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对策*

2014-03-12袁兆艳

关键词:心理压力民办高校子女

袁兆艳

(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学院,江苏 南京210096)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集社会力量办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化。然而高等教育呈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据统计,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不利倾向,如办学时间短,教学硬件不足,教师成分多样化,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学生整体素质低于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特色不够,并有过分功利化等。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1]。

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无法调节和缓解就业压力而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消除就业心理压力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踏入社会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于就业心理压力,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参考近年来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总结如下:大学生受自身能力和条件的制约而无法面对、适应或者满足外在要求,在整个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并不仅仅出现在临近毕业之际,往往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同时,大学生特有的群体性使就业心理压力具有一定的传播性,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受到相互影响。

笔者根据当前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特点,总结了目前存在的几种就业心理压力,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缓解建议。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几种表现

1.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甚至消极逃避

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在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缺失,又对当前的就业环境缺乏了解,并没有强烈的就业意识,同时对自我的人生理想和就业意向缺乏规划,在临近毕业走向社会之际往往对个人就业前途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类情绪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甚至选择了消极逃避就业,出现了无视招聘信息、放弃面试机会等暂缓就业的现象。更有甚者以享受最后的大学生活为借口,放纵自我,完全放弃一切就业机会,回家待业。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一般指个体过低的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缺乏自信心,自我认可度较低的精神状态。民办高校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最初的生源录入上低于普通高校的本一本二学生,先天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毕业生往往认为自己在所学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同时部分招聘单位乃至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学生仍旧存在一定的歧视,导致一批民办高校毕业生被动地否认了自己能力和素质,就业自信心、主动性欠缺,往往会失去许多就业的机会。另外,大学生中还有些人,比如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生理或者心理有缺陷者,家境困难的贫困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者等等,往往在求职受挫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焦躁甚至恐惧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还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往往因为自身的身份而在求职中受束缚,“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2]。这类自我贬低和否定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过度的焦虑,对其就业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在就业过程遇到挫折后,多数毕业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焦虑恐惧的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面对后续的就业机会产生紧张、焦虑和烦躁不安的情绪,甚至产生心理恐惧。

4.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3]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体系,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就业、升学、出国深造等多项选择时,往往做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从众、盲目,完全忽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被动的走别人设定的路。同时,部分媒体对社会特殊阶层和岗位的过分渲染,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容易受到暗示,盲目“扎堆”某些地区或某类用人单位[4]。

5.过度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一个人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缺乏自信,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做出决策或指出方向。”[5]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网,先天存在优越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依赖家长,依赖家庭关系安排工作,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另外还有不少学生有家族企业,导致这部分学生没有就业的意识,毕业即回家,体会不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放弃一切招聘信息,消极的等待毕业。

6.偏执不满、自暴自弃

民办高校毕业生尤其看中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但有一些毕业生却对竞争环境的公平公正要求过分偏执。部分大学生受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或因学校社会影响力有限,往往遇到就业挫折,特别是遇到部分单位的用工歧视后,出现各种心理不满情绪,甚至放弃一切就业机会,自暴自弃。另外,目前的就业环境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社会的消极面过度的影响毕业生就业思想,部分毕业生偏执的认为工作是由社会关系和财富决定而非求职者具备的能力,这种思想和行为上的偏执容易扭曲心灵,甚至产生反社会情绪。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因素

1.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生仍属于肩负家庭、社会期望和荣誉的光鲜群体,自身存在着过高的期望值和优越感。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容的陈旧,使一批大学生自身素养及其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不足以胜任现实的社会工作,模糊的就业意向与目标、过高的薪资期待、理想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严峻的就业现状形成较大的反差,产生迷茫困惑、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求职经验和技巧训练,在简历的投放、面试考核以及就业冲突选择等环节往往表现出盲目、力不从心、从众等心理现象。另外,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因为学校的民办性质和身份产生一定的自卑感,进而质疑个人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影响了自己的求职信心和热情。

2.家庭因素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子女的就业问题上,首先是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往往影响子女的就业心态和对就业岗位的定位。尤其是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优越,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在求职中有一定的优越感,并产生了较大的依赖心理。同时往往还会引起周围同学的相互比较,把工作好坏与家庭地位高低和财富程度相关联,产生偏激不满等负面情绪。其次,父母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就业意向和就业选择,不少父母往往按照自身职业、喜好左右子女的工作意向和选择,甚至有些父母会对就业的细节进行强制规定,如工作地点、岗位职务等,这样也会导致子女就业自主意识的减弱,被动接受安排,产生依赖、盲目、不满等情绪。另外,各个家庭因经济状况的不同往往对子女产生不同的要求,部分经济富裕的家庭往往过于溺爱孩子,不会主动引导子女积极就业,使子女在就业中出现迷茫、逃避等心理现象,而不少贫困的家庭又往往对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使子女面对就业压力时往往产生焦虑、偏执等心理压力。

3.学校因素

第一,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办学性质、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易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第二,高校的课程设置较陈旧,脱离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少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少,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工作岗位,同时不少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要求,致使不少大学生产生迷茫、自卑、焦躁等方面的心理压力。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系统性的结合。尤其是民办高校,受办学时间较短和经验的不足的影响,就业指导、心理指导工作的传承性和系统性欠缺,大部分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与就业指导中心分开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并未形成系统性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因师资队伍不完善,大多数就业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由辅导员担任,他们专业知识不尽完善,无法专业地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4.社会因素

高校的连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规模化,也带来不断积压的“待就业”大学生,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自然增加。同时,当前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就业形势严峻,不少用人单位缩减招聘岗位,无形中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少用人单位抬高应聘门槛,偏重具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人,排斥应届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校毕业生,变相歧视民办院校毕业生,种种现象使不少毕业生产生了不良就业心理压力。另外,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就业过程中出现岗位量身内定、钱权交易等现象,造成了部分毕业生心理不平衡感加剧,压力增大,产生偏执、不满等心理压力。

三、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几点对策

1.个人角度的调适

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就要从大学生自我做起,进行持续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定位。在高等教育普及并规模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不再是承载光环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过高地估量和定位自身,而是要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根据自己特长、兴趣爱好做出客观定位和选择,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其他群体的竞争。

其次,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为就业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在专业技能方面向普通学校大学生看齐,在社会实际和社会适应力方面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民办高校贴近社会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竞争优势,改变因为民办院校自身的劣势而造成的自卑、迷茫等心理压力,从容面对,成功就业。

再次,大学生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还要对就业形势、就业地点、工资薪酬、发展空间进行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做出积极向上的决策。同时,在择业前期接受系统的技巧性的训练,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地完成就业任务。

最后,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等技术或者心理层面问题的时候,大学生要及时寻求学校有关部门、老师等专业人员以及家庭的解答和帮助,防患于未然,将问题在源头上得到解决,减少后续的影响,防止产生就业心理压力。

2.家庭层面的调适

解决民办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家庭因素尤其不容忽视。首先,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就业环境。家庭环境是每个人成长、成熟的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舒缓大学生由挫折和压力导致的紧张情绪,促成健康的就业心态的形成。

其次,家庭、学校需建立持久的沟通。家长要及时掌握子女在校基本状况,积极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业进展,根据子女的性格、兴趣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做出正确有效的就业定位。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要尽量避免过多干预子女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等问题,鼓励子女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增强主动的就业意识,参加各类招聘会,努力完成就业目标和就业理想,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缓解子女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另外,由于在部分经济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家庭中,挫折教育缺失,家长在子女就业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给予子女过多的暗示或者过度娇惯,要利用就业机会增强子女对待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他们依赖心理的产生,积极适应社会。

3.学校层面的缓解措施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民办高校的办学是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和导向,相对公办院校来说较为自由,自主性较强。因此,民办高校要利用招生、专业培养方向这方面的优势,及时对各专业进行市场调研,调整招生规模,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尽量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为就业工作打好基础,这样,不仅能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而且可使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岗位,从源头上避免就业心理压力的产生。

其次,各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仍有欠缺。因此,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关联性,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融入就业工作中,分门别类地授课,时刻跟踪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解决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心理指导队伍,对毕业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化教育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就业心理的抗压力增强,能够勇敢面对就业现实和就业挫折。

4.社会层面的缓解措施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要尽可能地构建完善和谐的就业市场体系,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顺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社会、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着重在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培养大学生。同时还要利用自身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这点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各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应该坚持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要一视同仁,减少各类就业歧视行为的发生,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1]张瀚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244.

[2]刘中亮.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15-118.

[3]杨军,万建国,刘保谦.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9.

[4]陈建志.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J].经济管理者,2010(17):108-124.

[5]刘婧,闫海波,周屹峰.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原因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36-38.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民办高校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图片看内心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