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长期照护研究现状及思考
2014-03-12井坤娟王硕
井坤娟,王硕
(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综述·
老年人长期照护研究现状及思考
井坤娟,王硕
(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凸显。通过对34篇相关文献的复习,从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长期照护服务评估体系、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及长期照护人员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老龄政策及进一步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
中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口最多、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老龄问题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吴玉韶在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截止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到2013年底,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截至2012年底,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 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达3 600万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1]。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逐渐衰退,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口流动的加剧,家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4-2-1”型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现象,对于患有慢性病而需要专业护理的老年人,传统意义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通过对老年人长期照护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老龄政策及进一步系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概念的界定
大多学者将长期照护分为“长期”和“照护”两个方面,“长期”是指照护时间。国外有学者认为长期照护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有学者认为照料时间超过90 d为长期照护[2];国内学者认为长期照护的时间至少为6个月[3]。 “照护”可以分为照护对象、照护内容、照护需要三个方面。
关于照护对象,大多学者认为患有身心疾病,同时伴有功能障碍,需要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人[3-4]。而这些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因此,许多学者[3-4]认为,长期照护的对象就是老年人。
关于照护方式,分为健康照护和社会照护两大类,有些学者按非正式照护和正式照护划分[5]。健康照护即正式照护,社会照护即非正式照护,前者是由专业人员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提供的专业性照护服务;后者是由家庭成员或家政人员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家政服务。
2 长期照护模式分类
综合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目前主要的长期照护模式根据照护实施场所、专业化程度及社会参与情况,划分为家庭照护、机构照护和社区照护。家庭照护是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传统模式,但专业化程度及社会参与情况较低,同时照护服务的资源也有限;机构照护是较为专业化的长期照护形式,适合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社区照护是为老年人提供的日间照顾,同时还可给家庭成员提供喘息照顾。
3 长期照护服务评估体系
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评估体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评估体系,大体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美国根据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应用社会设施的能力(IADL)和高级日常生活能力(AADL)[6]三个方面的测量;日本包括日常生活及利用器具能力、活动障碍、认知损伤程度、康复及治疗护理等44项内容[7]。
4 长期照护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现状
4.1.1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欧盟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15%需要完全或部分长期照护,7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25%需要完全或部分长期照护。美国超过2 200万(将近1/4)的居家老年人需要每周18 h左右的照顾。在老年人的具体服务需求内容的研究中,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20%需要日常生活活动帮助,如吃饭、穿衣、洗澡等,20%需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帮助,如做饭、理财、外出等[8]。对于身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他们除了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护服务外,还迫切需要专业的医疗康复服务[9]。老年人的寿命、生活自理能力、伤残程度、可获得的资源及外界援助等影响着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10]。
4.1.2 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美国实施传统居家养老、养老服务支持的自然形成退休社区、机构养老、以房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模式[11]。日本实施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长期护理模式[12]。澳大利亚老年人长期照护是由区域综合规划设置的医疗集团承担,是由老年护理院、老年日间服务中心、老年居家上门服务、退休村和老年社会支持服务等组成,实施网络一体化的服务和管理[13]。
4.1.3 长期照护服务人员
护理人员是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主力军。美国比较重视社区护理,在社区工作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护士多于医院[14]。日本非常强调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者的专业性,各类老年护理人员均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护士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15]。澳大利亚老年护理工作者是由多学科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物理治疗师、牧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对老年人进行评估、管理及护理咨询服务[16]。
4.2 国内研究现状
4.2.1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学者调查发现,65岁及以上的老人一半以上需要长期照护,高龄老人1年中有近1/3时间需要照护[17-18]。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照料,如饮食、用药、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上门护理[19],失能老人最希望获得医疗护理服务、日常生活照料以及综合照顾服务等[20]。失能状况尤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突出[21],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及养老方式等也影响着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22]。
4.2.2 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模式
在中国,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家庭、社区和机构照护三种模式。在家庭照护方面,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照护功能逐渐弱化,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首选的照护模式仍是家庭照护[23];在社区照护方面,很多研究显示,老年人对社区照护的利用率和需求率普遍较低[24-26]。但社区照护综合了家庭照护和机构照护的优点,是未来老年人最适合的一种照护模式。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构建以社区为核心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有着重要意义[27];在机构照护方面,大多学者认为机构照护存在长期照护资源短缺等问题[28-30]。
4.2.3 长期照护服务存在问题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域长期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老年人长期照护方面存在社会化长期照料服务发展明显滞后,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信息匮乏;各级养老机构资源相对匮乏,提供长期照料服务的动力不足,缺乏合理的机构照护评估标准及照护规范标准,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社区护理服务不足;家庭照护模式弱化;长期照护服务人力资源缺乏以及专业培训较少和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1-34]。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长期照护服务的长远发展,是制约长期照护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5 思考
5.1 长期照护研究对象需进一步扩展
综合以上研究,大多局限于把老年群体作为一个同质性群体,但是,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文化背景等的老年人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是不同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员辽阔,不同地域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老年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等城市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5.2 长期照护研究方法应多元化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应用纯定量或纯定性研究,而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比较少,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护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是今后的研究趋势。
5.3 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应进行整合
目前中国存在机构养老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社区照护服务缺乏有效的长期照护供给机制;居家养老不断弱化;同时专业化服务水平低。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一个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生活照料与精神慰籍整合为一体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5.4 长期照护服务人力资源及监管机制应进一步完善
护理人才队伍是老年长期照护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许多养老机构为了控制成本,护理员多倾向于招聘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因其知识层次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和水平较低。居家养老家政人员多来自下岗工人或外来民工,因工作累、报酬低、人员流动性大,致使家庭护理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国内很少有院校培养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目前中国存在正式照护人员不足,非正式照护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的现状。长期照护缺乏专业性评估及监管机制,阻碍了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因此,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人力资源及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5.5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供给信息匮乏
对于不同情况及不同地域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及供给信息匮乏,以后研究中需要对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以发现在长期照护中存在问题以及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中的瓶颈,为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
5.6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评估体系需要开发
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国外有所报道,查阅国内文献,未见相关报道,因此,关于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的本土化研究有待开发,以使老年人根据健康状况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级分流,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
[1] 吴玉韶. 老龄蓝皮书: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0.
[2] MANTON K G, GU X L, LAMB V L. Change in chronic disability from 1982 to 2004/2005 as measured by long term changes in function and health in the U. S. elderly population[J]. PNAS, 2006(103): 18374-18379.
[3] 陈杰. 社区照顾在老年人长期照顾中的作用[EB/OL]. [2005-07-26]. http://www.cnss.cn.
[4] 邬沧萍. 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的社会政策和产业开发刍议[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1: 26.
[5] 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 老年长期照护体系的规划与发展[J]. 社会福利, 20l0(4): 31-32.
[6] 彭希哲, 梁鸿, 程远. 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0.
[7] 戴卫东, 石才恩. 韩国老年长期护理政策新动向[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1): 66-69.
[8]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0 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1-08-16]. http://www.cncapre.gov.cn.
[9] KANE R L. The Heart of Long Term Care[M]. New York: Oxford Press, 1998: 51.
[10] 王慧. 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98.
[11] 谢天长, 于春敏. 居家养老与反向抵押贷款制度之构建[J]. 东南学术, 2011(3): 181-190.
[12] 俞祖成. 日本护理 NPO 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l, 20(1): 83-88.
[13] 戴付敏. 澳大利亚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综合管理模式[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1): 92-93.
[14] 荆亚茹, 张永爱, 周小兰, 等.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构建社区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全科护理, 2009, 7(27): 2534-2535.
[15] 刘颖, 刘荣玉. 从老年保健福祉设施看日本老年护理特点[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5): 384-385.
[16] 戴付敏. 跟随澳大利亚老年社区居家服务团队工作的感触[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4): 330.
[17] 刘鹏飞. 老年照料需求与成本—文献回顾与评述[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7): 33-35.
[18] 黄成礼. 北京市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 卫生经济研究, 2005(4): 28-30.
[19] 闵瑰, 胡晓莹.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及其需求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 2010, 24(9): 2353-2355.
[20] 刘慧玲. 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研究[D].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10: 1-78.
[21] 田申. 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1(1): 71-72.
[22] 许加明. 城市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 355-357.
[23] 于泽浩. 中国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1-57.
[24] 吕探云, 杨英华, 曹育玲, 等.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J].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8): 565-568.
[25] 黄方超, 王玉环. 社区-居家式老年人长期照护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1, 46(4): 388-391.
[26] 党俊武. 中国城镇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 2007: 1-187.
[27] 朱微微, 黄成礼, 郭岩. 国际老年人口长期护理筹资机制及启示[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3): 537-539.
[28] 张文娟. 北京市老年人社会化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J]. 北京社会建设论坛, 2010: 38-41.
[29] 刘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上海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模式选择[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1-76.
[30] 贺银凤, 周英华. 我国老龄照料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J]. 人口学报, 2009(4): 47-51.
[31] 吴蓓, 徐勤. 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J]. 人口研究, 2007, 31(3): 61-69.
[32] 李维洁. 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调查及服务体系探讨[D]. 南京: 东南大学, 2004: 1-50.
[33] 尹尚菁. 老年人长期照护社会化服务收费现状分析[J]. 经济研究导报, 2011(24): 255-256.
[34] 钟仁耀. 上海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供需矛盾分析[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1(5): 5-12.
(责任编辑:高艳华)
The curr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Long-term care of old people
JING Kunjuan, WANG Shuo
(Nursing College of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the old becoming older, the long-term care of the ol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lighted, owing to the declining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old. By reviewing 34 related papers, the author review researching conditions about long-term care model, long-term care assessment system, long-term care needs, long-term carers’protection ,and existed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s come up with ideas of themsevies, aiming at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aging-policy mak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old people; long-term care; current situation
R47
A
1674-490X(2014)04-0066-05
2014-04-22
井坤娟(1963—),女,河北安国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E-mail: jingkunjua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