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中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思考与研究

2014-03-11王丽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王丽华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体制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改革高校传统的办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机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提出高职教育中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突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机制,努力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育人;四方联动;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59-02

“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的,该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1]。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具有学科综集、技术型人才密集等优势,在协同创新链条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一、传统的校企合作单一机制存在瓶颈

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并未建立起可行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1.政府虽然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但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政府的职能转换力度不够,有关合作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渠道不够通畅,政府为校企合作建立的中介机构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据对168项科技成果转让的调查,其中通过中介机构转让的仅25项,占总数的14.88%,通过中介渠道获得科技信息的仅9项,占总数的5.36%,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的作为已经对校企合作形成瓶颈制约[2]。

2.高职院校虽然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但多年来造成的基础差、底子薄、吸引力不够,这种“一头热”的方式难以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3]。部分高职院校设立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寄希望于通过相对封闭的科研活动在科研过程中获得竞争性优势,科研组织化程度低,产学研各环节间缺乏有效链接,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均难以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以加快进行。

3.作为市场经济载体的行、企业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眼前利益感兴趣,更难以谈及主动合作。他们对科研重视程度很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造成创新资源分散、力量分散、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研究效果和成果应用效果不佳等弊病,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复杂化、交叉化、综合化和现代化趋势。

当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还没有从制度上真正破除,合作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面上。目前的合作大多以项目的方式出现,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人员的流动不强,更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

二、“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协同创新具有必然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养、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结合,共同努力培养。作为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育人的工作不仅仅是面对学生个人,还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为企业、行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政行企校的共同发展[4]。高职院校应该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基地和教师企业顶岗或挂职锻炼等举措,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以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企业中竞赛,在企业中考核,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四方联动协作创新有利于促进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利于获得有效成果,推动学科体系的发展,又同时培养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知名度。

三、创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四方联动培养平台

创新的关键在于打破行业、企业、学科、部门的界限,切实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通过不同创新协同机制主体间的充分合作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网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协同创新,实现四方联动平台的重大突破。在“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如何行之有效地完善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呢?笔者以所在高校的成功经验提供三种途径。

1.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院推进”的合作机制。在此机制下发挥政府导向与服务作用,紧跟产业发展,以学生社会定位为基础,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将人才培养融入政产学研全过程。在此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政行企校合作共建“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该机构是集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围绕智慧型领域开展研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和就业机会。

2.更新校企合作理念,强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内涵。自我院被批准为国家骨干校以来,我院确立了“互惠双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理念,在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校企合作,我院引进和聘请一批有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学院组织了近300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参加实践锻炼,增长了实践能力和与企业结合的意识,提高了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到行业企业的第一手信息。

3.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科研服务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笔者所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团队为例,我们已完成省部级课题8项,在研5项,市级课题5项,其他研究项目1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索引5篇,出版专著6部。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四方联动机制,工学结合模式,企业也得到技术和人才双重支持,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所需,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岗位上去。另一方面,学校依托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等服务平台,面向地方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助推校企合作走向深入,高职院校通过采用这种创新机制,立足校企共同发展、互动双赢的长效机制,促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并挖掘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兴奋点,力求打开毕业生就业后“零过渡期”和紧缺专业学生上学“零缴费”的局面。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张南星.协同创新筑起高校合作办学“新天地”[N].中国教育报.2012-03-28(A4).

[2]http://wenku.baidu.com/view/4568ba92dd88d0d233d46a8f.html.

[3]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4).

[4]李国峰.高技能人才发展与培养措施[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