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适应性

2014-03-12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23002

大众文艺 2014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校园环境适应性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23002)

近年来高校发展迅速,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新校区位置多离城市中心较远,规划面积较大,在设计中多有较大的建筑物、广场等,链接各个区域的道路宽敞,在这种环境下,师生的活动相对不便,人在空间中也相对渺小,这对校园空间的活力展现较为不利。

适应性概念被引入设计理念中已经广泛应用在建筑设计研究、室内设计研究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一脉相承,但对其适应性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将适应性概念引入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研究中是可行的,这有利于将校园环境建设的研究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更有利于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和校园文化的传承。

一、适应性设计的概念

适应性(adaptation),是系统与环境相协调的行为。生物学家达尔文最早在进化论中提到适应性的概念,用于解释生物种群的进化和生存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劳伦斯•亨德尔森(Lawrence Henderson)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适应观,“适应”包含为有机体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这一假设,而有机体的进化是对这一有利条件的反应。亨德尔森的论述表现了其适应理念的有机体与环境双向互动性和存在的整体协调关系特征1。

校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就是以整体观为前提,以使文化景观适应客观的外部环境条件为目标,对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和设计要素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其结果达到校园文化景观与客观条件和内部关系相适应,最终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目标是满足其与校园学习生活模式的适合关系,就是说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出发点必须以人为本。适应性设计重要内容即发生在影响文化景观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具体的设计活动是在二者之间寻找着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求与限定,然后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估、反馈,然后修改内容,如此循环往复2。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要素包括景观表达要素、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地域环境等方面,适应性设计就是这些要素要通过自我调整满足师生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同时使校园文化景观符合现代师生的审美需求。

二、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分析

高校新校区所处客观环境因素复杂,校园大环境的规划设计要适应其所处的客观环境,校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则要以以上两方面的环境为基础,通过自我调整内部结构,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形成可持续的环境空间和结构性能。高校校园环境空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缩写和见证,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校园环境注入新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一)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总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整体性原则,这与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校园文化景观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适应性设计不仅是要适应外部环境,更要适应内部机构。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校园精神文化的整体性和文化景观架构的整体性。同时,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和景观文脉与老校区的一脉相承,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应保持校园文化精神的整体性。

2.多样性原则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样性原则。师生的不同需求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整合都体现了校园环境的多样性,校园文化景观的多样性设计是满足师生不同需求的手段,也是增强校园活力的方法。多样性使校园环境具有矛盾性,这是校园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推手。

(二)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内容

1.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适应性

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根本,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首要研究的课题。大学生每天处在同一个校园环境之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励学生努力进取,传统的校园环境有很多制约学生发展的地方,例如学习环境单一、交流空间缺乏等,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应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进步的行为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大学生这一校园空间活动的主体和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很多高校新校区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设计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但空间活力缺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切实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学习需要,因此,研究校园文化景观与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适应性是很有必要的。

2.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适应性

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景观的内涵所在,不仅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的丰富积累,也是现代文化的引领者,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校园文化景观应整合这些文化特征和片段,表现整体的校园文化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各个高校同处一个教育系统之中,同时具有高校普遍的基本特征和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精神,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适应性对创建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文化景观表达要素的适应性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是通过各个表达要素共同作用展现出来的,任何一个表达要素设计的不适应性都会影响到文化景观内涵的表达和功能的实现。每一个独立表达要素的适应性和个表达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和和谐性都是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这些表达要素达到自身和相互间的适应与和谐才能创造出整体、和谐、多样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4.地域的适应性

地域的适应性包括地域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地域气候环境影响着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可行性,例如植物的选择在北方和南方的高校中具有显著的不同;地理环境特征是校园文化景观布局应遵循的基础,因地制宜设计景观链和景观节点,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和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就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址的地理特征,节省了建设资金也保护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地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对地域文化应采取保护与吸取精华的原则。

三、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方法

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协调各个设计要素、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具体到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从理、情、境、意四个方面来讨论其设计方法。

(一)理—行为心理的满足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的主体主要是师生,他们的需求相对统一但又有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不同和变化,也就是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

西蒙兹认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来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3。”我们都知道校园文化景观规划的体验和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师生,而不是设计师或其他人,但是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是设计师和极少数高校相关负责人,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往往是强加给真正的使用者的,尤其在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景观设计中尤为突出,这就造成了很多新校区没有人气和活力。因此,应该让广大师生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参与到设计中来,校园文化景观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初衷,满足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

(二)情—文化氛围的塑造

自古以来,文化都是教化和鞭策人类的使者。高校校园更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区别于外界,老校区之所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因为在老校区的布局、建筑、色彩、景观链中无不反映了校园文化精神和悠久的历史,而新校区多关注大量使用现代的设计方法、理念、材料和技术,忽视了与老校区景观文脉的传承,造成了新校区文化氛围的缺乏。因此,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要把老校区的景观文脉引入进来,创造具有心理认同感和场所归属感的校园景观环境,只有将新老校区作为一个文化整体考虑,才能给师生一个统一的心灵记忆,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环境,新校区的文化氛围才会越来越浓厚,景观环境越来越和谐。

(三)境—表达元素的协调

校园文化景观的表达要素是多元化的,不同于设计建筑单体,每个表达元素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又互相影响制约,使得校园文化景观的构建是一个科学、严谨、多学科参与的复杂过程,大从整体布局、景观节点设计、形式和色彩的选择,小到植物的选择都会对最后形成的景观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参与设计的表达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其他表达元素发生着联系,对比与协调是常用的设计手法。另外,表达元素的和谐设计不仅会形成完美的景观形式,其形成的景观空间氛围也对师生的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行为需求的满足。总之,表达元素的协调设计运用是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方法,需要整体考虑和设计。

(四)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文化景观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内含的文化演进的连续性,在外在表现上形成了明显的景观动态变化。这种文化底蕴正是一些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景观所缺乏的,老校区的景观新旧交叠,留存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树木、雕塑等与学校历史有关的残迹,共同形成了学校文脉,新校区的景观设计要继承老校区的景观文脉,有选择的保留文化气息浓厚的景观元素,使其融入新的景观,体现历史的回声。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可以为文化景观提供创作素材,从学校历史和社会各界挖掘先进的人物和事迹,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学校充满人文气息。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还要重视与现代社会的接轨,高校处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体现和引领时代潮流,所以校园文化景观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入新的理念和事物,表达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景观形式,才能不被历史长河淹没。

四、结语

当今,世界变化万千,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和传承性、新的景观形式、新的景观材料、新校区地域气候和人文文化等都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设计使得文化景观与校园环境、地域环境相合,其最终目的也是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校园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具有各种特征的复杂的系统,其适应性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不断调整相关要素使之适应客观的外部条件,同时设计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改善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风格趋同的问题,也可以满足高校师生不同的需求,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劳伦斯•亨德尔森.环境的适应[M].麦克米伦公司,纽约,前言,1913.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9.

[3]赵良.景观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35.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校园环境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