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健康管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4-03-12刘亚玲齐晓宇杨俊洁张海菠王诗佳季湘年
刘亚玲 赵 烨 谢 君 齐晓宇 杨俊洁 张海菠 王诗佳 季湘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430022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公平性,医学目标正从疾病诊疗向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转移,医学重心正从以医院为核心向以社区及家庭为基础下移,这就给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开展临床实践等方面的能力[1]。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方面。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也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实践工作、提高职业道德、培养临床实践能力[2],强调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方向。
为适应卫生行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好医改、教改,增强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武汉市某医学院校于2013年3月开始实施了医学生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通过医学生为亲友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健康管理,增进医学生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健康管理能力,以弥补现行课程体系中临床医学生在社区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不足。
1 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实施情况
1.1 建立亲友健康档案
亲友健康管理应以建立亲友健康档案为载体,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在校医学生亲友建立健康档案,并对医学生亲友的健康状况进行追踪和管理。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应不局限于已患疾病的亲友,还应包括亚健康、健康亲友群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已建立的亲友健康档案,充分发挥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优势,为患病的医学生亲友提供疾病诊疗服务,对处于亚健康、健康状况的亲友群体可通过构建的亲友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开展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宣传工作,其内容甚至可以涉及孕产妇的护理保健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等知识。
为更好地实施亲友健康管理项目,应设立“亲友健康管理教学实践团队”,其成员可由临床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临床专业教师、骨干学生组成,其中,专业教师应为来自大型医疗机构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热心教学的中青年教师;骨干学生应为学习成绩优异、处于临床实习阶段的高年级医学生。截止2013年12月,共有来自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各年级的228名学生自愿参加了亲友健康管理项目。亲友健康档案建立方式为:医学生利用假期回家探亲、平时电话、网络联系等方式,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模板,全面采集亲友病史,在建立亲友健康档案前,学生应尽可能让亲友先进行健康体检,然后收集其检查资料、诊疗病历,再建立纸质、电子健康档案并适时对学生亲友健康状况进行追踪,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
1.2 自主学习
“亲友健康管理教学实践团队”指导小组成员将收集的学生亲友健康档案,以纸质版和电子版形式归档后,为更好的保护学生及其亲友的隐私,应以学生班级为单位进行编码,并选择学生学号作为文档名称进行整理存放。同时,为了加强病案管理,可将档案根据系统按疾病大类进行分组,筛选出具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料存档。
“亲友健康管理教学实践团队”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应由骨干学生负责管理,其流程为学生将亲友疾病信息按照模板进行提交,平台内的所有学生及一线临床医生均可围绕此病例,就病史采集、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医疗费用、就医选择、人文关怀、疾病预后等展开实时讨论。临床教师参与讨论时要避免直接公布诊疗方案,应以启发式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具体做法为:每周由“亲友健康管理教学实践团队”的管理员进行病例汇总,就学生关注的典型案例及疑难问题,提交给涉及疾病相关专科的临床教师进行权威指导讨论。同时,不定期组织现场PBL课堂,遴选学生亲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现场讨论教学。临床教师通过教学平台、临床实践平台以及网络信息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实施多层次、混合互助式的PBL教学模式[3],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在健康管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1.3 信息管理
健康管理的信息更新和反馈工作,由医学生承担,亲友健康档案的信息一般应按季度进行更新,如患慢性病(如高血压病等)或处于亚健康、健康亲友。特殊病案,如危重病、妊娠期妇女等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时更新。信息的获得可选择寒暑假让学生与亲友面对面交流、在校期间的电话及网络联系等方式进行收集,亲友健康档案的管理应从建档之日开始,每一份档案要求连续跟踪记录不得少于2年。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PBL病案讨论结果、网络咨询意见、临床专家建议进行整理分析并记录于亲友健康档案中,将档案交由各班级教师,即临床医生审阅,最后以信件的形式寄给亲友,指导其就医并规范健康行为。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亲友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建议,以达到及时诊治目的。鼓励亲友就个人健康相关情况从病患角度将诊疗过程、心理感受、费用情况等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医学生学习参考资料。
2 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实施效果
自2013年3月项目实施以来,共有299位师生加入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其中学生281人,临床教师18人;有228名学生为亲友建立了304份亲友健康档案;在亲友健康管理实践团队网络平台上,每周讨论病例数近10个;42位学生参加了PBL病例讨论。因此,亲友健康管理教学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与亲友通过积极参与此项目获得了多方面受益。
2.1 提高了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样化的PBL教学、网络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团队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4]。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亲友健康管理实践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友健康管理的学习内容丰富,既需要学生熟悉问诊要点,又需要掌握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专科知识以及学习预防保健、心理、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学生在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整合所学知识,综合考虑亲友的实际情况,做出更有利于亲友健康的临床决策。
2.2 增强了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学生选择自己的亲友进行健康管理,一方面可作为接诊医生对亲友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另一方面作为患者家属体验就医感受和了解健康需求,更好的指导亲友就医和保健。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作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5],学生在亲友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该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亲友健康管理作为居民健康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医学生在社区医学教育方面的欠缺进行了补充,通过亲友健康管理实践,使学生了解了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临床教师则通过亲友健康管理实践,探索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临床教师不仅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还可通过参与讨论,更好的总结教学经验。因此,亲友健康管理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生亲友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了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3 讨论
亲友健康管理与其他健康管理工作相比较,首先亲友健康管理的主体是从社区或全科医生变为在读医学生,对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健康管理和社区医学方面知识的不足进行了补充,提高了医学生实践能力;其次,活动对象也由社区居民转化为学生的亲友,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健康档案跟踪和更新困难的问题。同时,通过学生与亲友沟通的方式,对亲友病史进行采集,为亲友提供诊疗建议及预防措施等,既是对学生临床知识的自主学习、临床思维的反复训练,又可以加强学生与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形式也由简单的登记病历扩展为学生研究性讨论疾病的预防、诊疗、保健等相关知识。此外,由于健康管理对象为学生的亲友,所以学生对此项工作拥有充足的原动力。一方面可以履行家庭责任;另一方面能够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诊疗意见的确定过程也综合考虑了亲友详尽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水平,并结合临床一线医师提供的专业指导,使最终方案实现最优化;接受健康管理的亲友也提高了保健意识、了解了医学知识,进一步达到促进亲友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亲友健康管理项目也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而亲友健康档案的建立 ,可以有效激发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兴趣。对新生进行项目宣传并建立新的档案,促进学生对现有亲友健康档案进行持续更新,完善立体式教学平台的管理,制定亲友健康管理与病案信息的反馈及学习指导机制。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对参与此项目的学生进行参与前、后的对比研究,可以使临床教师通过该项目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新的教学课件。
亲友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新颖的课外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知识整合的目标,提高了医学生预防、诊疗、康复观念,增进了与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亲友健康保驾护航。不同年级医学生全程参与该项目的实践活动,为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人文关怀、临床技能和沟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加强全民预防观念,推动临床诊疗规范化均大有裨益。
[1]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 医学教育,2005(2):11-13.
[2]郑加麟. 关于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3):329-331.
[3]Shao LN,Wang XM,Qiu LH.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re-job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department of endodontics[J]. Shanghai Kou Qiang Yi Xue,2013,22(4):462-465.
[4]江宜蓁,夏驭龙,兰学立.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32(5):733-737.
[5]Han PK,Joekes K,Elwyn G.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risk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for medical students[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3,3991(13):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