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服饰中的印金技艺
2014-03-12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许 晓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我国对黄金的应用源远流长,而黄金在纺织品中的运用更是丰富多样,黄金有着不退色、防腐蚀,延展性佳,硬度低便于加工等特点,优越的可塑性使得黄金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但因为珍贵稀少,一开始便被上层社会所垄断。我国最早的黄金加工制品见于出土于青海卡若文化、甘肃四坝文化,均已金片、金丝为原料,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的漆器镶嵌有金箔装饰,众多考古数据证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可以掌握以及利用黄金延展性这一特点来加工黄金,使其成为极薄的金箔,正是制造金箔的技术,为纺织品印金奠定了基础。
把金箔印在织物上,仅有金箔是不够的,粘合剂的配置也是印金技术里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金箔贴于器物上于纺织品表面的技术要求差别非常大,也是因为粘合剂技术的限制,导致贴金技术一开始并没有运用到纺织品上。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贴金纺织品实物出土于新疆营盘汉晋墓地,汉晋及隋代以后纺织品用金量的逐渐增多,还与当时金箔广泛装饰在佛像上有关,随着佛教的传入,在拜佛之心的兴盛和一心向佛的引导下,服饰以金箔装饰,也逐渐流行起来,但由于黄金的昂贵,以丝织品被宫廷皇室、达官显贵所垄断,唐代的印金纺织品并没有广泛的流行于各个阶层之间
直到北宋中期,宋仁宗开放国禁,向北方的辽金,以及西北的西复,西域十六国和东南亚各番邦等进行丝绸贸易,同时还要适应国内的少数民族如女真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在服饰传统上对金银饰的喜爱,因此,印金技艺在当时的一些大城市得到了扶持与发展。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漂染的印金铺、销金铺、染金铺很是兴旺发达,仅大相国寺一条街上就有印金铺十二家,至于京畿各街区则‘不能遍数’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福州市发掘出的南宋黄升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印金衣物其中多是以贴金、贴金彩绘、泥金等方式装饰在罗制的衣襟领缘之上。印金可以分为“贴金印花”与“泥金印花”。黄升墓里运用泥金印花的方式是在阳刻图案的纹版上(凸版)蘸上调至的金泥(金泥是由研磨的极细的金银粉于干性油、树胶等调至而成),然后在上过薄浆的织物上直接印出画和叶子的轮廓,轮廓里再添彩,则成为印金添彩的花纹,或者是通过阴刻图案的纹版(凹版)将泥金涂刷在织物上,去版后呈现金银花纹。黄升墓中有56件衣袍上是以泥金印花的方式制作的,印金花纹有荷花、茨菰、白萍、牡丹、芍药、梅花、月季、蔷薇、卷草、芙蓉、菊花、浮莲、百合、山茶、桃花、梨花、缠枝花、流苏、授球、飘带等,最短的为9.5*1.4厘米,最长的14*1.8厘米,一般为10~12*1.3~1.5厘米,但可能是由于泥金的粘性不是很强,不少泥金花纹已经脱落,同时也因为凸版印泥金的着力轻重不一,形成的印文粗细,薄厚度均不相同,一经摩擦边脱落。
用金箔黏贴在事先印好纹样的面料上形成的花纹叫做贴金印花,贴金印花是在阳刻图案纹版上,蘸上胶黏剂,在上过薄浆烫平的织物上,印出胶剂纹样,稍干后,将金箔平缓均匀的覆盖其上,再加以砑光(砑光的砑头多用雨花石)压实,使金箔紧压在织物上面,待干透后,轻敲金箔覆盖处织物的背面,使非花纹除的金箔脱落而在织物上呈现出所需花纹的贴金。或用阴刻图案纹版(凹版)覆盖在织物表面,在镂空处均匀的刷上胶剂,撤下纹版,等胶剂稍干后,讲金箔覆盖在胶剂刷出的花纹上,其后的工艺与凸版贴金相同,该墓中一件褐色牡丹花罗镶花边夹衣的襟边就是采用这种贴金工艺制作的,这件夹衣的贴金花边,至今金箔依然牢固的粘着,花纹依然完整如新,由于金箔是敷贴后再经砑石砑光,粘结力强,花纹上的金箔也链接成片,花纹表面光线反射强烈,金光灿烂,故贴金印花比泥金印花更能显示出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因此在当时的用金加工技术中,贴金印花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到了元朝,其印金技艺较之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显不同之处是元代的印金已经施行于整件衣服之上,而宋人主要施于衣襟局部,元集宁路故城、甘肃彰县元代汪氏家族墓出土物均有大量印金银织物,其质地多为素罗和素绫,这在元代史料中可以找到佐证,元代贴金印花的做法同宋代,既将金箔贴于事先印好的胶剂上,待黏贴牢固后,再将未粘合部分的部分金箔去除,可以说,元代绝大部分的印金实物都是贴金织物,其所见图案有疏有密,所用的印花板也有大有小,一般较多地采用比较稀疏的答子花纹,偶尔也见密度比较大的连续大型花纹如遍地缠枝花纹等。
印金工艺虽然盛于两宋及元代,但在沿后朝代逐渐没落,其原因是,印金不耐摩擦,牢度不如圆金线和片金线应用于织物中牢固、耐久。到了明代,由于织金(既把片金线圆金线织入丝织品种的工艺)的繁盛,将印金用于服饰上的工艺逐渐减少,印金的衣物只有零星出土实物,通过明代小说对印金的描写,可以看出,明代的销金工艺已少见于衣物之上,更多的是家纺以及配饰之上如幔帐、头巾、汗巾、盖头等。《金瓶梅》第十七回:当下众人吃至掌灯以后,就起身散了。四个唱的,李瓶儿每人都是一方销金汗巾儿,五钱银子,欢喜回家。《金瓶梅》第五十一回:敬济道:“门外手帕巷有名王家,专一发卖各色各样销金点翠手帕汗巾儿,随你要多少会有,你老人家要什么颜色?销什花样?早说与我,明日都替你一齐带的来了。”李瓶儿道:“我要一方老黄销金点翠穿花凤的。”《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将戒刀放在牀头,禅杖把来倚在牀边,把销金帐子下了,脱得赤条条地,跳上牀去坐了。《警世通言》第十六卷:话休絮烦,当下两边俱说允了。少不得行财纳礼,奠雁已毕,花烛成亲。次早叁拜家堂,张员外穿紫罗衫,新头巾,新靴新袜。这小夫人着干红销金大袖团花霞幢,销金盖头,生得。
以上明代小说中对销金的描写可以看出,销金工艺在明代主要集中在非服饰以外的纺织品上,足以说明印金技艺在明代的没落。
本人根据对印金出土实物的观察,以及出土报告上有关印金工艺的描写,做了简单的试验,首先准备20*20厘米大小的一块生绢,精炼去除丝胶,挂薄浆晾半干烫平待用,取蒜液5克+骨胶液(骨胶与清水的比例为1:1)0.5克,加骨胶是为了使胶剂稍微稠一些,以防止胶剂的渗透性太强,刷胶或印胶的时候胶剂扩散,然后用木头刻出自己想要的花型,并且用各型号砂纸把模子表面打磨细腻,准备工作做好后,把绢丝铺平固定好,把胶剂均匀的刷在木制模具上(不可刷太厚),然后请压在面料表面,轻压,取下模具,待5分钟左右胶剂稍干,用竹夹把金箔夹出,均匀的施于胶剂以上,后盖一层毛边纸,轻压,用软毛刷扫平。待完全干透后,用平滑的重物(如熨斗)使劲压平,砑金由于没有砑石,所以无法试验,最后取下毛边纸,轻轻拍打织物背面,把没有沾到胶剂的金箔拍掉,就可以了。
其中遇到的难点:1.胶剂的成膜硬度问题,过绸的话会导致胶剂成膜太硬,试织物手感变差;2.胶剂刷的太厚容易出现溢胶问题,会使花纹的边缘不清晰;3.不耐洗涤,碰到水即会脱落。
[1]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升墓》[M].文物出版社,1982年.
[3](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