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肤浅”,走向“深刻”——略说提升高中生作文思想深度的途径
2014-03-11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陆雅琴唐惠忠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陆雅琴 唐惠忠
一篇作文语言再生动,结构再严谨,材料再丰富,如果内涵肤浅,缺少思想的深度,也不见得是好作文。在任何一篇文章中,思想都是决定一切的,是至关紧要的。那么,高中生如何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呢?这里谈谈我们的一家之见。
一、“人文情怀”“公民意识”不可缺席
凡上品作文,大都会彰显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或公民意识。中学生如能养“情怀”、育“意识”,则笔下文章有“精神底色”而自成高格。
先说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作为现代中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落实到写作活动,所应表现的基本思想,就是追求高远的人生境界,推崇美好的感性和情感,着重描述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换言之,下笔时必须有不一般的诗意情怀与观察力,怀着一颗慈悲心来表情达意。我校学生黄硕池的《冬日的阳光是甜的》(获第十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苏州赛区一等奖),可作为这方面的范例。该文通过叙写“曾外祖母”“哑巴爷爷”和“外婆”的故事,以小见大,体现出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注。作者以“冬日的阳光应该是甜的;冬日的阳光,理所应当是甜的”点击题目,热情地呼唤“赶紧趁这冬日仰望阳光,然后与家里的老人分享这一份甘甜。他们是您父母的今后;他们,也是您的将来啊”,流露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思,令人叹赏不已。
再说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高中生作文中体现公民意识,一般应突出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突出对社会公共责任的主动担当。请看江苏一位考生对作文命题“忧与爱”的个性化解读:
前段时间,“两会”胜利闭幕。满载人们殷望的人大代表们齐聚首都,共商国是。多数代表慷慨陈词,表达发展忧思。然而,竟有少数代表一团和气,只顾“举手”“赞成”,扬言此乃爱国之举,“不给国家添麻烦”。这番奇谈怪论实在笑掉人的大牙。忧,因爱而生。因为爱,我们才忧心忡忡。倘使“举手爱国论”成立,每年两会大可不必开了。
……
没有忧患意识,社会没有进步;没有“忧”,“爱”便无从谈起。我们虽无须杞人忧天般不可终日,但保持一颗忧患之心很有必要。我坚信,下次“两会”召开,每一枚赞成票都将是沉甸甸的。
作者敢于直面我国的政治生活现象,就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发表见解,较为深刻、妥帖地阐述了在“共商国是”方面“忧”与“爱”的“共生”关系,诚可谓视野宏阔,有胆有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中的剖析鞭辟入里,行文语言不仅老辣,而且分寸处理得恰到好处。
二、求异思维、辩证思维是提升深度的利器
作文好比风筝,思维就是放飞风筝的空气和红线。为提升作文深度,务必强化求异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训练。
1.在求异思维中突破浅层次立意。求异思维是与习惯思维相对立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拓性、求异性的特点,能使你认识到新的领域,获得新的成果。尤其是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敢于展开求异思维,努力提高创新意识。请看下面的材料: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个装得最满的大筐,费了半天劲也没搬动。他喘了喘气,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后就将追回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
本则材料常规立意是谈“舍与得”,我们可借助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发散”,分析现象的方方面面、前前后后,获得思想深度方面的提升:一是构思平移——主人公托尼从3岁到20岁再到58岁,经历了“舍与得”的三重境界,最终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据此,可以将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平移过来,将立意确定为“取舍三境界”(或表述为“‘取’只是一种本能,‘舍’才是一种境界”),如此立论便能高人一筹。二是转换类型——托尼的“取舍”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其实,其他方面又何尝不存在取舍之道呢?据此,可将“物质取舍”转换为“精神取舍”“情感取舍”“道德取舍”等,立意也就更深一层了。又如下列社会事件:
女孩没让座,遭到一名老人揪头发殴打;另一群老人则举牌号召为年轻人让座。最近,发生在郑州的两则关于“公交让座”的新闻,引起各界热议。“让座展示了郑州老人形象”“老年人让座,没必要”“礼让年轻人的最好方式是乘车避开高峰期”……一时间,各种观点云集。
就此自选角度展开评议,如何避开惯取的思维角度,变换新的思维方向构思作文呢?不妨合理地转换视角,饶有新意地剖析问题的根本是“在座位紧张的情况下,无论怎么让来让去,总有人要站着,随着车厢里的汹涌人潮颠簸起伏”,并富于针对性地亮出破解之道(包括“完善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加大公共投入,提高公交运力,改善超负荷运转现状”“推进城市公交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为公共交通减负”等解决问题的对策)。
2.辩证分析,无懈可击。写作实践表明,一个对辩证法一无所知的人,是无法透过事物表象或命题者所给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挖掘出其中深蕴的哲理的,自然也无法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事实上,辩证思维(包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等)是议论文写作很重要的一道防线,它能使说理严谨周密,不仅有助于思想的高远深邃,也能弥补思想水平的不足。例如写“错过”这一话题,有人选取的角度是:不应错过人生的每一个瞬间;一个小小的疏忽,也许就错过了不会再来的机遇。的确,作家刘心武也曾如此表达:“错过”,就是“过错”。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尽然:①“错过”,有时反而是一种“幸运”(如错过了某一盲从的行为,则错过了无谓的恐慌、无言的尴尬);②再进一步,“错过”也许又不值得“庆幸”——错过了小事的考验,大事面前如何从容应对?诸如此类的思辨切中肯綮、入木三分,思想在回环往复中得以深化。
此外,还应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以弘扬时代理念。联系实际思考时须注意:(1)用时代的思想、先进的观念,考察、评判当下的生活;(2)感知时代的进步,像追求公平与正义,“活出味儿”重于“活出样儿”等,这些都是时代的新声。试看这样一则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为卫大夫孔悝的家宰(总管)。卫太子蒯聩作乱,子路不从,因而受到戈击,帽缨被击断。为保持君子风度,子路停下来扎好帽缨,以致被对方杀死。
本段文字原本是赞扬子路的,肯定他置生死于不顾,维护了士的风度,堪称忠于礼之信仰的典范。但联系现实生活看,在历史已经打开了“以人为本”的大门后,假如我们还停留在这种观念上,思想认识就显得落伍了。“保持风度”与付出生命孰轻孰重?持正守“礼”、维护尊严一定要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吗?由此出发,可得出富有时代特色也更合乎情理的观点:“君子风度”更需要呵护生命来弘扬,因为只有呵护生命,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代代相传;应以事业为重,不必拘泥于固有的礼节。也可从另一个侧面思考:孔子的以礼治国在当时及今天能否行得通?显然,这样的思考颇具深度。
三、提升学生作文思想深度,教师能做些什么
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的思想深度,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那么,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呢?笔者的考虑与实践是:
1.在题目命制、写作指导、作文批改与评讲过程中,全程凸显“人文情怀”“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必备性——要坚持不懈地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就是要体现对人类、生命、自然、生活、科学、文化的热爱”为导向,努力引导习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强化自己的担当精神。
2.指引学生诵读名篇佳作,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前人留下的那些浸润着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传,“拆下肋骨当火把”的血书,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对弱者悲天悯人的深情关怀,对善良的敬重及对黑暗的诅咒等,足以触动学生心灵,令他们终身难忘。
3.指导学生多读时评并练写时评——可在练写某道作文题前,让学生阅读一二篇同主题的时事评论。导写时评,则应强调不是为写而写,要对社会有用:(1)时评的写作要求我们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对周围世界始终保持新鲜感。(2)社会生活中除了灿烂的阳光还有雨雪与雷鸣;人性也是多棱镜,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恶丑,但作为青年,要更多地讴歌真善美的事物——“会爱”,才有可能“会恨”。(3)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重大主题,但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评论中一步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4.多做“思维体操”——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在相关训练中引领学生积极思辨,追求新的发现,力求使文章蕴含思想的力度以及引发读者思考的魅力。笔者尝试过的训练如:①以“雪”为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三个以上的主题。②写出下列事物的两面性:a.虎b.蚕c.笑d.哭。③以“牛”为对象,类比现实生活,用发散思维写出3—6则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5.开设专题拓展课——为帮助学生拓宽写作视野,活跃思维并塑造文化品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关注(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方面,特级教师赵谦翔的做法值得借鉴。从1996年到1999年,赵老师曾在实验班内开设“《东方时空》感悟课”,到清华大学附中后又开设了“走进清华境界课”。(见《课外拓展成败攸关》,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这些课的共同目的,是让学生面向大千世界,独立自主地、富于个性地感悟自然、社会与人生。它们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有效地历练了他们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