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生产现场实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4-03-11吴欣松,岳大力,刘钰铭,蔡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吴欣松,岳大力,刘钰铭,蔡毅

摘要: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生产现场实习作为高等石油类院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个传统教学环节,目前正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联系难度加大、实习效果变差、实习成本上升等。要想走出这种困局,就急需探索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与沟通机制,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体系,实施实习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场实习;油气勘探与开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78-03

一、实习的内容与目标

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生产现场实习,又称为油矿地质现场实习,是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持续实施的、针对地质工程专业设计的专门实习教学环节。其基本的目标定位是认识实习,即对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各环节的主要内容、技术设备、工作流程进行参观和实践,以增强感性认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因此,其性质既不同于石油工程专业、石油炼化专业的生产操作实习,更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油矿地质现场实习主要是为配合油气地质工程专业(油气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两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设置,这两门课程均位于油气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金字塔的顶端。一门是《油气田勘探》,主要介绍油气勘探理论及其应用,油气勘探技术及其作用,不同勘探阶段的任务与目标、勘探部署设计、综合评价方法[1];另一门是《油矿地质学》,主要介绍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资料录取手段,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提高采收率技术等[2]。实际上,除了上述两门课程外,该实习还与地震勘探原理、地球物理测井、油气录井工程、石油工程等课程相关。油矿地质现场实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钻井设备与钻井工艺流程,录井技术设备与方法,地震及测井仪器与资料解释,井下测试工具与试油工艺,油藏注水开发设施及工艺流程、岩心观察描述与沉积储层评价、油藏开发地质综合研究等。油矿地质现场实习是增强学生专业知识感性认识、实践经验的主要渠道,更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所从事职业的重要窗口。

二、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油矿地质现场实习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联系实习单位困难越来越大;二是现场实习效果越来越差;三是实习成本不断增加。

1.石油校企的分离与企业重组、HSE管理体系的实施使实习的联系难度日益增大。在2000年之前,石油高等院校与石油企业都属于同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内部的兄弟单位,石油企业完全有义务、可以无条件接收石油高等院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可以认为是“份内工作”,只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联系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随着2000年左右大部分石油高等院校划归到教育部或者各省市管理,石油院校开始与石油企业正式脱钩。企业除了保留部分职业培训机构之外,教育职能绝大部分交给了社会和政府部门,其目的是以企业效益为中心,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义务承担教育任务。虽然石油高校和石油企业之间仍然保持一如既往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但是毕竟已分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学生实习的联系也便变得明显不及以前。同时,由于石油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内部的机构重组,使得实习的联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以中石油的大港油田分公司为例,原来统一的“大港油田”至少被一分为四:原大港油田物探公司重组归口到中石油东方地球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钻井公司、录井公司和测井公司等经重组后划归到中石油渤海钻探集团,原大港油田炼油厂改制为中石油直属的炼化地区公司。由于油矿地质现场实习的相关内容既涉及到以储量和产能为主要目标的油田公司,也涉及相关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因此,石油企业改制重组以后,实习的联系工作难度更是进一步加大。另外,作为一个企业或者上市公司,中石油及其下属的分公司对于油田的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在十几年前就引入了“HSE”管理体系,实行“持证上岗”,跟国际接轨。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实行“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学生的实习势必会带来潜在的安全、健康等隐患。因此,随着企业科学管理、安全生产规章的落实,油田企业对学生实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保证学生安全及生产安全,在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企业工程师和带队教师均要反复进行安全教育。但是,只要进行实习,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作为一个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接待学生实习确实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实习带队教师亦是如此。

2.学生招生规模扩大,生产企业的实习接待能力有限使实习的效果有变差之势。根据十多年来对油矿地质现场实习的体会,明显感觉到学生实习的效果在变差。这其中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等主观因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企业接待能力有限这一客观因素造成的。从1999年开始,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连续多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以我校地质工程专业为例,从1990年招生开始,到2000年一直是招一个班,30人左右,随后开始发展到两个班,2004年开始招收到四个班,现在已经达到六个班200人的规模。而油矿地质现场实习的时间长度没有变。虽然在实习安排中采取了多条线路进行交叉互换,不断提高实习的强度,但也不得不压缩在某一个实习单位的停留的时间。尽管现场工程师的讲解、示范因为学生的分组不得不反复多遍,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留给学生思考以及和现场工程师交流的时间就很短。[3]实习时间的保障、现场师资的配备是影响实习效果的关键,但是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繁重、接待能力有限,从而很难保证现场实习的效果。

3.生产现场认识实习环节众多,物价及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实习成本不断攀升。学生规模的扩大、实习环节众多、物价及人力成本的提高对石油高校专业实习带来不小的冲击。一是学生实习住宿、餐饮、交通费用不断上升。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为了教学管理方便和安全的需要,就要找接待能力较强、服务质量有保障的机构,这无形会带来实习成本的上升。二是为了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条件下,预防噪音及学生之间的干扰、保障现场实习效果,就需要为学生配备相应的技术设备,如耳麦、音频接收设备等;另外,油田生产企业HSE管理的实施,也要求学生配备安全帽、专用劳保服等,因为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现场经常会接触到高温高压流体,有毒液体或气体,大电流、高电压系统运行的钻机、采油系统等。而且,像安全帽等劳保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超过使用期限后就无法满足安全作业的要求。成本的上升,使学生现场实习面临较大的压力。endprint

三、提高实习效果的对策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几乎是大部分工科院校专业实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不同的学校在各自的教学改革中都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4]。结合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油矿地质现场实习的几个应对之策。

1.探索行之有效的现场实习联系渠道,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针对联系实习接待单位问难的问题,决不能停留在靠实习带队老师的个人关系这一状态,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联系区带并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近年来,我校抓住北京市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契机,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辽河油田公司、新疆油田公司等石油企业签证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建立油气勘探开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并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统一纳入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管理中,油田企业为学生的工程研究和现场实习创造条件,学校则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油田企业提供便利,由此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长效合作机制,使实习的联系可以从油田公司和学校层位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这一做法正在逐渐改变原有的靠带队教师个人联系实习接待单位的做法,就可以免除企业生产单位负责人和带队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将重点发到实习内容环节的设计和现场教学安排上。

2.视频教学、仿真模型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单一的生产实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生产实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考虑从多层次多角度强化实际生产的认知。为了提高油矿地质现场实习效果,深化学生对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的认识,同时达到提高实习效果、节约实习成本的双重目标,必须构建多层系的教学方法体系。第一层次,由学校或学院组织部分人力和资金,到油田生产现场进行现场录像和视频制作,由此开展视频教学。这是一种最为直观、经济的教学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很好地配合课堂教学。第二层次,是建立实验室微缩仿真模型或者实体模型,如采油工艺流程仿真、钻井井场模型、综合录井房、小型岩心库、测井模拟井等,使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受,也可以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组织学生到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现场,参观仪器设备,了解操作过程,熟悉工艺流程。通过这三个层次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完全可以达到缩短矿区实习时间、降低HSE实习安全隐患、节约实习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由于教学管理、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几乎完全是割裂地独立进行,这也是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构建多层系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可以较好地改善这种状态。其具体的做法是,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内容,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实践安排上进行配套的改革。例如,我校在《油矿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非常好的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能力。在《油气田勘探》教学课程中,对油气勘探生产各环节的工程设计内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健康、环保与安全隐患等均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为学生到现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近二十年的油田生产现场实习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次与健康、环境及安全相关的事故。

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现场实习,长期以来因为实习接待单位联系困难、实习效果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一直面临要不要取消的“鸡肋”之争。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与沟通机制,推出了一系列的课程配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作为石油院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环节,勘探开发生产现场实习也应以此为契机,开展进一步的综合配套改革与探索,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庞雄奇.油气田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吴胜和,蔡正旗,时尚明.油矿地质学[M].第4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阳小敏,王季青,刘建生.生产实习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6):141.

[4]侯学军,龙芝辉,高龙柱,等.石油工程校外现场钻井生产实习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127-134.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石油勘探开发人才大港油田培养基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油矿地质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吴欣松,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田勘探、油气开发地质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与相关科研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