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间性的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

2014-03-12武素云

关键词:元认知对象主体

武素云

(盐城工学院 社会科学部,江苏 盐城 224051)

和谐的人际交往是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的必经之路,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人们的发展,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然而单一式主体性过分发展扭曲了大学生的人格,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多表现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体主义、孤立主义,导致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诸多矛盾的产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主体间性理论为大学生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为缓和他们紧张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人际环境。本文围绕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展开,讨论在主体间性形成过程中如何对自我与他人形成正确认知,探索大学生人际交往主体间性的形成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1.大学生人际交往主体性的困境。主体性是以个人独立性发展为内涵,其功能特性表现在个体与活动对象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上。其中,活动对象是客体,是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反过来,自己又成为活动对象实现目标的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了独立自由与个性解放。然而,这种主体性发挥的过分强调却容易助长他们滋生“个人中心主义”,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过分强调自我,强调对活动对象的征服和占有,极端地表现出他们“大写的自我”的能动性。这是对主体性的一种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他们产生人际交往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得主体性陷入困境,走向衰弱。麦可思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新生中有45%的人担心人际交往问题[1]。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中心地位滋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性格特征。他们大多数热情、开朗、助人为乐,同时却又桀骜不驯、自私狭隘、离群索居、高傲、自卑,这些个性特征的存在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推己及人的宽容心,加之他们又缺乏必要的语言沟通技能,总是历数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埋怨他人自私自利,感慨人际关系复杂,从而出现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与失调等等,使得类似于“朱令事件”“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等悲剧时有发生。如何走出主体性的困境,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私、妒忌、闭锁、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坦诚待人,养成真诚、热情、乐观、谦让、自信、豁达等个性,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论认为主体间性是在建立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生性,是一种主体间合作关系。其中每个人都是自己活动的主体,都以主体的身份与他人合作,作为现实、从事交往活动的社会人,他们既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是同质个体的简单集合体,而是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既是相互差异着的,同时又是通过交往整合而相互联系的群体,是个体和群体的统一[2]。主体间性要求交往双方要共同了解,既要了解“自我”,也要了解“他我”,要承认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与权利,平等人格与机会,有着共同遵守的规则、规范,能够彼此和谐共生[3]。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大学生在自觉、自主、自为地与他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交往的对象,平等对待他人,真切关怀他人,以达成共识,实现彼此间的认同与和谐共生,从而改变主体性的孤立体单一式过分发展的扭曲,从“自我”走向“他我”,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能够准确定位自己,辩证客观地评价他人,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的素养,成功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全面发展[4]。

二、大学生主体间性形成中的知己与知彼

主体间性为解决主体性的困境找到了出路,它强调人们在和谐人际交往中,既要正确认知自我,也要正确认知他人。因此,大学生要形成主体间性人际关系,就要正确地知己与知彼。

1.利用元认知策略知己。元认知是个体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5]。据此,自我认知的元认知则应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其中,自我认识包括对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它是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的基础,是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他人关系的认知、反思与评价。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伴随有一定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能否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评价与体验。自我控制是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伴随有一定意志调控与监督,它调节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方向,检查自己人际互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监督自己言行是否合乎人际交往规范等[6]。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在了解元认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大学生可以利用元认知策略来分析、监察、调控自己情绪、情感,理智、清楚地认识自己,改造自我缺点、加强自我监督、提升自己的自觉性与自控力,准确判断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客观冷静地处理是非问题,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主体人格向主体间人格的提升。

2.利用投射正效应知彼。投射是个体形成对他人认知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是个体不自觉地把内在心理内容投射并强加于作为客观对象的人或物,认为这些东西是客观对象固有的属性,即常言所说的“以己度人”。它一般通过“赋义、统摄、移情、体验”等发生作用,可以趋使大学生以“先入为主”的主观经验、感受,把对认知对象的判断评价当成与自己相类似,以此来认知评价他人,达到了解自我与他人,实现自我主体与他人主体间平等的交往、对话与沟通[7],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在大学生认知他人的过程中,投射心理机制虽然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让大学生更加轻易、准确、客观地认知与自己相类似的客观对象,促进主体与主体之间地位、权利的平等,加快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适应过程,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会使得大学生把自己身上的一些人格特点不知不觉地投射到他人身上,将一些本不属于他人的情感、意志、特征强加于他们身上,忽视他人主体性的存在,从而使一切转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主体世界。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尽量避免投射负效应,以客观、冷静、平等的态度地对待他人,认知、理解他人,尊重和重视他人的主体性,还自我以主体间性。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主体间性形成的途径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主体间性要求“回归人本”、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加上诸多不确定因素,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使得他们“个人中心主义”膨胀,影响着他们和谐人际交往,最终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为避免这一窘境,大学生就要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来武装自己头脑,立志改革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建设“三个自信”的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确立自己主体间性人格品质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并影响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提升自身人文修养,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努力提升自身人文修养,以真、善、美丰富内在的精神世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以正确的导向有效地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使自己的心智日趋成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可以使人无论在思想道德观念上还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都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客观、理智地对待自己情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素质,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境界。大学生要学会有效地情绪管理以提升自身人文修养。首先,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关于自我的元认知知识,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提升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科学地评价、监督与调控自己,以切实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正确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其次,在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锻炼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觉察、自我激励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能够做到及时觉察他人情绪或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情绪、情感。第三,科学的情绪控制是疏而不是抑。大学生要学会运用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适度宣泄、自我安慰、交往调节、情绪升华等情绪管理方法,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与监控,自我激励与完善,妥善处理主体间的是非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疏导、排除忧虑、恐惧、嫉妒、紧张、羞耻等一切消极社交情绪的干扰,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实现主体间的真正平等。

3.坚持主体间性人际交往原则,克服投射心理负效应。投射通过“赋义”“统摄”“移情”“体验”等发挥作用,实现主体间相互沟通与理解,达成意义的共识与视界的融合[3]。但投射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它容易使人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从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凸显“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对交往对象出现认知偏差,形成彼此交往障碍,最终导致主体性的扭曲、主体间性的消失。因此,要克服投射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学生就必须逐渐改变投射性认同的方式,坚持主体间性人际交往原则,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坚持以客观立场理解别人的原则。大学生要做到在认知、理解他人时,要坚持用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考察自己的交往对象,要多联系客观现实和已有经验,多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交往对象,避免自己的主观臆测,坠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际交往陷阱。二是要坚持以价值中立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原则。大学生要避免“个人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主义”,就要做到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严于解剖自己,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过失,明确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诉求,在是非冲突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到价值中立,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自己,克服投射的负效应,最终实现人际和谐。

【参考文献】

[1] 丁璇,曾亚莉.95后:最担心人际交往[N].金陵晚报,2013-08-30(B10).

[2] 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75-78.

[3]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115-121.

[4] 蒙冰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3.

[5] 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18.

[6] 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 格兰特,张黎黎.移情与投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36.

猜你喜欢

元认知对象主体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元认知: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