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绣研究状况与进展综述

2014-03-12杨书全

关键词:刺绣技法艺术

杨书全

顾绣形成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流传至今近400年,是富有文化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也是江南刺绣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江南刺绣的发展影响深远。2006年,顾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让它的价值重新为人们所关注,对它的保护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对顾绣开展系统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1 研究顾绣的意义

顾绣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研究传统顾绣并非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重新发掘顾绣的文化精华。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造成的文化同质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本名族的特色文化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需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提高认同与保护,需要确立国人的民族文化感。顾绣作为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的丰厚,精神的焦虑,商品逻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逐渐厌倦了城市的喧闹和繁华,渴望身心的解放和缓解。为了缓解压力追求大自然的无忧无虑,从而产生了对艺术的由衷向往。“顾绣是明代晚期出现的艺术性画绣”[1],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但是当前,关注顾绣的人多是关注其产业价值,而忽略了顾绣本身的艺术特色,可谓是本末倒置。顾绣能在晚明文化圈获得认可,并对后世苏绣、蜀绣等其他绣种产生巨大影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包括针法特色、选题选材、色彩搭配、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意味等许多方面。顾绣已经成为历史,梁启超曾将“史的目的”概括为“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2],对顾绣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地以传统的眼光来看,而应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它,或许可以发掘顾绣新的意义及价值。

2 顾绣研究现状

中国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是千百年来人们为装饰和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形成的一种手工艺术。明代晚期诞生于上海的顾绣,是一种艺术性的“画绣”,是介于绘画和刺绣之间的一门艺术。顾绣从诞生至衰落仅百年左右,存留的作品也较少,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顾绣作为我国刺绣文化的代表,受到历代研究者的关注。对其研究历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

其一,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到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处于萌芽期,研究的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技法的传承和历史的记载。涉及这方面的著作有沈寿《雪宦绣谱》[3],朱启钤《丝绣丛刊》、《女红史传略》,徐蔚南《顾绣考》[4]等。《雪宦绣谱》主要关注刺绣技法,朱启钤先生的系类著作主要关注顾绣艺术家。徐蔚南《顾绣考》专门记载顾绣历史脉络,它详细记载了顾绣发展的过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不是很成熟,但为后世展开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其二,从建国前后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研究角度、深度、广度都有所扩展,研究的成果也多了起来。孙佩兰《中国刺绣史》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著作。孙先生的《中国刺绣史》以全面性为特点,对顾绣的历史发展,对顾绣艺术家、艺术作品及相关的文化因素作了书写。这一阶段对顾绣的历史与技法的研究趋于成熟,开始向综合研究和跨艺术门类方向发展。特别是以孙佩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其研究逐渐深入顾绣作品内部,并与其他艺术进行比较。顾绣与文人画的交叉研究开始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其三,新世纪以来。这一阶段对顾绣的研究呈现繁荣的态势。特别是在2006年顾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来,国内掀起了新一轮顾绣的研究热潮。上海博物馆于2007年12月28日至2008年2月25日期间举办了“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并在展览结束后举办“顾绣国际学术研讨会”,使得海内外顾绣研究者可以聚集一堂对顾绣展开广泛的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激发了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在这样的浪潮下,国内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顾绣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比如包燕丽、于颖的《顾绣》,薛亚峰等编著的《顾绣》,杨鑫基等著的《顾绣笔记》。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顾绣的研究,逐渐从历时研究转向共时研究,特别是绣画关系研究。“绣画结合”是刺绣艺术的一个重要命题,从《考工记》中的“画缋之事”到丁佩《绣谱》的“绣通于画”、沈寿《雪宦绣谱》的“绣通”都有相关论述。顾绣与书画,透过“用笔代针、以线代色”的表象,人们不难明白,其本质是女红功能向书画领域的拓展和延伸。[5]66目前,学界在这一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孙佩兰、李砚祖、万力、张朵朵、姜昳、包燕丽、薛亚峰、杨鑫基等人就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和专著。目前,对顾绣“绣画结合”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绣画结合的历史脉络研究。在这方面,万力、李凯云的《绣画孪生论及“北绣南移”说》[6]是影响较大的一篇学术论文。该文追述绣与画历史脉络,提出“绣画孪生论”与“北绣南移”说,在学界产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刺绣起源于北方的说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刘咏清、陆平在《“北绣南移”与“南绣北移”》[7]一文中针对万力、李凯云的“绣画孪生论”和“北绣南移”说开展了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南绣北移”说,但他们并未对“绣画孪生论”提出质疑。以上2篇文章的论证都很详细,并且针锋相对,这反应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存在巨大争议。纵观绣画结合的历史脉络方面的研究,在刺绣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这一问题上还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在绣与画存在密切关系上基本形成了一致意见。

其二,顾绣的针法与文人画的笔法的研究。在这方面有戴明教的《顾绣针法初探》、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8]等著作。戴先生主要讨论了传统顾绣的一些技法,以及与文人画的笔墨意趣结合的方式,并把顾绣艺术特色提炼为24个字:风格典雅,色泽古朴;亦画亦绣,有如晕染;气韵生动,自然浑成[5]166。赵先生提出的刺绣技法的理论框架问题(针法、绣法、绣种)具有学术前沿性,引起很大反响。顾绣作为一种“画绣”艺术,必然要追求“笔意墨趣”,但它使用的材料毕竟不同于文人画,所以在针法、技法上也就有他们的通性与差异性。技法对于艺术创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任何形式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意蕴。顾绣与绘画技法结合的背后所隐藏的意味还有待进一步探明。

其三,绣境与画意的研究。对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多注重刺绣结合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强调绣品的意境而不拘泥于技法。例如,戴明教先生提出顾绣的24个字艺术特色,并且戴明教先生针对“绣画”的时弊,提出融文人画理于绣艺合成“画绣”,从而提高顾绣的艺术品质。李砚祖在《装饰之道》[9]中《刺绣的境界——读<绣谱>笔记》一文,根据丁佩《绣谱》论述了刺绣的心境与环境、绣画之别、刺绣的制作之道、审美标准等等。张朵朵在《“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10]中论述了刺绣的境界,认为刺绣的境界主要表现在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这一类文章都从某一方面对绣境与画意的结合作出了精彩的论述,但是还没系统的专门对顾绣这一典型的绣画结合艺术的意境美作出很好的论述。

其四,刺绣艺术家与文人画家。在刺绣艺术家与文人画家的关系研究方面,孙佩兰的《中国刺绣史》是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该书“刺绣与文化”一章介绍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与刺绣艺术家的关系[11]。此类著作和文章注重史实材料的呈现,并未对文人画家对刺绣艺术家的深刻影响作出探讨。

其五,绣品与文人画。绣品与文人画的研究方面,包燕丽、于颖《顾绣》是比较典型的一本专著,其中“顾绣与历代绘画”介绍了一系列顾绣名作,并与文人画中对应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但是仅对技法、画面形式等方面做出探讨,从具体作品的意蕴层面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3 顾绣研究的开拓空间

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并非单纯地总结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通过分析学术界对顾绣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发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还有可以开拓的空间:

其一,顾绣作为绣画艺术的典型,其内部如何与绘画结合,结合了哪些内容。这一系列问题在一些研究中有所涉及,例如,孙佩兰、薛亚峰、包燕丽等人对顾绣仿名家作品、绣印的研究。虽然前辈学者从若干方面取得斐然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令人略失所望的地方。根据检索情况,还没有全面、系统地对顾绣与绘画结合的具体表现所展开相应的研究。顾绣的绣画结合涉及多个方面,诸如绣品与所仿名家作品,铃印、落款入绣,题材对应(佛像、花鸟、山水)绣技与画意结合,等等。

其二,虽然许多学者都认为顾绣是绣画结合的艺术,但是对其绣画结合的艺术内涵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可以进一步拓展。绣画结合的刺绣作品在顾绣产生之前就存在,例如,管道升等人的作品。顾绣却引起了文人画家们的广泛赞誉,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就参与顾绣的鉴赏、品评与消费。这不仅仅是技法、形式等方面的原因,此外,顾绣的“绣画结合”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绣与画结合的背后应该包蕴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有待挖掘。

其三,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有一定的原因,刺绣也是如此。刺绣作为一门艺术,每个历史时期都与中华大地诸多文化因素相互渗透,交互影响。顾绣在明末清初,通过绣画结合的方式得到了以文人为主的文化圈的认可,从而繁荣起来,并推进了刺绣艺术的发展。它的发展与繁荣的背后一定有特殊的文化驱动因素。传统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它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对顾绣繁荣的文化因素的探讨还有巨大的空间。

[1]包燕丽,于颖.顾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9.

[3](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宦绣谱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4]徐蔚南.顾绣考[M].北京:中华书局,1937.

[5]薛亚峰,等.顾绣[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66.

[6]万力,李凯云.绣画孪生论及“北绣南移”[J].湘绣研究,1988(2):25.

[7]刘咏清,陆平.“北绣南移”与“南绣北移”[J].丝绸,2006(7):52-53.

[8]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9]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0]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12):127-132.

[11]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刺绣技法艺术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纸的艺术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