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靠钱造不出文化地标

2014-03-11杨凯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执政者肌体岳阳楼

杨凯

把原有的古建筑拆掉,为新的市容规划腾地方,或者举着保护修缮的名义重新修一个新的,最后变得“画虎不成反类犬”;为了旅游开发,找中国文学名著里的虚构人物来当资源,修“故居”、造“故里”,让人啼笑皆非;重金打造一房地产项目,唯恐无人赏识,于是在宣传上欢呼“某地崛起新的文化地标”……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每每见诸报端。想提升城市品位,出发点是好的;想打造文化地标,办法也不算坏;可是,钱花了不少,却伤害了本来有的文化记忆。文化地标没文化,这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常见的文化问题,也是文化建设中常见的一种“质量”问题。

如果说,用钢筋水泥或者土木砖瓦筑成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就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方可谈得上文化地标。在强调“五位一体”建设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今天,城市建筑的更新速度,也许可以折射执政者的能力;文化地标的存留发展,却更考验执政者的眼光。

素材解读: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什么意思?先搞好经济民生,创造出好的社会氛围,才重修这个文化地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也是因为这份精神寄托,才成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文化地标。

适用话题:政策与民生 多想想历史 文化闹剧 钱要花在刀刃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执政者肌体岳阳楼
登岳阳楼
孙高华
春绽
老子尚简政治思想初论
人不是有病时才“病”的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论以民族主义宣传调控民众不满情绪的成败条件——基于数学模型的分析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
“永久瘦身”的秘密
从“肌体”到“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