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嵊州市“文化走亲”活动的几点思考

2014-03-12马岩木嵊州市谷来镇文化站浙江嵊州312472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嵊州市嵊州文化站

马岩木 (嵊州市谷来镇文化站 浙江嵊州 312472)

“文化走亲”就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以文化活动为纽带,通过文艺演出、展览、论坛等形式,开展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嵊州市立足地域文化特点,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凝聚民间文化力量,扎实推进“文化民生工程”,通过“选亲、招亲、结亲、留亲”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全面、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文化走亲动因

近年来,嵊州市围绕打造“特色文化名市”的越剧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了“相约越乡”“农民种文化”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有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在传统和现代、求知和娱乐、本源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群众的审美喜好与文化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不再满足于“文化下乡”的老节目、老面孔,产生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从“普泛性”向“特色化”,从“享受文化”向“参与文化”转变的多种需求。如何解决群众的审美疲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就显得尤为迫切。于是,“文化走亲”项目便应运而生。近三年来,嵊州市在以往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全面组织“文化走亲”活动,全市共开展各类“文化走亲”活动136场次,分别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开展跨国“文化走亲”活动2场,到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天津、台湾等地开展了跨省“文化走亲”活动8场,到新昌、武义、缙云、义乌、温岭等地开展省内“文化走亲”活动16场次,市内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各类“文化走亲”活动68场次,引进嘉兴、奉化、温岭、诸暨等地的“文化走亲”表演5场次,约有10万人次参加了“文化走亲”活动。我市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2011年度“文化走亲”先进集体。“文化走亲”活动不仅突破了文化部门主办文化活动的惯例,打破了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局限,而且拓出了一条多元文化相融相生、特色文化互补互动、先进文化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二、基本做法

“文化走亲”活动以“文”为媒,重在惠民;以“走”为要,重在交流;以“亲”为旨、重在共进。其基本做法是:

(一)上下联动,营造走亲氛围。“文化走亲”使以往文化部门“自上到下”的送文化下乡变成了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等不同主体之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交流互动。一是以市文化馆为主体的“文化走亲”活动。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基础上,组织文艺骨干去诸暨、新昌、温岭等外地市开展文化演出活动;二是以文化站为主体的“文化走亲”活动。在本市乡镇之间或市外乡镇之间异地进行文化走亲,如甘霖镇文化站先后与慈溪掌起镇文化站、上虞曹娥街道文化站、东阳虎鹿镇文化站举办书法交流活动;三是以村(社区)为主体的“文化串门”活动。利用节假日在村文化中心邀请外村文艺爱好者举行联谊活动,如甘霖镇村甲秀坂村从前年开始,每逢周末在祠堂古戏台上唱戏演戏,吸引了长乐、崇仁、三界、黄泽等地的越剧戏迷前来助阵演出。又如去年春节期间,三界镇南街村30多人组成的铜管乐队一直活跃在三界、下王、仙岩等乡镇,为农民兄弟送去精彩的节目。再如今年5月24日晚,长乐镇上南庄村乐队参加了上虞市东关街道担山村第六届村落文化艺术节上,用嵊州吹打奏响当代农民亲情和友情。

(二)创新形式,增强走亲内涵。在文化走亲活动中,如何进一步创新其形式与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不同职业的群众,设计喜闻乐见的不同载体,进一步提升“文化走亲”活动的参与度,增强“文化走亲”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近年来,我市“文化走亲”活动在内容上已经从原先单一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形式,发展到文艺演出、视觉艺术展览、非遗展示展演、文化论坛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走亲”活动。如全市的越剧走亲、甘霖的书法交流、长乐的金秋诗会、根雕展览等走亲内容与形式普遍受到市内外群众的好评。

(三)远近结合,打响走亲品牌。在文化走亲活动中,嵊州既注重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串门”,把它作为助推村落文化的载体进行考核奖励;又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多次举办跨省际、跨市县的文化走亲活动,做到近地以群众文化活动为主体,外地以文化联姻为纽带,共同打响文化走亲品牌。“同唱越剧文化走亲”是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为交流、探讨越剧艺术、弘扬越剧文化、打响越剧品牌推出的一项系列活动。从2011年4月21日起,我市越剧明星版《梁祝》演职人员一行9人,随绍兴市演出公司《同唱同一台戏明星版梁祝》文化交流表演团赴台进行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活动。2011年6月在古都西安,我市越剧演员和西安市越剧艺术团的戏迷欢聚一堂,就越剧表演艺术展开交流。尔后又参加了第五、六届“台湾·浙江文化节”。此行是嵊州越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贯彻省“文化走亲”活动的首次尝试。此外,2012年9月29日晚上,嵊州戏迷团20多位戏迷们文化走亲走进北仑新碶,在新碶街道读者公园海享大舞台周末戏相逢为新碶的广大戏迷奉献了一台精彩的节日文化大餐,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赞誉。

三、几点思考

“文化走亲”活动创新了文化交流模式,通过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凝聚了民间文化力量,传承创新了地域特色文化,各类文化场馆和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一)“文化走亲”有利于形成运行本成最低化。整合资源、优化成本是“文化走亲”项目实现高性价比的重要因素。“文化走亲”项目的高效益主要归功于“小”“新”“频”“广”四方面。“小”是指“文化走亲”活动多为小规模的文艺演出、展览等,凸出民间文艺人才队伍的主体作用,激发基层群众的活力;“新”是指由于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得每场“文化走亲”活动都属于“新节目”面向“新观众”;“频”是指活动“频繁”,可以贯穿全年,长期开展;“广”是指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实践证明,“文化走亲”项目一次创作,可在不同地域面向不同观众重复演出,创作成本大大降低,作品有了更多的展示展演机会,无疑降低了每场活动的创演成本。

(二)“文化走亲”有利于形成文化惠民均等化。“文化走亲”项目由“一元供给”到“多元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基层文化资源匮乏难题,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走亲”让群众能够不出家门欣赏到各地的文艺演出、展览等,提升了文化惠民的数量和质量,推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

(三)“文化走亲”有利于形成文化活动多样化,“文化走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涵。内容上已经从原先单一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形式,发展到文艺演出、视觉艺术展览、非遗展示展演等多内容多形式的“走亲”活动;形式上已经由单一主体“走亲”发展多个主体组团“走亲”、联动“走亲”等不同形式。

(四)“文化走亲”有利于形成文化主体多元化。以“送文化”为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中,基层文化部门作为唯一主体,以“自上而下”一元性的形式提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性是被动的。而“文化走亲”项目使以往的文化部门“自上到下”的文化下乡活动变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县区之间、部门之间、乡镇间、村之间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上下之间,相互之间,都可以独立或交错“文化走亲”。通过“文化走亲”,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部门联动,极大激发了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1]王全吉,周航.浙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1.

[2]金才汉.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12.

猜你喜欢

嵊州市嵊州文化站
嵊州本味
奖品风波
妈妈说
嵊州市优秀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浙江嵊州根雕传承路:“环保艺术”青年接棒
温柔的江南小城
乡镇文化站现状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如何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