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力量保障*

2014-03-12范迎春

关键词:大团结中华儿女中华民族

范迎春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一、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1]。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坚持把人民的主体地位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相结合

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指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性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为之努力奋斗。“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14。

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党的核心力量的发挥。中国力量本质上是一种合力,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力、向心力、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和外化。形成这样一种力量,需要一个力量的聚合点,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恰如邓小平所讲:“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3]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政权、军队的领导,统筹兼顾,整体力量大于各部分力量之和,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巨大的力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中国梦也才能最终实现。

(二)坚持把个体力量与整体力量相结合

中国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力量,而人民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整体,没有一个个的个体,整体就成了抽象空洞的神秘之物,也就无所谓整体。离开一个个单个的个体活动,就没有集体活动,就没有人类活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理想,其最高境界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梦既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强调个人的福祉,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在复兴过程中每个个体自我实现之梦。中国梦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其价值追求。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单项推进,也是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多维发展。

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要坚持把个体力量与整体力量相结合,凝聚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创造活力。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都成为中国梦的追逐者,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这是因为整体汇聚了个体的力量,形成了新的联系,使个体力量得到发挥和增强。单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弱的,只有在集体中才能不断得以增强。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4]当然,这种整体力量的发挥需要建立在个体正当利益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的基础上,个体利益满足的程度,影响整体力量的发挥。整体中个体利益的满足与否,影响着个体的某种精神状态,决定着个体的行动,反过来又影响着整体的活动和利益。当个体的正当权益得到合理的尊重和满足时,个体就能很好的发挥他们参加整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体的利益也才能够实现。

(三)坚持国内各族人民大团结与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有机结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不仅是国内各族人民在理想、目标、利益一致基础上所聚合起来的强大而深厚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是国内各族人民大团结与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2]57。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支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的梦想,需要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中华儿女的作用,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进一步密切同广大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关心海外侨胞的生存与发展,切实维护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引导广大海外侨胞不断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进一步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不仅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实现祖国大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紧密团结,而且要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意志的基础上,实现祖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广大海外侨胞的广泛团结,积极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核心动力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为之努力奋斗。

(一)中国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些关键都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加快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民群众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生产力的必要因素,也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任何先进的设备没有劳动者的参与也只能是一堆废物。

中国力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且还有利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形成。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矛盾不断出现。只有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以安定团结的大局为重,与不安定团结的因素进行斗争、进行教育,安定团结的局面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些对于化解当前的矛盾,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不断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富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力量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

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之一,目的在于通过各个领域的振兴,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化的振兴是民族振兴的首要问题,它是保障民族振兴在健康轨道上运行的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备。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思想家、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再美的精神花朵也会凋谢。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格局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和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相互交织,并由此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面对这许多复杂的、较难处理的矛盾,凝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只有凝聚中国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归属与情感依恋。其实质是由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成员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最为关键的是共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各成员民族的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复合民族,每个成员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是国内各个民族的。此外,中华民族的政治区域由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大政治区组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当包括这四大区域的民族成员。同时,海外还有4000万华侨也应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体。而中国力量也正是国内各族人民大团结与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有机结合。凝聚中国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只要不断巩固和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就一定能够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强民族大团结

(一)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汇聚强大力量

理想信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其凝聚力的体现。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可以使人们有效地团结在一起,在求得思想大同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理想信念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其共有的价值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理想社会形态,能够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思想共鸣,并为此付出行动。其次,共同的理想信念使社会成员明确了自身对他人、对当前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存在价值,使社会成员愿意为之奋斗和付出;第三,共同的理想信念使社会成员之间有了基于共同价值思维和诉求的沟通桥梁,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合作关系。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信念,才能有共同的步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当前,我国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理想和信念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状态的理想。它综合性地包含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状态,向我们描绘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它对个人理想具有整合作用,个人理想要服从并服务于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国情和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最高的理想信念,但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若干阶段的具体理想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与实现最高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不单单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且包括追求和实现这个理想目标的道路和方式。这个共同理想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利益

关注民生,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民生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国梦的实现。所谓民生问题,是指与国民的生计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等生活必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国泰民安、美满幸福已深深内置于中华民族的梦想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民生”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有学者把民生问题总结为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民生问题的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民生问题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民生问题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5]。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一场全面、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革。改革使利益关系不断得以调整,利益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不断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建立正常的渠道使一些相冲突的利益得以表达,这有助于许多民族国家结构的稳定”[6]。一个社会具备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利益表达机制只是为利益各方搭成了一个利益博弈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利益各方以和平方式达成具体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与方案。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利益主体的心理调控机制,以化解由于失衡心理而造成的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维护大众利益。

其次,要加强社会公正的制度性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一切社会制度若要得到民众最大的支持,必须拥有为全社会所接受的、行使社会权威的道德正当性”[7]。但“制度不仅是‘游戏规则’,它们也影响到一个社会应建立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公正、集体认同、财产、信任、团结”[8]。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9]加强社会公正的制度性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不平衡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能够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主性,为人类自觉、自主、自愿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活动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其次,能够化解制度自身的规定性与主体多种选择性的矛盾以及制度自身的相对稳定性与人性发展的多变性的矛盾,这有助于抑制社会冲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增强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

在中国,民族团结就是“把我国56个不同民族联合起来,使之成为彼此具有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形成更大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过程和状态”[10]。各族人民及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紧密团结汇聚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不断培养和增强社会成员的认同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关键。认同最初是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被西方学者所使用,弗洛伊德的学生埃里克森把这一概念扩大到社会心理学的范畴,认为认同是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及趋向一致的意识。认同不仅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是在人与人、集体与集体的交往过程中发现的差异、特征和归属感。个体的定位和自知正是通过认同来完成的。凝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要全体中华儿女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56个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及其成员,认定自己归属于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确认自己是有公共祖先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向心感、自豪感,并为自己能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能够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感到无比骄傲”[10]。

而认同活动是认同主体所进行的自觉、能动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认同实现的过程中,认同主体不是被动的、静止的接受者,而是在认同实践中能动地作用和影响于客体,认同客体也能依据社会成员的反应而进行自身的调整。在当今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每个社会成员的认同体系都处于动态之中。我国公民认同的内容与重点、逻辑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既有公民认同的积极变化,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弱化问题。在国家合法性层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即国民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身份,对国家产生的归属感。要求全体国民不是从本民族而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团结和凝聚起来,因而有着强大的号召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5.

[2]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0.

[5] 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12.

[6]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8.

[7]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24.

[8]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M].上海:三联书店,2006:204.

[9]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10] 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创新,2009(12):5-10.

猜你喜欢

大团结中华儿女中华民族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
“民族大团结 建设示范区 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昆举行
香港的繁荣昌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中华儿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