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某高校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共情与攻击的关系调查

2014-08-28郑春蕾赵玉兰

医学与社会 2014年8期
关键词:敌意攻击行为负相关

宋 平 郑春蕾 赵玉兰 杨 波

1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北京,10008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廊坊,065001

目前,大学生犯罪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攻击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同情心等因素都可能助长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攻击是指任何形式的指向其他生物个体的伤害行为,可能会造成被害者生理或心理创伤。共情是对他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他人行为的推测,即我们所说的“感同身受”。较多研究者把观点采择作为认知共情,把共情关注作为情感共情来认识和研究。先前研究认为共情与攻击存在负向相关关系[1]。低共情个体可能会表现出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并且始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2]。共情作为一种亲社会心理特征,对抑制攻击具有一定作用,并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高攻击性行为会直接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4],但是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中发现,两者不存在显著相关[5]。因此,心理健康、共情和攻击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北京市两所高校的男性大学生为对象,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共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旨在认识男性大学生与攻击相关的因素。据先前研究作出的研究假设为:心理健康与攻击存在负相关,共情与攻击存在负相关,尤其是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与攻击存在负相关,心理健康与共情存在正相关。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年级从大一到大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测,平均年龄(21.18±2.58)岁,被试者均为男性,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史。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采用团体测量的方法。施测前由主试讲解指导语,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并保证问卷结果只作研究使用。共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13份,有效率达83%。

1.2 调查工具

1.2.1 人际反应性指标。人际反应性指标(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 量表是吴静吉等依据 Davis( 1980)所编制的同名量表修订而成的(台湾修订版),共有 22题,分成 4个维度:观点采择、共情关注、幻想和个人忧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 0.53-0.78之间[6]。

1.2.2 Buss编制的攻击问卷。Buss编制的攻击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问卷包括4个维度,共30个题目,5级评分,此问卷包括愤怒、敌意认知、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四个分量表[7-8]。AQ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7, AQ与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67-0.79之间[8]。

1.2.3 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 (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项症状按1-5级评分[9],分别为无、轻微、中度、偏重和严重。1分为阴性,2分以上为阳性症状,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3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共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

心理健康总分与共情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观点采择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共情关注除了与敌意相关(r=0.160,P<0.05)外,与其他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幻想与躯体化,敌对和其他无相关外,与心理健康总分,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强迫,恐惧和偏执均呈显著相关;个人关注与敌对、偏执和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外,与余下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见表1。

2.2 共情与攻击之间的关系

共情与攻击(r=0.19,P<0.01)呈显著正相关。共情与敌意呈显著正相关(r=0.24,P<0.01),共情与言语攻击呈显著正相关(r=0.16,P<0.01),而共情与愤怒(r=0.07,P>0.1)或身体攻击(r=0.06,P>0.1)相关不显著。共情的各个子维度与攻击及其各个子维度的关系不同。个人忧伤和幻想与攻击特质以及所有的子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观点采择与攻击呈显著负相关(r=-0.24,P<0.01)。另外,观点采择与攻击的身体攻击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1),观点采择与攻击的敌意维度(r=-0.15,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愤怒呈显著负相关(r=-0.25,P<0.01),而与言语攻击无显著关系(r=-0.09,P>0.1)。共情关注与攻击无显著关系(r=-0.08,P>0.1),而共情关注与身体攻击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见表2。共情与攻击各维度在统计学上虽显著正相关,但|r|偏小,实际意义不大。

表2 共情与攻击的相关系数

2.3 心理健康与攻击的相关性

心理健康总分与攻击总分成显著正相关(r=0.619,P<0.01);除心理健康标准中的躯体化、强迫、恐惧、精神病性、其他与攻击总分和攻击各因子无相关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都与攻击的愤怒、身体攻击、敌意和语言攻击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明显(P< 0.01)。见表3。

表1 心理健康与共情的相关系数

注:*P< 0.05,**P<0.01,***P< 0.001,下同。

表3 心理健康与攻击的相关系数

3 讨论

个人忧伤与SCL-90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个人忧伤与攻击呈显著正相关,而且攻击与SCL-90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与此前研究结果一致[10]。这说明越容易产生焦虑、不安这些负面情绪和越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越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研究发现共情与攻击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先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11],此结果主要是个人忧伤和幻想与攻击的正相关。个人忧伤程度越高,个体攻击的倾向越高,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2]。个体忧伤指个体在紧张的人际关系情境中感到的焦虑与不安,是共情的自我倾向成分,是个体对他人处于困境或压力情境时所产生的自我中心反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存在较高的自我中心的焦虑和不安,这种自我关注的情绪会占据较多的心理资源,从而使得个体抑制不良倾向的控制力下降,进而导致更高的攻击倾向。在本研究中个人忧伤与敌意的相关性最高 (r=0.40,P<0.01),即个体的个人忧伤程度越高,敌意就会越高,个人忧伤会引发个体减轻个体痛苦的动机—逃离情境,导致个体把不良情绪指向他人,对他人充满敌意。本研究中幻想与攻击在各个因子上都呈显著正相关,而共情与SCL-90各因子上除躯体化,敌意和其他三因子无显著相关外,余下都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相关调查结果相一致[13],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个体,幻想水平较高,个体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而且存在偏执等敌意归因时,个体对外更倾向于表现出攻击行为。

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与身体攻击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即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越高,越容易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个体产生身体攻击的倾向较低。共情关注主要是指个体体验他人情感的倾向,对他人悲伤的同情与怜悯,主要关注情感方面的结果。对他人的悲伤具有越高反应性的个体越不容易产生身体攻击行为。共情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身体攻击具有抑制作用。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与SCL-90总分的相关均无显著性,攻击与SCL-90除躯体化、强迫、恐惧、精神病态、其他等因子无显著相关,余下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此研究中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大,但是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攻击行为。

本研究发现,攻击与SCL-90得分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个体攻击行为越高,这与先前研究一致。心理问题较多的个体,攻击行为相对较高,攻击如果指向外界环境,指向他人,对他人充满敌意、愤怒情绪,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如果攻击行为指向自己,会导致个体出现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攻击行为的表现,又会反过来加重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而对共情能力造成损伤。在个体的实际生活中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当前研究仅调查了男性大学生,未来研究需要考察性别对共情、心理健康和攻击之间关系的影响。另外,统计分析仅用相关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或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来全面认识青少年群体的共情,心理健康和攻击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男性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又会影响攻击行为。应当通过提高男性大学生的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能力,减少其个人忧伤,并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1]Miller PA,N. Eisenberg.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antisocial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3): 324-328.

[2]Hawes DJ,M.R. Dadds.Revisiting the role of empathy in childhood pathways to antisocial behavior[J]. E-motions,Imagination,and Moral Reasoning,2012(8):45-70.

[3]陈珝,傅宏,张晓文. 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79-84.

[4]史俊霞,余毅震,黄艳,等. 初中生攻击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4,17(4):42-45.

[5]郭梅英,魏广东,张玉英. 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89-290.

[6]Rong X,et al.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J].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0(2): 158-160.

[7]Buss AH,M Perry.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3): 452.

[8]Li L.A Study 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nd City Norm of Hubei Province in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 2008.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06-115.

[10]段好宁. 中职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109-110.

[11]Vachon DD,DR. Lynam,J.A. Johnson.The (Non) 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Aggression: Surprising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 in No Pagination Specified[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8):1-23.

[12]Xiu H, Y Bo,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ypes of Adolescent Violent Offenders in Empathy[J]. 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2012,10(1): 57-60.

[13]姚洁,雷颖. 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4,27(1):79-81.

猜你喜欢

敌意攻击行为负相关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青少年外显、内隐攻击倾向与敌意归因偏差关系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短暂相逢?
跟踪导练(二)(6)
更 正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