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东南彝族聚居区女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东山彝族乡女童教育为例

2014-03-11李树翠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聚居区女童彝族

李树翠

(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一、滇东南彝族聚居区女童教育现状

目前东山彝族乡有1所完小、3所幼儿园、2个学前班教学点,主要设在村委会。在文山市东山彝族乡共有939人在接受小学教育,其中有852名属于少数民族小学生,彝族学生共有672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72%。全校学生中女生有450人,占在校生人数的48%。在72%的彝族学生中90%以上是贫困生。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8人。校舍面积6650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2144平方米。有图书12070册。以2013年为例,东山彝族乡的小学生的入学率为98%, 毕业率为98%; 初中学生的毛入学率为95 %, 初中学生的辍学率为8%,在辍学学生中,以女童居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地因受社会自然经济条件环境的制约,彝族居民居住较为分散, 交通设施落后,使得学校在组织教育教学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几年,在滇东南彝族聚居区的女童大多数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女童在初中毕业后,由于多种原因,失去接受更高此次的教育机会。在当地,女童的教育机会和男童并不均等,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尤为明显。此外,辍学的学生中,女童所占比例也要高于男童,辍学女童中大龄女童的辍学率更高。彝族女童在接受较高层次教育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她们处于弱势地位。以目前的形式来看,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女童教育存在很大的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滇东南彝族聚居区女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适龄彝族女童学校教育年龄偏高

因为身处边疆民族地区,交通状况较差,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家庭承受能力有限,父母的社会意识不强,父母知识范围狭窄。气候恶劣,地理环境差,在滇东南彝族聚居区的女童不能按时入学,故女童入学年龄比国家法定入学年龄有所偏大,父母对孩子的入学教育意识不是很强。总觉得稍大一点再去上学,这样孩子自理能力会强一些,父母也少操心一些。在滇东南彝族聚居区。家离学校较远,尤其在很多办学点合并之后,孩子从居住地到学校往往有好几公里,再加上交通不便,给孩子上学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二)滇东南彝族聚居区女童学习成绩偏差

滇东南彝族聚居区,父母普遍受教育的层次不高,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父母辅导功课意识不强,辅导功课能力有限,即便知道孩子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也表现为束手无策,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给老师。而且在入学前,父母并没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学习兴趣不浓、上课不容易专心听讲、巩固不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因素。故在彝族聚居区的女童学习成绩较差。

(三)滇东南彝族聚居区女童受教育层次低

调查发现当地女童普遍接受初中以上层次教育的机会很少。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部分女童可以接受高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家庭女童的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小学教育阶段或初中教育阶段。其原因是父母本身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农村流行“读书无用论”,很多家庭因孩子读书用去了很多钱,但是发现毕业之后任无法竞争到一个理想的岗位,最终入不敷出。于是父母把绝大部分的开支用于家庭生活和发展,严重影响女童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三、提高滇东南彝族聚居区女童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行为,增强法制建设

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实质上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它既是当地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离不开当地教育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倾斜。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在彝族聚居区的女童教育中要尽可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在女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和家庭要加大对政府的监督力度,提高法制意识,增强法制建设,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来制定适合发展女童教育的政策,比如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引进优秀教师,实施双语教学。普及家长、教师以及女童的法律意识,在提高法制观念的同时增加拨款经费的力度,增加多渠道筹备教育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当地教学经费的稳定来源。

(二)整合办学资源,加大彝族聚居区女童教育的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教育要以彝族女童身心健康教育发展为本,努力动员群众参与女童教育。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当地女性擅长于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比如刺绣,绣小孩的背带、围裙、做绣花鞋、绣鞋垫、手工业装饰品等。故可以考虑在彝族聚居区女童教育中开设相应的少数民族手工业制作方法课程,普及手工业制作知识,提高女童的动手能力、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审美观念。

(三)采取先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

要提高当地女童教育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大胆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升学为主导的教育培养目标、民族地区的管理模式、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中,以提高当地彝族女童教育为主,由注重学生数量、追求升学率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对女童入学率的巩固很重要,由对彝族女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追求转向综合素质生存技能的培养。在提高彝族聚居区女童综合素质的同时,增强彝族聚居区女童教育的质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提高当地教师对彝族女童教育关注,加强教师教育法制观念,让教师在女童教育观念上重新定位。在教师教育培训中渗透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起对男女学生差异的认识,思考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四)采取多渠道办学方式和加强当地妇女教育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知识普及教育, 以当地的教学内容来看, 学校的教育都是以普及文化知识为主, 以高考的升学率作为主要动力,滇东南彝族聚居区的女童教育同样如此,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灌输职业技术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 忽略了教育的功能。在滇东南彝族聚居区的部分女童在初中毕业后考不起高中的, 因缺乏职业上的一技之长, 导致生活困难重重。故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思考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道路。在提高基础教育的同时尝试走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探索开设适合民族地区发展课程。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的生活状况, 也关系到将来女孩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还关系到当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要加强当地女性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素养的教育,提高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意识、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 推动女性支持女童上学且配合学校教育。

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滇东南彝族聚居区的女童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当地的政治、积极、文化的发展。当地女童教育能否得到迅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建立,故要加大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力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1]邓桦.云南瑶族女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8(3).

[2]席春玲.90年代以来我国女童教育研究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2(5).

[3]问题及对策研究总课题组.农村女童教育现状[J].教育研究,1996(1).

[4]梁红蕾.略论我国现阶段的女童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聚居区女童彝族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