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称谓语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2014-03-11刘悦怡
刘悦怡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中山 510970)
一、称谓语与交际
称谓语,是交际用语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称谓”一词,较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意为称呼,名称。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称谓体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谓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被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其意义或延续或改变或消失。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称谓语的互译,然而并非所有的称谓都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与之对等的词,这种词汇的不对等现象是影响称谓语翻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称谓语的这种不对等现象在英汉互译中非常普遍。
二、汉语称谓语
(一)古代汉语的称谓特点
由于受到封建德规范的制约,古代汉语中对君臣父子、男女老幼尊卑的称谓有着非常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例如对皇帝的尊称“万岁”、“陛下”;对贵族的尊称“老爷”、“公子”;对丈夫的尊称“相公”、“官人”;对他人的尊称“先辈”、“客官”。又如皇帝自身的谦称“孤家”、“寡人”;普通人的谦称“愚下”、“鄙人”、“老朽”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的古代称谓用语当今已不再使用,有少量仍然在用的也在意义上、使用语境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现代汉语的称谓特点
中国现代汉语的称谓体系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称谓中尊称或谦称的习俗,同时也抛弃了不少反映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词语。对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分类不同,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有的则分为亲属称谓、姓名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一大特点即体现为亲属称谓广泛应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例如“阿姨”、“叔叔”、“爷爷”、“奶奶”这些称谓语普遍运用于社交场合,用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以及态度的亲切。除此之外,在相当一部分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语言变迁的历史痕迹,往往易被人们忽略。
例如“师傅”,这个词是当今汉语中使用较多的称谓之一。该词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在《谷梁传·昭公十九年》中,有这样一句话“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意思是说年龄达到八岁的儿童,若不从师学习,则是父亲的罪过。可见,“师傅”最初的意思是教师。《诗经》中“师傅”一词也是作为教师的称呼:“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意思是说孔子传述文德,其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仁行义。那么这里“师傅”一词同样意思为可以给民众以教导的老师。所以“师傅”在古代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义项之一便是“传授知识的人,老师”。
太傅,是我国古代官职之一,正一品,辅佐皇帝并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与“太师、太保”合为三公。“太子太傅”的职责则为教导太子。《汉书·疏广传》中有“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那么这里的“师傅”则是指朝廷中的太师或太傅一职。
自汉代起,“师傅”一词还用于对僧侣的尊称。《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中有写道“离此间三十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这里的“师傅”指的就是僧侣。清代著名小说《廿载繁华梦》第二九回中提到的“师傅”同样是作为僧侣的代称:“又有说要请茅山师傅的,好驱神捉鬼。”《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五》中有这样一句“奏定噶勒丹锡埒图萨玛第巴克什为正师傅”,可见朝廷将西藏有名望的传教者封为师傅。清朝“师傅”一词还用于对衙门吏役的尊称。《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张师傅,你是刑房掌案,这满监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抬些手,这就是与人的活路。”
后来,师傅演变成“传授技艺之人”或“有专门技艺的工人”。比如“工匠师傅”。如今,现代汉语中“师傅”的古义已基本消失。作为广泛使用的职业称谓之一,“师傅”一词的使用已扩展至多个行业,被称作“师傅”者,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例如乘坐计程车,对司机说“师傅,麻烦您在下个路口停车。”对于上门进行电气修理的维修人员,即使他刚满十八岁,我们也可以称其一声“师傅”或者“小师傅”。
(三)汉语称谓语的英译
汉语称谓语在英译中常常遇到词语不对等现象。例如汉语称谓的通称“同志”,这个词具有鲜明的历史内涵,在英译中它遭遇了词汇空缺的问题。再比如“老师”这样的一个职业称谓,如何进行英译,这并非那么容易。汉语中的“老师”除了对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的人的称呼之外,还可以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例如我们可以对在某领域有较多贡献或者专研较深的内行人士,称其为“老师”。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尊师重教的传统在称谓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再例如刚刚提到的“师傅”一词,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它完全对等的词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来看:
学徒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师傅规整各种看法,直到学徒的技艺超过师傅。
The apprentice proposes, the master disposes, until the apprentice surpasses the master.
其中不乏想成为寿司师傅的。
Some have ambitions to become sushi chefs.
纹身师傅告诉他,一般人要花好几年才能纹好这些纹身。
The tattoo artist tells him that it takes most guys a few years to get that much ink done.
当我走出海关、看到我一直信赖的司机陆师傅正在等我时,感觉就跟自己从未离开过一样。
When I walked out of customs and saw our old reliable taxi driver, Mr. Lu, waiting for me, it felt like I had never left.
他又来到师傅面前,将滴水的声音模仿给他听。
When he next appeared before his teacher, he imitated dripping water.
由以上几个例句我们发现,汉语中的“师傅”在英语中可以译为“master, chef, mister, artist, teacher”等。
对于以上这些称谓语,该如何音译,这需要因情境而定。电影《功夫熊猫》中,对“师傅”一词的翻译采用了音译法,译为Master Shifu或Shifu。曾经看过一个例子,主人公遇到这样的一段话“同志们,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郴州,参加第二届中国观赏石-矿物晶体国际论坛”。若一定要找“同志”的英译词,那么是“comrade”,其意思为“同事、朋友、盟友”,但若在这样的一个交流会的场合的开幕式上将同志译为“comrade”则显得非常生硬、不自然。因此主人公将其译为了“ladies and gentlemen”。
三、英语称谓语
(一)英语称谓语的特点
与汉语称谓语相比,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用于非亲属成员间的情形要少得多。例如孩子见到陌生男性,往往都以“先生”称呼对方;若在交际中按照汉语称谓“奶奶”的习惯将与自己无亲属关系的对方称为“granny”,则会让对方感到惊讶与困惑。与汉语相同的是,英语称谓体系中也存在姓名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等几个方面,但使用条件也是有限制的。例如英语中的职务称谓与汉语相比,更多应用于对皇族、政府官员、法律界、军界或宗教人士的称呼,“这是海信集团的李经理”,该句若译为“This is Manager Li from Hisense.”则不妥,因此要译为“This is Mr.Li, a manager from Hisense.”。
(二)英语称谓语的汉译
正如汉语称谓“师傅”一词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词,英语中的称谓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例如“sir”一词,是否与汉语中作为男性的通称“先生”一词完全对等呢?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sir”的定义如下:1).This word can be used by someone who works in a shop or restaurant for speaking to a customer, by someone speaking to a senior officer, or by someone speaking to another person whose name they do not know. 即可以称作“先生”、“长官”;2)Used before the name of a man who is a KNIGHT or BARONET.这里可以译为爵士;3)Used by students for talking to or about a male teacher.在有些场合sir可以作为老师的代名词。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句子更具体地来看看英语中的“sir”在汉语中应当如何 翻译:
Would you like a drink, sir?
您要饮料吗,先生?
Excuse me sir, do you know what the time is?
打扰了先生,请问您知道几点了吗?
Sir Mark is no romantic about disappearing rural life.
马克爵士以写实的笔触对待消失中的农村生活。
But Sir Tim remains optimistic.
但迪姆阁下保持着他的乐观态度。
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ask sir.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问老师。
Yes sir, we’re really rolling now.
当然,我们真的开始了。
由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sir”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分别译为“先生、阁下、爵士、老师”,甚至不译。即英语中的“sir”与汉语的“先生”并不完全对等,它的语义范围要远远大于现代汉语中对男性的通称“先生”。
总之,我们要了解了称谓语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对等现象,要准确地对称谓语进行翻译,首先要熟悉自己语言的文化内涵,熟悉称谓语的历史演变,同时要清楚对方语言中称谓体系背后的文化内涵。尤金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只有视不同的情况采取音译、意译或释义等不同的方式对称谓语进行翻译,我们才能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尽可能地减少交流障碍,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肖苏.现代汉语的称谓语[J].商品与质量,2010(3).
[4]尹富林.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