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生物特色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4-03-12牛颜冰乔永刚王向英张利环刘建东陈卫国

药学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课程体系中药

牛颜冰,乔永刚,王向英,张利环,刘建东,陈卫国

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太谷 030801)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社会急需一批既懂中药又懂农学的学科交叉性人才。教育部于2002年批准增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以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作为新增专业,专业建设尚处于实践探索与发展阶段,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建设急需加强研究与探讨。考虑到中药现代化新形势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要求,笔者在开展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同时,结合山西农业大学实际,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1 专业办学背景

“中药资源与开发”是生命科学、中药科学、化学学科相互渗透过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它融合了生物学、植物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生命科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是在学院生物科学以及其下属的生物科学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安全和生物科学生物制药方向办学的基础上,基于山西省中药产业优势和中药资源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依托“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测检测测试中心(太原)”而设置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开办使原有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方向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得以凸现,而原有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方向又使得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如虎添翼”,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山西农业大学是山西省唯一一所重点农业大学,山西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居全国之首,加强中药资源研究,使中药资源得到开发、保护、利用,对推动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变山西农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科学是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基础和核心。它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的起源演化、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和消亡等生命现象的规律和本质,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生物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生物科学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食品、能源和环境等状况。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将导致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

山西省是特色农业小省。农业现代化对山西省而言,就是利用好“小杂粮王国”和“中药资源像煤炭资源一样丰富”的特色,用高新技术深挖“特”字潜力,用特色吸引眼球,用特色产生竞争力,使山西的“小”农业昂首走上现代化发展大道,山西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强省挺进。

国内设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学校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它们办生物科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活跃在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采用的是“研究型大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类是师范院校类,它们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生物科学专业的师资;第三类则是农业院校类,在农业院校中,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非地方性农业院校,它们的生物科学专业具有涉农,但又不完全依赖农的特点。而地方农业院校,尤其是像山西农业大学这样的地方农业院校,只有将生物科学与地方农业特色相结合,如山西农业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也只有与山西的中药产业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特色,上水平”办学之路,同样,山西农业大学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也只有依托其“王牌”专业,即生物科学及其相关专业,并借助于生物科学的高精尖手段,才能突破多年来在中药院校形成的大家照抄照搬的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自身的、有地域和办学特色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 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

目前,开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校主要有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来看,主要是药学类(包括中医药)和农林类高等院校[1]。在全国诸多院校都设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情况下,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地方农业院校及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优势,创造条件,培养出具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学院特色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人才,在设置专业初期就一直困扰本校,而又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经过4届学生培养后,学院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疏理,发现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原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时较少,一些必要的选修课没有开设;课程开设先后较杂乱。加之实验学时偏少,导致有些实验课质量不能保证,学生操作能力较弱,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及视野的开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不当,公共理论课比重太大,公共课程的设置对“必需、够用”把握度不够;存在一些与中药资源与开发关系不大的课程;第二,课程结构过于专门化,选修课少,导致毕业生的知识面太窄,需要较长时间的再学习才能适应药学方面的工作要求;第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社会进步不相符合,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学科的发展,过于强调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课程体系没有突破老的框架,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第四,课程的设置也未能体现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相关专业的“现代科技的气息”,课程设置对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第五,课程知识点、知识面、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平行课程之间、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衔接不够科学合理,多有重叠与死角出现;第六,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专业的发展,教师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延缓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的直接灌输,以课堂讲授为主;专业实践中,学生大多是在一旁观看,真正动手的机会不多,使得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不能真正接受,更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七,半个世纪不变的考试方式,阻碍了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过关,过不了就再来一次补考,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不牢,专业知识贫乏,专业技能较差。

3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可行,它关系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办好一个专业的核心环节。但课程设置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改革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既熟悉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传统中药,创新能力强,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并考虑到中药现代化新形势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进行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同时,又逢学校实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笔者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改与补充。将本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拟为“强中药、懂农业、会分子”。

山西农业大学是国家“小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农业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农业大学。在跨越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和“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办学精神享誉海内外。学校坚持走“不唯农、需围农、应为农”的特色兴校之路。农业行业就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到目前为止,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一定的农学知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要求他们“懂农”、“懂生命”,这样在今后全国每年大量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毕业生中,就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是在本院生物科学以及其下属的生物科学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安全和生物科学生物制药方向办学的基础上,基于山西省的中药产业优势和中药资源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依托“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份监测检测测试中心(太原)”而设置的。具有雄厚的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条件,因此,学校在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中,有意强化“生命科学”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表现出相对强的“生命科学”的优势。

从培养基础深厚,并能独立从事中药资源实际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出发,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以使最终做到强调基础,拓宽培养口径,能适应社会需求。着力压缩公共课,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偏重、专业理论过于系统化的现状,根据中药行业发展的需要,把一些专业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内容重复,并将那些应用不多的理论课程内容大幅削减,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去,通过课程的综合和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全面修订教学大纲,正确处理五大关系,即经典与现代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关系,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信息传递的关系,书本知识与研发和生产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整合相关课程,组织完善基础理论与科研实例相结合、基础性与前沿性兼顾的课程教学内容。

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逐步健全和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与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范围,以应对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由单一性发展到多样化的趋势,使增设的新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提高了选修课程的数量,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了条件,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适当压缩必修课,注重通才教育,培养自学能力、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研素质,鼓励学科交叉、主导创新意识。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改变实践性教学比例偏低的现象,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合理化。在改进教学方法,总体压缩课时的前提下,压缩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炮制学等传统学科的课时,而相对加大中药生物技术方面的课程时数,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中药生物技术等课程,以适应分子生物学与中药研究相结合的迫切需要,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及与企业合作,构建一批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践教程等相关教学内容。以强化实验能力、突出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

考虑到与“中药资源与开发”相关的生命科学、中药科学、化学学科中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知识不断增多,学院进一步协调了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根据不同课程对能力的要求,在基本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删旧增新,精选教材内容,做到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反映前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应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体现中药行业的发展方向,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相应调整教学时数,使各门课程组成一个科学的体系,争取做到每门课程内容分配合理,讲授重点突出,学科特色明显。对于每门主要课程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学校采用讲座的形式,将有关知识串连起来,做到讲深讲透,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又能体现各门课程的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水平,学校增加双语教学的比例,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国外专业文献的水平和能力。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口试、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开卷与闭卷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从多个环节和侧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向增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向发展。

4 教材编写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强

除了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外,学院还针对全国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缺乏一整套系列教材,教师在选用教材时难度大,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课程内容重复,就是课程相互之间无法衔接的问题,提出了编写系列教材的想法。这一想法受到了全国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同行的赞同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支持,现正在主编《药用动物学》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认证管理》,副主编和参编《中药化学》、《中药生物技术》、《药用植物育种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学》等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二十余部。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2]。开好实验对保证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也是本专业建设中的难点。这涉及到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添置和教学实验室用房的增加。根据教学需要,学院编制出先期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出了一些基本实验。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利用社会力量,进行一些固定的野外实习和药材栽培基地建设实践,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已建立的安国药市实习基地为代表,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5月到10月间,这段时间正处于药用植物的生长期,是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识别的最佳时间[3]。通过市场信息与资源的调查实习、药用植物的识别与标本制作、中药材的识别收集与鉴定和对安国道地药材栽培技术的学习可激发学生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习兴趣,了解中药材市场信息,开阔眼界,培养学生从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课程设置逐渐趋于科学、规范,使培养的人才始终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笔者正在申报山西农业大学专业提升计划项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提升》,并主持山西省教改项目《具有地方农业特色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院企联合”推进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等课题的研究,相信这些项目的开展将会使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强中药、懂农业、会分子”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更加明确、规范和富有特色。

[1]王建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农业教育,2010(2)14-18.

[2]秦民坚,孔令义.谈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3(4)12-14.

[3]乔永刚,牛颜冰,刘建东,郑述剑,李海涛.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安国药市实习体系的建立[J].药学教育,2011(2)56-58.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课程体系中药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