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环境改造为例

2014-03-1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圈农林景观

陈 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712100)

高职院校文化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依托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立足区域文化精髓,围绕办学领域、理念和宗旨,以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等为核心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一切环境文化(EI)、行为文化(BI)、视角文化(VI)和理念文化(MI)的总和[1]。并应尽可能融入产业、行业、企业的文化元素,体现“职业性”,以培养适应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湛、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才为目标。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力求塑造高品位的文化景观,寓教于景,对青年学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景观环境,既是高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高职在当地教育地位的必然要求。

1 研究缘由

1.1 高职文化功能的把握权衡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多元与开放,人们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和把握也逐渐扩展。主要表现在:①陶冶功能:文化的本质是通过“氛围”陶冶的方式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思想修养、心理引导、艺术美育和规范凝聚四个方面。②社会功能:就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③选择功能:保证学校文化传播方向的正确,保证校园文化传播内容的净化,从而保证传播效果的优化。④生产功能:就是学校文化能孕育出新思想、新观念及新的物质文化形态(如农林科技成果)。高职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主体,生活在各种文化信息最集中的环境中,较多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既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欣赏者、传播者,同时又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贡献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2]。

1.2 高职文化构思节点的逐级厘清

高职文化是一个多种成分参加,多种层次组合,多项内容构成的系统工程。多种成分是指参加者有教师、学生、职工家庭;多种层次是指知识分子的高、中、低三层;多项内容是指教学、科研、生产、文化、体育、美术、艺术等,各具特色地体现了学校的性质与历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总体构思必须注意以下节点:明确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在依据;强调特殊规划与整体规划的内在统一;注意人文化与科学化的有机渗透;提倡“三跨”(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交叉)交流与提升业务素质的紧密结合;厘清身心素质与人才培养的归旨认识。高职文化建设必须以提高高职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制订符合学院特色的立体交叉式的整体规划为先导,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扎实推进[2]。

1.3 环境文化建设意义的再度认识

首先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把改善育人环境,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职观视为首要。其次是师生安心做学问的需要,即便处在社会浮躁的环境中,要唤起和保护学者、学生对专业对学问追求的兴趣和热情,安于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学问。第三,承担社会教化和风气转移的需要。高职的一言一行会受到社会的关注,一景一物也受到来人的关注,在倡导社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有不能推卸的责任[3]。第四,既是杨凌示范区农林高职行业特色展示的需要,也是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要求。第五,是学生远离网吧和宅男宅女,开辟第二实践课堂的迫切需求。

2 研究背景

学院由原农林水三所中专合并而成,自然形成三块版图。经过13年建设,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基本未变。所以,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只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尽量避免祈求完美的“大手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农林水专业特色,把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六化并蒂”(绿化、美化、彩化、亮化、香化、净化)、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2.1 三个校区一盘棋,掌握景观大框架

根据现有校区功能布局,构建“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框架。①一个综合展馆,以展示学院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文脉。②四个文化区:分别为南校中心区、南校北区、西校区和北校区。其中,西校区以四个分院专业背景为基础,集中展示我国农林文化内涵。③九个文化圈:即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韵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饮食)文化圈、医药文化圈,旅游文化圈和人文管理文化圈。④十三组院系文化群:力求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并形成活动中心。

2.2 传承创新理念文化,凸显农林水特色

理念文化是学院传承创新的灵魂,既是高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需要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①发展目标: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②校园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③校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校旨:裕德强能,安家报国;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校铭:内方外圆,严己宽人。④校蕴: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农业、林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林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2.3 融山水气概之路,汇人文大观之楼

山川河流、广阔天地、中华沃土是农林水孕育之源,也是农林水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以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等对楼宇道路命名,既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路为人创,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理念;更契合了“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①西校区楼宇:新图书楼命名乐农楼,取乐于学农、立志献身农业,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奏乐给力之意。旧U字形教学楼命名为林和楼,体现农林共生、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之意。原图书楼、实验楼分别命名物竞楼、天择楼。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体现农林特色。②西校区道路:南北路从东往西以人类和农业始祖的名字命名为盘古路、伏羲路、炎黄路;东西道从北向南以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天山道、昆仑道、秦岭道、南岭道、秦川道。

3 研究依据

3.1 规划设计原则

以建设集功能、生态、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校园为原则[4]。①功能为先的原则,首先以方便师生使用为出发点,营造可进入式开放景观空间,细化步行及车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情感交流空间。②生态保障的原则,充分利用并保护好校园雪松、法桐、国槐等大树群落,因树设景观,整理微地形,创造出自然式园林景观。③彰显人文的原则,体现杨凌后稷农耕文化景观特征,突出院校“农林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内在特质,使院校展现清新自然、蓬勃向上的自然绿色风貌。④艺术浓郁的原则,融合道路、内庭、大树、台阶四大景观要素,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建筑包容景观,景观烘托建筑”的特色,打造自然优美并有厚重感的校园环境。

3.2 表达人文内涵

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表达一定的人文内涵[5]。①空间序列的变换表达了人对动态审美的需求,在规划严整的校园中适当采用灵活的景观布局方式能够反映校园环境活泼的一面。②对色彩语意的研究和正确运用调和、对比的手法,以创造优美的校园人文环境。材质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出传统的、现代的或地方性的文化特征,材质及其特有的肌理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校园景观的人文内涵。③校园环境小品是增加校园文化韵味的重要手段,它能切合校园环境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地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

3.3 塑造个性文化

个性化就是自我认同,反映高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其永恒的生命力[6]。①彰显校训,要求是让人们容易看清楚,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是借助建筑或雕塑在空间中的量势来予以彰显;或是与入口结合也较为常见。②丰富多彩的绿色植物,不但是校园景观形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还能激发不同的感受,塑造特色的文化韵味。如梅兰竹菊历来被誉为“四君子”,象征着高尚的人品和作风,而硕果累累的桃李则被公认为教师的化身。③利用色彩所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映来增强人们个体高职独特性的认识。如与居民区或村镇相邻的高校色彩可选择偏暖色调,以获得明朗、近人的感觉;对于外围接近绿化防护林或隔离带的高校,其色彩选择应考虑深绿色丛林所带来的背景颜色。

3.4 展现农林特色

一是配合专业教育,引导爱农思想。农林院校的高职生,对此必须信念坚定。这既取决于高职生本人对农业充分了解之后的理性思考,更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要创设良好氛围,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教育[7]。特别是赵瑜的榜样也应该景观化,引起学生的持续兴趣。二是突出农林主题,发展观光农业。校园内的景点、环境小品、标志物等都可以农林主题为素材,校园主广场的铺装图案以学校各院系的标志物为素材。在保护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如良种选育区营造农田林网,在田间、地头上种植一些高大的遮荫树,将绿化与防护相结合,突出田园式自然风光[8]。三是创新素质教育,积极服务“三农”。农林高职院校作为农业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应该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三农”。创造性地、积极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问题[7]。

4 研究实例

4.1 两大景观轴,三组文化圈

①景观主轴 东大门→秦岭道→乐农楼→秦川道→运动天桥,为西校区景观主轴,并以乐农楼为界,顺势分为两组文化圈。东轴为农林文化圈(见图1),以现代亮丽的雕塑景观与自然古朴的实物形式交相辉映展现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构筑新形势下对农林高职人才的特殊需求,激发师生对农林的强烈兴趣;西轴为正禾文化圈(见图2),在构筑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轻松地游园活动之中慢慢品味勤劳节俭的美德。东西两轴文化圈相得益彰。②景观副轴 林和楼西侧为原有老校区的景观轴线,构筑医药文化圈(中西结合、四医托福),在旗台处设置巨型葫芦(福禄)成为景观构图中心,在四周四块绿地中分别设置中国四大名医雕像,并散布西医的代表景观,构成中西结合、为民造福的主题寓意。

4.2 四大景观亮点

一是新建的东大门入口花坛,用植物拼图设置构筑院徽标志景观;二是乐农楼南北两侧建筑内庭,南侧设置抽象式艺术雕塑景观,北侧设置具象式生物分子(DNA)景观;三是在通向运动场的天桥两侧,对称设置运动雕塑景观,既是景观主轴的尾声,更是运动场的引景。

4.3 四组院系文化活动中心

①动物工程学院文化活动中心位于主大门南侧,在利用原有微地形的基础上,以树丛为背景,以草坪为基调,以成群的牛羊马动态景观为主景,以花镜为前景,将来人的视线引向兽医院。②药物工程学院文化活动中心(五行养生、五艺修心)位于林和楼东侧,在充分利用原有大树的基础上,北侧绿地(医院门前)按照五行图案设置药圃,并以五行景观串联为一体。南侧绿地以竹带为背景,点缀梅花,和原有松柏构筑岁寒三友景观意境,铺设自然回环游步道,随机设置“琴、棋、书、画、茶”五艺景观,外围片状点缀花卉。既是药工分院活动中心,也是教职工养生、修心的清静之地。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文化活动中心(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艺术并驾齐驱)位于乐农楼南侧,以麦冬草坪为基调,以堆砌假山与塑山为楼基边界景观,以双色材料的方圆广场为平面构图中心,以自然流畅的园路园桥为纽带,以原有五株毛白杨为休闲场所,为学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休闲活动之地。④生物工程学院(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交相辉映)位于乐农楼北侧,中间以路一分为二。北部为传统文化农业景观:以五色土花坛为构图中心,以环列的五组“五谷景观柱”为竖向主景,以柱间的四组“扇面农业耕作景墙”为立面主景(展现传统农业的工艺流程),以“田园格子”彩色铺装为基调,以造型果树与景观花卉为陪衬景观,充分展现传统农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南部为现代精细农业景观:以螺旋型双色向心铺装广场为基调,在螺旋线上从外向里、渐次升高排列二十四组节气景观柱(顶上设置现代精细农业技术的代表),中心为生物分子螺旋结构的景观明珠,寓意攀登生物科技的艰难历程。

图1景观主轴(农林文化圈)设计平面图(学生设计)图2景观主轴(正禾文化圈)设计平面图(学生设计)

5 结论建议

站在施工技术、文化内涵、绿色生态与养护管理的多维角度,全面客观审视西校区环境改造方案,总结为五大特色以供借鉴。首先是学院党政领导站在文化脉络与景观时空交汇的战略高度,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号脉,力排众议彰显农林文化特色,既能顺应农林学校悠久历史,更能兼顾学院未来长足发展。其次,在历次总体规划时,始终把院校的道路系统的通达流畅放在第一位,虽前后主楼构图中心多有变化,但依然功能区划清楚,景观大框架轮廓清晰。第三,在兼顾融合功能、生态、文化、艺术诸多原则的前提下,积极表达人文内涵,塑造个性魅力文化,特别是南北并列、主次分明、新旧并存的两大景观轴线,以及农林、正禾(饮食)和医药三组文化圈的滚动展现,使景观改造有了明确的方向。第四,立足动物工程、药物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四个分院的教学特色和景观需求,分别构筑四个院系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成为农林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展现,既是学院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高度浓缩展示,又是推进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文化景观舞台。第五,不管是建房修路,还是区划功能,都尽可能千方百计保留原有大树,并围绕大树顺势构筑点缀景观小品,成为西校区生态群落景观的又一大特色亮点,这也是农林院校景观特色的必然要求。

多年实践表明,环境文化建设有三难,一是独特的创意很难设计表现出来;二是优秀方案很难建造出来;三是好不容易施工了又管护不到位。特别是农林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持续发展,有四点建议:①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专家团队,纵向上分为特色策划、基调规划、细节设计、施工操作与养护管理;横向上分为理念文化的梳理提升,视角文化的重新扫描,行为文化的合理重组,环境文化的精心搭配。②为了建设和管理好西校区的景观绿地,学院可以尝试让园林与环艺专业教师参与校园绿化的建设、管理和养护。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好地配合了校园绿化管理工作,也构建了本专业的实训平台,培养了“三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9]。③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要从现有的员工队伍中选拔出一批优秀人员充实到管理层,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培训。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学生资源优势,把高校后勤园林绿化队伍和志愿者工作结合起来,为志愿者提供能为学校尽一份力的机会,引导志愿者一起维护校园绿地环境秩序。④成立学院文化建设小组,管理人员既要有一定的园林景观技术,又要熟悉设计施工与养护管理,更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对上能理解领导的意图,以保证方向;对下要能把握设计施工,以保证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志平.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55.

[2]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91-106,234-239.

[3] 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2-45.

[4] 徐建林,刘晓明.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3,(7):98-99.

[5] 赵丽芳,熊 燕.人文内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J].中国园艺文摘,2013,(7):118.

[6] 朱 凯.大学城中凸显高校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8.

[7] 于长志,等.农业本科院校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2-163,202-203.

[8] 裘鸿菲,高 翅,吴雪飞.撷校园文化 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2):62.

[9] 张 涛,等.高职园林专业教师参与校园绿化管理的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13,(7):73-74.

猜你喜欢

文化圈农林景观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圈里事儿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