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中的高校民主管理
2014-03-12冯永玲
冯永玲
(盐城师范学院 发展与改革办公室,江苏 盐城 224002)
网络视域中的高校民主管理
冯永玲
(盐城师范学院 发展与改革办公室,江苏 盐城 224002)
网络民主管理是高校民主管理的新形式。从分析网络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高校网络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高校加强网络民主管理的对策: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建好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网络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推动高校民主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建设好网络民主管理的专职队伍。
高校;网络民主管理;对策
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1]。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是法律赋予的权利。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为创新高校民主管理提供了路径依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所指的网络民主管理,即师生员工通过网络,包括校园网、BBS、QQ、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一、网络对高校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
高校是知识、技术的集中地,也是知识分子集聚地。师生民主意识强烈,实施民主管理具有良好的人力基础和体制机制。通过网络表达师生的意愿、参与学校事务,是学校民主管理的新形式,是促进校园民主开放、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手段。
1.网络成为师生生活的不可或缺,校园民主精神得以彰显。21世纪以来,校园网、手机已成为高校师生日常的交际工具和学习工作的重要载体。尤其是近年来,微博、微信更是青年教师、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新手段,不少高校也随之开通了官方微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发布的《2012高校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1月29日,腾讯微博中的16166个高校微博账号中,高校机构账号11193个,校园个人账号4973个。部分高校特别是985高校已经形成了高校官博、校领导官博、院系部门官博、高校团系统微博、社团学生会微博的微博体系。高校原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在互联网世界得到极度的发展与弘扬,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成为师生普遍的价值认可。
2.网络成为师生利益诉求的新渠道,校园表达机制得以完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教职工代表大会成为校园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成熟,师生更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使得校园表达机制更趋健全完善,如电子邮件、短信、BBS、微博、微信、QQ等等。这种利益诉求的渠道具有全员性、开放性、便捷性、直接性、隐蔽性、约束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全员性、开放性和约束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全校师生乃至社会成员都可成为利益表达主体,随时随地均可进行;表达内容方方面面,信息海量、交流自由、获取方便。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倒逼学校关注和解决师生利益诉求问题,使得通过网络公开的利益诉求一般可得到妥善解决。
3.网络成为校务公开的有效载体,校园民主监督机制得以健全。列宁说:“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3]校务公开是扩大校园民主、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必然需要,是强化民主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举措。校务公开对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和谐校园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说来,教代会是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各种类型的会议,如中层干部会议、民主党派负责人会议、离退休代表座谈会、新闻发布会;学校公文、橱窗、宣传资料等,是校务公开的其他载体。
互联网技术为推进校务公开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在学校网站开设信息公开意见箱,设置信息公开专栏、建立有效链接,及时更新信息,并通过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对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2010年9月起,全国高校均开设了信息公开网页。与传统的校务公开途径相比,网络具有受众面广、省时便捷、经济高效等特点,能够有力推进校务公开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向走向互动、从局限走向全覆盖,能够得到最广泛、最全面的监督,使得学校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使得师生民主管理的权利得到最大化保护。
二、高校网络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通过网络加快民主进程的同时,高校网络民主管理在开发利用和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制约高校民主进程。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尽管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高校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办学理校模式解脱出来,不重视、不善于利用网络进行民主管理。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不能从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高度认识网络在民主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而善于利用、发挥网络“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二是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以微博为例,前文讲到不少高校已经形成微博体系,但是这些数据与全国2000多所高校相比,还是很小的。在985、211非985、非重点本科高校三者对比中,985高校有22所学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开通率为57.89%,是开通率最高的一类高校。985高校均为国内顶尖高校,其宣传意识较强,对媒体的利用程度较高,这是985高校开博数量超过五成的重要原因。211非985高校共有43所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开通率为38.05%。非重点本科高校共有185所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开通率为26.70%。
2.网络自身存在的消极作用制约高校民主进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影响。其消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管理者对通过网络开展民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通过网络发布不良信息、散布谣言,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师生员工负面情绪在网络中一经发泄和传播,影响校园舆论氛围,往往会使学校工作处于被动状况。所以,高校对于网络在民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既“依赖”,又“害怕”,不得不高度“警惕”对网络的利用和管理,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网络信息的碎片化、零散性的特点使得民主管理方面的信息往往不够系统、全面,容易给师生员工带来误解和误会,甚至会使得信息失真,导致真相模糊。在此情况下,高校更愿意通过会议、文件、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传递信息、听取意见,保证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3.网络民主管理存在的机制问题制约高校民主进程。网络拓宽了高校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渠道,其实质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制度。由于网络民主管理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缺少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在高校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比如,各校都有信息公开网页,但是有的学校正常更新,有的学校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全面,师生员工很少关心,社会对此也缺少监督。信息公开工作仅仅依靠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没有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将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再比如,微博、微信,直接互动和意见回复的少,官话、形式化和功利化比较多,尤其是对于师生员工提出的比较尖锐的问题更是很少答复,甚至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下亟需有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在高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建章立制,制度性地规范发布哪些信息、什么时候发布、如何答复问题、如何保障“网民”权利等网络民主管理运行中的问题,以更好地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权利。
三、对策与思考
现代大学制度将民主管理与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一道作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要求加以明确和强调,民主管理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具有基础作用。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做好高校民主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1.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给人类生活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蕴含着无限挑战。高校民主管理融入网络时代、利用网络技术,同样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也不应逃避的。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首先要顺应信息化潮流的挑战,正视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入了解网络和网络管理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把握住网络技术给民主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有针对性地积极应对和解决随时面临的技术问题、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把握好网络民主管理的话语主导权。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加快高校民主进程。新的形势下网络是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校园民主互动的平台。高校管理者要以开放、平等、法制的理念重视和加强网络民主管理,引导师生员工参与到网络民主管理中。对于师生员工来说,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用好网络的同时,要自觉增强自身的网络意识、民主意识,充分享受参与民主管理的网络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人民的民主意识相对单薄;尽管高校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相对社会民众来说要强一些,但是与网络民主管理的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师生员工要尽可能地适应网络民主管理的发展,使得网络民主参与成为一种民主习惯,从而使网络民主管理能够在有序环境下进行。同时师生员工要自觉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网络文明意识,使得自身的网络民主参与规范化、合法化。
2.建好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师生员工借助网络平台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些平台主要包括:意见接受平台、意见处理平台、信息公开平台。(1)意见接受平台。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接受、收集和整理师生员工的网上意见和诉求。如,教师对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教师教学、课务安排、宿舍管理、食堂伙食、文献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顶层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意见和诉求,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定期进行汇总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用适当方式加以公开,让师生员工第一时间感受到“意见接受平台”的作用与功能。学校接受师生员工意见的过程,就是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师生员工对学校重要事件、重大事项的意见被学校接受了,就是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2)意见处理平台。学校有专门答复师生员工意见的网络平台,或者通过校园网栏目,或者使用校园微博,或者利用电子政务,总之要对师生员工的各类意见建议及时给予答复,力求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在校园网上设置“CCC留言板”,供校内外人员留言,校领导和管理员及时关注,定期梳理,反馈给相关部门处理并及时答复给发帖人,能够及时答复的则在网上第一时间回答。(3)信息公开平台。通过学校网站发布师生员工应该知情的信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高校信息公开最主要的渠道,也是信息公开工作最重要的推手。而信息公开是高校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基础。高校应通过智慧化校园建设,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搭建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信息公开平台,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扩大民主管理的参与度,提升民主管理的效能,也有利于增强民主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将教代会提案发布在校园网上,公开承办部门、承办人,及时发布办理情况;提案人可通过网络了解办理情况,承办人也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监督;办结后,还可进行网上测评。
3.建立健全网络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推动高校民主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高校通过网络赋予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员工通过网络表达的诉求理应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要正确把握和研判网络舆情,引导师生员工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下参与民主管理。所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网络响应机制、网络研判机制、网络引导机制、网络预警机制势在必行。(1)网络响应机制。师生员工在网络上表达各种诉求,面对这种网络舆情,高校理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响应机制,做好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除了“意见接受平台”收集的信息,其他通过微信、微博、QQ、电子邮件、BBS等反应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评论中涉及到的问题,都应进行收集和梳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答复,同时做好思想工作。(2)网络研判机制。收集到的信息千千万万,也必定涉及到学校工作和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应建立研判机制,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分析与研判,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工作的反响,在科学把握网络舆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各项政策措施。(3)网络引导机制。尽管高校师生员工尤其是广大教师,都是知识水平和文明素养较高的“网民”,但是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参政议事能力不同,对学校的民主管理往往局限在福利待遇这一方面,而对学校长远规划发展、顶层设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宏观决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较少。因此,学校要做好培训和引导工作,鼓励师生员工突破自身利益这种“狭隘”的民主管理,把视角扩大到学校整体利益和办学质量等方面上。(4)网络预警机制。为了避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产生,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应急处置制度。一是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法规,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加强防范。二是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从技术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和防护系统。三是加强各部门、学院之间的协调合作,做到信息共享、师生互动、处置同步,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把握住工作最佳时机,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网络民主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校园网络信息量大,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网络管理是不能适应需要的。民主管理工作在高校中尚未上升到“硬性指标”,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地位。网络民主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网络管理和民主管理中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最大合力。建立健全网络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专职队伍。民主管理具有群众性。参加管理的主体是群众或者代表群众的群众团体,而不是行政机构或其他部门[4]。从学校到学院,从系到班级,都需要有信息(管理)员,构建起健全的工作网络。积极普及网络知识,帮助他们学习网络沟通技巧和艺术,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引导和处置能力。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对单位网站建设、微博、微信使用的评估加强对网络平台建设、意见答复、提案办理等工作的考核,奖优罚劣,提高管理效率,推动工作开展,加快民主进程。
[1] 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
[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6.
[3] 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1.
[4] 刘松年.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民主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57-61.
(责任编辑:洪 林)
Democratic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in Internet Environment
FENG Yongl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fice,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China)
The Internet provides a new form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respect are analysed and solutions are provided.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and prepared for the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to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i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The online administration network 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take an active part in democratic decision,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for that purpose should be improved to bring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to a new and scientific level. The personnel familiar with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are required and they should be trained to be qualified for online work.
university; internet; administration; solutions
2014-09-26
冯永玲(1973-),女,江苏大丰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G641.2
A
1671-5322(2014)04-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