、《正字》、《钓矶集》俱作夤,今从《五代史》——原注),字昭梦,莆田人,登唐乾宁进士第。试《止戈为武赋》,一烛才尽已就,有‘破山加点,拟戍无人’之句,礼部侍郎李择览而奇之。是岁释褐,授秘书省正字。”[5]这说的是唐末登进士第的情形。《莆阳比事》卷1则云:“徐寅字昭梦,登唐乾宁第。梁祖受禅再试,进士第一。梁祖曰:‘是赋人生几何者耶?三皇五帝,不死何归,此为何语?盍改之?’曰:‘臣宁无官,不可改赋。’遂拂衣而归闵。梁祖怒,削其名。至皇朝,其孙铎复魁天下。”又曰:“徐著作师仁序其父刑部集曰:‘五代、国朝,吾宗廷试擢第一者二人:正字寅,吾家之曾伯祖(原文为“伯祖”,笔者据上下文改)也;尚书铎,吾先君之诸昆也。’故咏莆阳盛事者有云:‘龙虎榜上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连兄。’”[6]可见他的确两次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且第二次还夺了魁。他是个很有棱角的人,很快因顶撞了梁太祖,被“削其名”,不过他不在乎,回家乡去找出路。《新五代史》卷68云:“徐寅,唐時知名進士,皆依審知仕宦。”[7]除不除名无所谓,曾经是状元,他就不愁找不到事情做。

3.陈逖,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年)状元,初为校书郎。整个《四库全书》里只能找到数处陈逖中状元的记载,未见他的其他任何信息。但是网络文献中有他的后人发布的《台湾温陵渎头世科陈氏祖谱》,该《谱》云:“陈逖,890年—952年,字田远(1代,由莆田黄石桂岭塘南徙居晋江渎头,世科陈氏始祖,古有‘钦赐五代后梁贞明四年状元陈逖’,世科坊在焉,吾祖世科陈氏由此名也。配潘湖欧阳詹曾孙女,墓在三十二都狮山陈状元岭——原注)。”[8]同一网页又有清宣统庚戌台湾渎头世科陈氏宗亲会续修的《台湾温陵渎头青阳屿头陈厝世科陈氏家传》,该《家传》载:“陈逖(890年—952年),字田远,号易斋。五代泉州晋江卅五都渎头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九月二十五日生,少好学敏慧善属文,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高中状元。是年取士十二。廷试时,胸有成竹,执笔直书,一气呵成,无一败笔。是年,朝廷更迭,兵荒马乱。逖公自幼聪慧,进退知礼,风度翩翩,入京应试,对答如流。逖公深沈又雄才大略,能日夜操劳悉心为后梁效力,为当朝丞相敬翔所荐辟。末帝下诏,至后梁京都开封待候授职。初授编撰时,后梁国土尽为晋国所侵占,先是侵占河北,不久又占山东。逖公尝向后梁末帝上奏指出:国家连年丧失兵力士气未振,陛下深居殿阁之中,何以建家立业。终未被后梁末帝朱友贞所纳。屡向当朝宰相敬翔提出辞去编撰之意,未能获准。后历礼部员外郎、郎中、翰林承旨。后逖公又随从安元信救上党,攻破夹寨,收复潞州,以功授校检司空。因受奸臣赵岩排挤,遂贬为雷州推官。居高宦,察民情,体民疾。家乡渎头连续多年遭受水灾,五谷颗粒无收,自奉月俸资助给陈洋中贫困之布衣,度难关,建家园。然后梁末帝却为奸臣赵岩所诱,赵操弄朝政,逖公深感忧虑,后梁王朝国势也日见衰弱。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十二月,陈逖抱憾称病返回家乡隐居。宋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十一月十四日卒于家,赐谥号为文端。著有《田远诗话》五卷。”乡人不懂历史,这段文字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提法,但基本事实应该是可信的。这里提到“初授编撰”,而五代尚无“编撰”一职,以“编撰”为关键词全文搜索四库电子版,有69处匹配,仅北宋·陈襄《古灵集》卷1有两处是作为一种笼统职任提及:“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知杭州苏颂,记问博洽,长于史学,国朝典故多所练达,所学宋敏求之比,宜编撰检讨之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林希,少有文行,明敏劲正,学亦该博,长于记问,可与编撰检讨之职。”[9]其余的都是动词。陈襄将编撰、检讨并提,都是编辑、校对之事,《家传》所谓“编撰”当为校书郎。所谓“至后梁京都开封待候授职”,也就是守选,这个时间有多长,我们无法猜度。

4.崔光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状元,初为横海节度使卢质支使。《旧五代史》载:“崔周度者,父光表,举进士科甲,卢质节制横海,辟为支使。”[1]卷140“初为”二字表明是初始职任。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授职,走的是从幕之路。

5.王彻,同光三年(925年)状元,晋昌军节度推官。王彻,相关资料罕见,但他是宋代名相王旦的祖父,网络文献《聊城历代状元》转引莘县政协副主席兼文史委员会主任杨巨源的《三槐王发祥莘县地》一文,中有宋代名相寇准为王彻(卒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追写的碑文。署时:景德五年,即公元1008年;署名:赐进士第荣光大夫枢密使兼参知政事后学寇准顿首拜撰书印。文中有:“公庄重不凡,甫冠为庠生,习学著书,昼夜不辍,乡试第三,会试第五,廷试第一甲一名,授翰林编修,擢左拾遗。”[10]查《四库》,自元代始有“翰林编修”这样的官称,整个《宋史》里并没有这个称呼,寇准何以这样称?再者“乡试第三,会试第五,廷试第一甲一名”这样的说法也是明代才有。这个《碑文》当是元明以降王氏后人假托寇准之名冒写的,且与历史记载相左,不可信。《登科记考补正》卷25第925页引《宋太宗实录》卷42:“(王)祐字景叔,魏郡人也。父彻,唐同光初与桑维翰同年登进士第,授晋昌军节度推官,拜右拾遗。”可见王彻并未以京职释褐,而是像崔光表一样走了从幕之路。

6.黄仁颖,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状元,初授校书郎。“黄仁颖(900年—962年),字福祐,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行廿二。祖籍三山莆阳(今福建莆田涵江黄巷),迁入福建晋江潘湖。唐朝御史黄滔(840年—911年)庶孙,其父黄珦(870年—849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欧阳氏。仁愿胞弟。黄仁颖幼敏慧,喜好学,善诗文,自负薪。同光乙酉年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明宗天成丁亥年(927年)始登状元。初授编撰、校书郎。其时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识状元黄仁颖,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11]这里的“初授编撰、校书郎”,也是后人不明白古代官制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实际就是校书郎。他是否守选,也不见具体记载。

7.郭晙,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状元,从幕秦王府,任六军推官。《旧五代史》卷44载:“长兴四年……十一月……六军判官殿中监王居敏责授复州司马,六军推官郭晙责授坊州司户,并员外置。”[1]卷44《资治通鉴》卷278曰:“(长兴)四年……十一月……河南巡官李瀚、江文蔚等六人勒归田里,六军判官太子詹事王居敏、推官郭晙并贬官(从荣判六军诸卫事,其府僚有判官、推官;晙祖峻翻——原注)。”[12]这些人被贬,是因为秦王李从荣起兵造反失败,而他们都是僚属。郭晙被贬于长兴四年(933年),离他夺魁5年,这个六军推官应该就是初始职任。《资治通鉴》卷278又说:“王府参佐皆新进少年,轻脱谄谀。”也就是说,郭晙夺魁后以新进少年投奔秦王李从荣,走了从幕之路,可能时间不长,李尚未给他奏授京职。跟他同时被贬的六军判官王居敏就有个太子詹事(或作殿中监)的职衔,王居敏入幕应该比他得多早。《旧五代史》卷84载:“开运二年(945年)五月少帝大赦天下,九月……以前太子詹事王居敏为鸿胪卿。”《新五代史》卷28载:“冯道曰:‘……詹事王居敏及刘赞皆以正直为王所恶。’”[7]卷28敢跟王爷对着干,可见王居敏资格不浅。

8.寇湘,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状元,魏王府记室参军。《宋史》卷281《寇准传》:“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13]这段记载是不确的,后晋开运中并无魏王。后晋宗室前后封有12王,但没有魏王。《记考》卷26转载宋·孙忭《寇准碑》:“父湘,博古嗜学,有文章名。晋开运中登甲科,冠多士。后应辟为魏王记室终焉。”笔者曾对这个“应辟为魏王记室终焉”的说法也提过质疑[2]135注①。寇湘开运二年(945年)夺魁,次年十二月(947年元月)出帝石重贵即被契丹人所废,举族北迁。握有重兵的北京留守刘知远趁机于次月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聘寇湘为记室的魏王当是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旧五代史》卷105载:“魏王承训字德辉,高祖之长子也。少温厚,美姿仪,高祖尤钟爱。在晋累官至检校司空,国初授左卫上将军。高祖将赴洛,命承训北京大内巡检,未几诏赴阙,授开封尹、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以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薨于府署,年二十六。高祖发哀于太平宫,哭之大恸,以至于不豫。是月追封魏王,归葬于太原。”[1]卷105这个魏王是追封的,而且短命。愚意以为寇湘应该是在刘承训任左卫上将军时就受聘入府了。将军府也有记室参军一职,既然他后来被追封为魏王,所以径称“应辟为魏王记室”。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为948年1月,如果他“终焉”于这个职位,那就比刘承训死得更早,又何来寇准?寇准生于宋朝建立之后。不过“终焉”二字也传达了一种信息:寇湘早卒,他夺魁后只出任过这么一个职任。李高田《寇准与寇氏家族》曰:“据《渭南县志》载:汉末晋初寇家从河北昌平始迁居华州下邽(今临渭区官邸乡),至今约1700余年。寇准的祖父寇宣,因五代社会动荡,不曾为官,是当时有名的处士。他的父亲寇湘,也很有学问,曾中过后晋进士,在一个贵族府上做过文书一类的幕僚。寇准公元962年生于下邽。”[14]另有网文《古县三贤——北宋宰相、莱国公寇准》说:“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宋华州下邽县人。相传系春秋司寇苏氏裔孙,后来子孙以官职为姓,世居昌平,更后一支徙居下邽;到寇准时已历700余年。其父寇湘,很有学问,五代时,中后晋进士,在一个贵族府第做秘书一类官。准出生时,家境已十分凋残。寇准幼年聪明过人,7岁时,父亲带他登华山,他便即景吟诗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不久,父亲病故,母亲赵氏,以纺织赚点钱供他上学。”[15]网文《百家讲坛网:千秋是非话寇准(一)真实的传奇》说:“寇爸爸也曾有过梦想,大约在945年时中过进士,考了第一,是个状元,不过是太不逢时了,这时,是历史上的五代,这段历史时期是绝对的乱世。五代50年,换了五个朝代,国破身亡的皇帝有N个,寇湘考中进士后,被后汉皇帝的大儿子聘为幕僚,不幸,这位皇子不久就死了,这也是五代中最短的朝代,寇湘的梦也是转瞬即逝。他把所有梦想放在儿子身上。”[16]地方志和当今关注他的人也都只提及他这么一个职任,看来寇湘夺魁后确实只有这么一个职任,当为初始职任。据《旧唐书》卷40,王府属官里有“记室参军事二人”,为正六品上。《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王府官》也说有“记室参军事二人”,但是官秩为从六品上。笔者从《新唐书》,因为在网上查询,几乎所有解释古代官制的都说唐五代的王府记室参军是从六品上。《寇准碑》在寇湘应辟前加个“后”字,应该就是寇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守选。

9.王溥,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年)状元,起家秘书郎。《宋史》卷249有《王溥传》,云:“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从晋祖入洛掌盐铁案……汉祖镇并门,统行营兵拒契丹,委祚经度刍粟……历周为随州刺史……拜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13]卷249依据网络文献《三槐王氏研究》,王溥为王彻之孙,是北宋名相王旦的堂兄。该文说:“王彻子嗣在些许宗谱和几位纂书者的笔下只见其王祐(一作祜)一子。本人在搜集进士名录中屡屡发现王彻生有三子,即王祐(后梁贞明五年即919年生)、王祜(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生)、王祉(一作祚、祁,后唐同光四年即926年生)。多数书谱都将王祜当作王祐,故王祜生年错为王祐生年,是为误也。上述王彻生三子,谱见东阳《永泰王氏宗谱》卷三:王祐,行百一,字景叔;王祜,行百二,字昱叔;居江西义宁州(今南昌市)崇凤乡塘埠;王祁,行百三,字元叔,仕右赞善大夫,礼部侍郎,祐、祜、祁三兄弟的字号都为‘叔’字。东阳木衢王氏宗谱(原为永泰王氏同宗)载,王彻生王祐、王祜、王祚……又贵州六盘水市王大锐,他所复印积累的一本多方面的谱书(书页为第162页)中,书页题目为《太原王氏的发展——北宋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该页书标明王彻也生祐、祜、祚三子。”[17]又说:“史载王祜娶妻任氏、边氏,分别封赠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两位夫人共生育了三个杰出的儿子:懿、旦、旭。”又说:“二十六世王祜(约915年—978年),字景叔,大名莘人。祖言,仕黎阳令,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二十七世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人,王祚子。汉乾祐(948年—950年)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显德六年(959年)加右仆射,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子贻孙、贻正、贻庆、贻序。王旦(957年—1017年),字子明,大名莘人,王祜次子,天禧元年(1017年)薨,年六十一,帝临其丧,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三子:雍、冲、素。”可见,王彻、王溥是一对鲜为人知的祖孙状元。据《旧唐书》卷42,秘书郎为从六品上阶,跟寇湘的初始官阶持平。王溥的初始职任得以超授,这与他父亲的声望和他本人的才干都有关系。

10.王朴,乾祐三年(950年)状元,解褐校书郎。《旧五代史》卷128云:“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父序,以朴贵赠左谏议大夫。朴幼警慧好学,善属文,汉乾祐中擢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新五代史》卷31、《续通志》卷289亦均言:“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此3处记载的释褐职任完全一致。他是否守选过待考。

11.扈载,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状元,以校书郎释褐。《新五代史》卷31云:“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学,善属文,广顺初举进士髙第,拜校书郎、直史馆,再迁监察御史。”《续通志》卷289、《明一统志》卷1、《万姓统谱》卷78等所载扈载释褐职任均同。

12.李覃,世宗显德二年(955年)状元,释褐校书郎。《旧五代史》卷115云:“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来已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其李覃、何曮、杨徽之、赵邻几等四人宜放及第。”可见李覃被点为状元是经过“看验”,亦即重新审查的。他以何种职任释褐,我们找不到直接的记载,但是可以通过其它记载进行推测。《宋史》卷296载,杨徽之“周显徳中举进士。刘温叟知贡部,中甲科。同时登第者十六人,世宗命覆试,惟徽之与李覃、何曮、赵邻几中选,解褐校书郎”。这里可以理解为杨徽之“解褐校书郎”,也可以理解为4人全部“解褐校书郎”。《武夷新集》卷11亦云:“公(杨徽之)及李覃、何曮、赵邻几得预其选,是年秋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18]《宋史》卷439《赵邻几传》也说赵邻几“周显徳二年举进士,解褐秘书省校书郎”。从前面的10例来看,有5例状元都是以校书郎释褐,那么状元以校书郎释褐应是惯例,李覃同年4人中,名次靠后的两人都是以校书郎释褐,很有可能此4人全部“解褐校书郎”。

13.刘坦,世宗显德五年(958年)状元,初为淮扬节度使李重进书记。《南部新书》卷10载:“刘坦状元及第,为淮扬李重进书记。好酒,李常令酒库:‘但书记有客,无多少供之。’寻为掌库吏颇吝之,须索甚艰。因大书一绝于厅之屏上云:‘金殿试回新折桂,将军留辟向江城。思量一醉犹难得,辜负扬州管记名。’未几,重进望日复谓于坦,读之,忽悟,曰:‘小吏吝酒于书记也。’立命斩之。坦不怿,凡数月,悔而成疾。”[3]卷10《五代十国方镇年表》载:“李重进……后周显德四年(957年)九月始任郓州节度使,至六年(959年)七月调任淮南节度使。”[19]可见刘坦夺魁后是守选了一年多才受聘从幕的。

中原五朝13位有释褐资料的状元中,京官7例,占53.85%(其中6例为校书郎,占85.71%,1例为秘书郎,仅占14.29%);幕僚6例,占46.15%(其中从幕王府2例,占33.33%;从幕方镇4例,占66.67%)。可以说初始职任多为京官,又以校书郎为惯例,到王府或地方大僚那里当幕宾的不到一半,没有授地方官,如县尉、主簿之类的情况。这个时期很少看到朝廷举行制科考试和吏部举行科目试的记载,查《记考》,只有开平四年提到“博学宏词科二人”[20]1059,《张补》于同光三年引新旧《五代史·马缟传》说他“以明经及第,登拔萃之科”,“少举明经,又举宏词”[20]1070。天成二年(927年)中书门下奏:“……据成德军解送到前进士王蟾状,请罢摄深州司功参军,应宏词举……奉敕:‘王蟾宜令吏部准往例,差官考试。’”[20]1077-1078后周显德四年十月有道诏书说:“制策悬科,前朝盛事,莫不访贤良于侧陋,求谠正于箴规,殿廷之间,帝王亲试……爰从近代,久废此科。”[20]1139可见在唐代敞开着的这两扇可使佼佼者得以提前释褐的侧门此际只是偶尔开启,一般说来,状元们取得初始职任只有守选和从幕两条路,由于政局总有波动、政权迅速更迭,及第举子守选的时间限制似乎也有所淡化。在有关五代的典籍里,我们很难找到像唐代那样强调或提及守选时间的文字。

初始官阶较法定最高上浮13阶。笔者曾考察过40例唐代状元的释褐职任,情况是:整体40人中,京职12人,占30%(其中校书、正字9人,占75%);地方职10人,占25%(其中县尉8人,占80%);从幕18人,占45%(其中,掌书记4人,巡官3人,判官3人,支使2人,6人为不知实际职务的“从事”)。分阶段看,初盛唐10人:京职4人,占40%(其中校书、正字2人,占50%);地方职5人,占50%(其中县尉4人,占80%);从事1人,占10%,最高上浮5阶。中唐16人:京职5人,占31.25%(校书、正字4人,占80%);地方职4人,占25%(县尉3人。占75%);从事7人,占43.75%,最高上浮6阶。晚唐14人:京职3人,占21.43%(全部为校书);地方职1人,占7.14%(县尉);从幕10人,占71.43%。任京职12人中,初盛唐4人,占33.33%;中唐5人,占41.67%;晚唐3人,占25%,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地方州县职10人中,初盛唐5人,占50%;中唐4人,40%;晚唐1人,占10%,初盛唐往下比例越来越小。从幕18中,初盛唐1人,占5.56%;中唐4人,占22.22%;晚唐10人,占71.43%,比例越来越大。分阶段统计,初盛唐状元夺魁后从幕的只占当期状元的10%,中唐发展到43.75%,晚唐竟到71.43%。从取得初始职任的方式来看,唐代40人中,最多的是通过从幕入仕的15人,占37.5%;其次是科目试释褐8人,占20%;制科释褐5人,占12.5%;守选4人,占10%;直接授职1人,占2.5%;不知方式的7人,占17.5%。

五代中原五朝状元初始职任为京官的超过一半,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秘书省校书郎。跟唐代相比,五代中原五朝状元的初始职任有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惯例化的趋势。唐代状元到州县任职的比例呈逐渐减少之势,到五代就变成零了。唐代状元实际初始职任较之法定最高上浮6阶,而五代上浮扩展到13阶,这应该跟政权更迭频繁,当权者主观意志的膨胀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情况下都机械地照惯例办事,特殊情况下就随意处置。由于唐代状元老老实实通过守选取得初始职任的只占10%,状元们都有逃避守选的倾向,进入五代政局不稳,用人在急,而制科与科目选这两条捷径又被废弛,所以不能过于强调守选时间,五代状元守选之事也就被朝野慢慢淡化了。

二、南唐状元初始职任考

《马氏南唐书》卷23云:“罗颖,南昌人也。经传涉猎,与里人彭会友善,皆以词赋称。开宝中诣金陵举进士第,例以黄衣守选。”[21]可见,南唐已及第进士也是依例守选的。笔者曾撰《南唐贡举考略》(载《文献》2001年第2期)一文,稍后,拙著《五代状元奇谈·五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亦有《南唐贡举考略》一节,对前文做了补充修订,认定的南唐状元有:王克贞、伍乔、王崇古、乐史、杨遂、张确、卢郢、郎粲、邓及、赵绮、姚端等11人。后来笔者又有署名平川的补白《又发现一位南唐状元——章文谷》(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54页),次年发表《状元资料辑考二题》(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对章文谷为南唐状元的说法进行了补充。南唐这12位知道姓名的状元中,只有5位能够找到可以确定或推测其初始职任的记载。

1.王克贞,元宗保大十年(952年)状元,初授秘书省正字。徐铉《大宋故尚书户部郎中王君墓志铭》云:“公讳克贞,字守节,其先太原人也。缑山之胄,本固源深。淮水既微,枝分派别,所居占籍吴楚为多,今为庐陵人矣。曾祖某,不仕。祖某,赠吉州别驾。考某,屯田郎中。君弱不好弄,幼善属文,风骨峻整,器度闲雅。年未及冠,名闻于时。自唐室之季,词场道丧,江左延祚,复睹旧章。翰林学士江君文蔚典司春官,详求艺实,取人至寡,较文尤精。君一举擢第,首冠诸子,时人以为追踪元和之际矣。明年,以秘书省正字释褐,宣直枢近,专掌文翰之任。”[22]南唐进士释褐未见有制科和吏部科目选的记载,王克贞得以“明年”释褐当是守选而来。很显然,跟中原五朝一样,南唐也淡化了及第举子守选的时间限制。秘书省正字为正九品下,低于校书郎1阶,而高于法定2阶。

2.伍乔,保大十三年(955年)状元,署宣州幕府。《马氏南唐书》卷14载:“伍乔,庐江人也。性嗜学,以淮人无出已右者。遂渡江入庐山国学,苦节自励……明年春试《画八卦赋》、《霁后望钟山诗》。是岁同试数百人,初中有司之选者必延之升堂而加慰饮焉。先是宋贞观登坐,张洎续至。主司览程文,遂揖贞观南坐,而引洎西首。酒数行,乔始上卷,主司读之惊叹。乃以贞观处席北,辟洎居南,登乔为宾首。覆考榜出,乔果第一,洎第二,贞观第三,时称主司精于衡鉴。元宗命勒乔程文于石,以为永式。署宣州幕府,考满迁考功郎,卒于官。”《明一统志》卷14、《万姓统谱》卷78、《新安志》卷10均载伍乔夺魁后“署宣州幕府”。

3.乐史,宋建隆三年(962年,此时南唐奉宋正朔)后主即位后首次考试的状元,从幕临川王府。《宋史·乐黄目传》:“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世仕江左李氏。父史,字子正,齐王景达镇临川,召,奏,笺授秘书郎。”[13]卷306《资治通鉴》卷294载:“显德五年……三月……齐王景达亦以败军辞元帅。”《江南野史》卷2云:“及嗣主继立,尝欲禅位景达与宋齐丘,既不获,后果丧淮甸,而国几亡矣。后景达出镇临川,开宝中以寿终。”[23]其具体时间《马氏南唐书》有记载:“显徳五年……十有二月,流陈觉于饶州,流李征古于洪州,皆杀之。放宋齐丘于青阳。太弟景迁固请归藩,于是以长子冀为太子,以景迁为洪州大都督、封晋王,齐王景达为抚州大都督。”[21]卷4同书卷5又云:“开宝……四年……夏四月齐王景达卒。”可见李景达率兵与后周作战失败后,任抚州大都督、镇临川是显德五年十二月(958年元月)的事,而卒于开宝四年(971年)四月。乐史是宜黄人,夺魁后回乡守选,李景达看重辖下人才,将他聘为幕宾,然后为他奏授京职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李景达镇临川12年,在乐史夺魁后还有9年,我们不清楚乐史得以奏授秘书郎是何年何月。笔者认为,他的这个秘书郎只是虚衔,还没有来得及转成实职。而且,李景达死后,其幕府自然解散,他这个带虚衔的幕职也许都不存在了。因为上引《宋史·乐黄目传》在“笺授秘书郎”后接着说:“入朝,为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并以见任官举进士。太宗惜科第不与,但授诸道掌书记,史得佐武成军。既而复赐及第,上书言事,擢为著作佐郎、知陵州。”县尉、主簿,自唐以来都是举子们释褐到地方的初始职任。如果乐史在南唐已官至秘书郎,入宋后不至于又从初始职任做起,更不至于重新参加科举考试。比他早的王克贞“及宗国沦丧,策名天朝,自太子中允历户部、兵部二员外郎,礼部、户部二郎中,典汉、滑、襄、梓四州事”[22]卷29;比他晚的杨遂是开宝五年(972年)夺魁的,3年后入宋便时授职赞善,王禹偁还为他感到委屈,说他“归朝才得一赞善”[24]。这说明宋初为了笼络人心,对南唐的官员的职任安排是较为优惠的。通过比较,我们说归宋时乐史只是个“府散失职”的前朝王府幕僚当不为过。

4.卢郢,乾德三年(965年)状元,初授近职。为数不多的几处有关卢郢的记载都没有提及卢郢夺魁后的初始职任,只有《十国春秋》卷28隐约提了一下:“明年,郢举进士,试《王度如金玉赋》,擢第一。徐铉娶郢姊,尝受后主命撰文,累日未就。郢曰:‘当为君抒思。’适庭下有石,十夫不能举。郢戏弄之,有顷,索酒,顿饮数升。复弄如初,忽顾笔吏,口占使书,不窜易一字。铉服其工,遂以郢文进。后主谓铉曰:‘语势遒俊,似非卿作。’铉以实对,郢由是知名(一云擢任近职——原注)国亡入宋,知全州卒。”[5]卷28这里有个“擢任近职”的注,说明卢郢夺魁后有一段时间守选,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后主得以看到他代写的文章后才授予“近职”的。具体是什么职任?是校书郎还是秘书郎不好猜度,不过我们可以做点分析。卢郢虽然“由是知名”,但《江南余载》卷上一一列出后主朝22位文臣姓名,其中并没有卢郢[25],《说郛》卷39下列出后主朝25位文臣,也没有卢郢[26],可见他在南唐并不算有名文臣。这两处,王克贞、伍乔都在名单之内,其初始职任都不高,卢郢应该就是个校书郎,或者像王克贞一样只是个正字。王克贞“以秘书省正字释褐,宣直枢近,专掌文翰之任”。可见,不仅校书郎,连正字都算是“近职”,我们似可看作后主依照惯例让卢郢以校书郎释褐。

5.张确,开宝八年(975年)状元,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张一雄《南唐状元张确籍贯仕历考》云:“至于张确的仕历,一般史籍均无记载,仅(嘉靖)《沙县志》引证私录的《南唐与确诰词》提及张确登第后‘可授文林郎,守秘书省校书郎’。其它情形不见于任何载籍,上引民间传说,说张确在朝做了几十年宰相,当属子虚乌有。”[27]这个私录的诰词其文气与唐五代诰词无异,当可采信。

另,杨遂,开宝五年(972年)状元,在南唐已释褐,初始职任未见记载。王禹偁《小蓄集》有多首酬杨遂的诗,其《酬杨遂》云:“杨君江左士,文律何飘飘。人言未冠时,作赋凌洞箫。甲科中南国(江南状元及第——原注),通籍趋东朝(入中国为赞善——原注)。坎坷位不进,陶潜还折腰(复为县令——原注)。”[24]卷5《还杨遂蜀中集》亦云:“夫君擢秀在江左,国小而逼何区区。科名始得值兵火,金陵坐见成丘墟。归朝才得一赞善,黜降重为县大夫。”[24]卷13在南唐夺魁仅3年的杨遂入宋得授赞善。《旧唐书》卷42、《新唐书》卷49,都说赞善大夫为正五品上;据《宋史》卷169,赞善大夫要比校书郎高5阶,可见他在南唐已经释褐得官,并且有过升迁了。徐铉《大宋故尚书户部郎中王君墓志铭》云:“(王克贞)由是二十余年,累迁至中书舍人、枢密副使,未尝他任。求之前载,亦为异矣。及末叶多故,时政浸衰,唯吾守道中立,不涉浮议。及宗国沦丧,策名天朝,自太子中允,历户部、兵部二员外郎,礼部、户部二郎中,典汉、滑、襄、梓四州事。”[22]卷29王克贞在南唐出仕20多年,官至枢密副使,入宋时也只是个太子中允(跟赞善同阶而靠前)。两相参照,杨遂入宋前的职任可能不低,而且以京职释褐,并一直在京城任职的可能性较大。

又,目前尚未找到其它政权状元的释褐职任资料。五代其它政权的状元,目前仅知道南汉有梁嵩和简文会、后蜀有王归和费黄裳,但是都找不到他们的初期仕历,仅有个佚名的网络文章《佛山第一位状元简文会》提到简文会:“他先任翰林院编修,为皇帝起草、批答文书,撰拟文词等。”[28]这个说法不伦不类。五代时期尚无“翰林院编修”这个官职,后世的翰林院编修也没有资格“为皇帝起草、批答文书,撰拟文词”,翰林学士知制诰才有这个资格。也许他只是照惯例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被后人臆测为“翰林院编修”。他是什么时候释褐的,是否守选过一段时间也不得而知。

南唐可知或可推知其初始职任的5人中,两例京职,3例幕职。如果将杨遂视为以京职释褐,则正好一半对一半,那么京职与幕职的比例跟中原五朝相差不大。南唐跟中原五朝状元初始京职的类型是一致的,幕职也是有受聘于方镇有受聘于王府的,都没有地方州县职任。

总之,相对唐代而言,五代状元释褐体现了简与短的特点。所谓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释褐途径没有唐代那么复杂,只有守选和幕职两条路可走;二是所授职任也较为单一,京职主要是校书郎,少数为正字、秘书郎,都是一个类型的职任。不像唐代那样,还有大乐丞、拾遗,地方职除王府参佐、方镇幕僚之外,还有不少人被派往各地去当县尉。所谓短,就是守选期短了,唐代状元一般都要数年守选,最长的达15年,而五代守选似乎成了象征性的,未见强调守选时间的记载,这种变化正是宋代改为直接授职的一种过渡。

[1](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周腊生.五代状元奇谈·五代状元谱[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108-111.

[3](宋)钱易.南部新书[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7.

[4](宋)王溥.五代会要[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3.

[5](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95.

[6](宋)李俊甫.莆阳比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卷1.

[7](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68.

[8]佚 名.台 湾 温 陵 渎 头 世 科 陈 氏 祖 谱 [EB/OL].http://bbs.66163.com/thread-560206-1-1.html.

[9](宋)陈襄.古灵集[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

[10]青椒.聊城 历代状 元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d27ef0100nb7c.html.

[11]佚名.黄仁颖——百科名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6840.htm/20130323.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78.

[13](元)脱脱.宋史[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81.

[14]李高田.寇准与寇氏家族[N].渭南日报,2009-04-08(04).

[15]佚名.古县三贤——北宋宰相、莱国公寇准[EB/OL].http://top.weinan.gov.cn/sxglrwwn/wnsx/bjyyj/bjyyxg/12549.htm.

[16]佚名.千秋是非话寇准(一)真实的传奇[EB/OL].http://www. baijiajiangtan. org/biji/qianqiushifeihuakouzhun/6038.html.

[17]佚 名.三 槐 王 氏 研 究 [EB/OL].http://www.lzbook8.com/readonline-48944-48732-1.aspx.

[18](宋)杨亿.武夷新集[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1.

[19]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7:61.

[20]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1](宋)马令.马氏南唐书[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3.

[22](宋)徐铉.骑省集[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9.

[23](宋)龙衮.江南野史[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

[24](宋)王禹偁.小蓄集[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3.

[25](宋)佚名.江南余载[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上.

[26](元)陶宗仪.说郛[M/CD].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39下.

[27]张一雄.南唐状元张确籍贯仕历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2-63.

[28]佚名.佛 山第一位状元简文会[EB/OL].http://www.chancheng. gov. cn/ccdaj/rwfw/201208/de99984669f64ab181babfb9e490e8aa.shtml.

猜你喜欢

寇准状元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溜须”典故的来历
状元饼
“眼中钉”的由来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状元“隐身”,高考报道更新“第一步”
寇准与水晶饼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
拂须之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