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悲”字,化“悲”为美
——浅谈悲剧性课文的教学

2014-03-12李来素

语文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珊迪悲剧性凡卡

○李来素

(宁海县深圳镇中心小学,浙江 宁波 315614)

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中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的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毁灭,从而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动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如现实生活中无数革命烈士的流血牺牲,艺术作品中的窦娥满腔悲愤、含冤而死,祥林嫂从精神到肉体的毁灭,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等,都属于悲剧的范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悲剧性”的课文,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展示人类的苦难、人生的不幸,反映善者的悲哀与恶者的凶残,并引起人们的悲哀情感。悲剧理论家王国维认为悲剧是最壮美的艺术形式,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几篇悲剧性课文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悲剧形象,这些典型的形象能激起学生无限悲悯、无限同情的情感,从而熏陶、净化他们的思想情操、道德灵魂。因此要教好这类课文,必须在“悲”字上下功夫,注重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着力渲染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从音乐入手,创设“悲”的情境

悲剧性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他们不易理解和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符合课文情调的教学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亲”,引起共鸣,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小珊迪》时,可以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茶花女》,在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一种如泣如诉的“悲”的氛围中进入角色,接着用“悲”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你们穿着厚厚的衣裤来上学,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生活是多么温暖和幸福啊!可是你知道吗?在英国爱丁堡的一座城市里,一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却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忍着饥饿在寒风中卖火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珊迪》。”这样就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关注,引起他们探究课文的兴趣。

又如讲解《小珊迪》第三段时,也可以做两个情境设计:一是启发学生根据小利比的话想象小珊迪被马车撞伤前后的情境;二是让学生抓住“孤儿”、“破床”、“难过”等词语和小珊迪对“我”说的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小珊迪临死的情景。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能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本质。

二、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入手,品味“悲”的语言

悲剧性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源自它字字润情、句句含泪的语言符号。正是这些蕴含“悲”情的语言符号使学生受到了巨大的情感洗礼。讲读这类课文时,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符号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品词酌句,感受悲情

以教《凡卡》为例,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控诉悲惨苦难的生活”这一内容时,可以启发学生抓住课文几次出现的“带我离开这儿”和“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等等语句去思考:凡卡为什么那么迫切地要离开鞋匠家?他的生活真的连狗都不如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和有感情的诵读下列重点语句:①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②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③老板随手捞起一个家伙就打我;④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这样,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凡卡所受的痛苦,适时地激发了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

(二)品读交流,感受悲惨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以人文性为主,工具性为辅,是印象感的培养,小学语文应重视品读。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出示了两个阅读提示:①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②画出相关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留给学生精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感悟。在静读的过程中,学生有的脸色变凝重了,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拿着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学生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有了迫切交流的愿望。

三、从对比手法入手,体会“美”与“悲”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等悲剧形象感人肺腑,他们的悲剧力量就在于:都具有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愿望,却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从“美好”中更见社会的黑暗,所以教这类课文时我们可以着力渲染这种“美好”,使其与人物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不平衡,加强悲剧效果,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同情感和爱憎感。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①启发学生通过“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身上,看上去很美丽”这句话体会小女孩美丽的外貌;②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美丽幻境感受她的美好愿望;③抓住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一段话后,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女孩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学生亲自为小女孩设计幸福生活的伊甸园。等到这种“美好”的气氛浓厚后,可以提问:“小女孩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可是能实现吗?她最后的命运是什么?为什么?”当学生读到“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时,学生的感情闸门再也关不住了,眼里含着泪水,心里一阵阵酸楚。这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他们无法接受!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比憎恨的感情就油然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悲剧的“净化”作用。他认为“悲剧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综上所述,课文中每一个悲剧形象,无不承载着“净化”的道德美感!因此悲剧性课文里的“悲”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热能,是一种崇高,是一种壮美,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合理、有效、机智地处理这些悲剧性课文,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猜你喜欢

小珊迪悲剧性凡卡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凡卡》续写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悲剧性的探索*——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的和谐路径
《小珊迪》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自主阅读 整体感悟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