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悲”字了得——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个性化赏读

2014-03-11广东实验中学丁之境

语文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靖康陈与义望远

◆广东实验中学 丁之境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的这一历史事件,在使不少诗人陷入悲惨遭遇的同时,也在无意中使他们走向艺术创作的颠峰,比如李清照、陈与义。

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和许多读书人一样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闻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他自然也只能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所选的是第一首,即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此诗颇受杜甫诗风影响,诗风沉郁悲壮,读起来句句含悲,让人不禁唏嘘:怎一个“悲”字了得。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交代了岳阳楼的位置。在八百里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和浩浩汤汤万里长江交汇处耸立着一座高楼,登临这样的高楼,居高望远,欣赏着一碧万顷的洞庭,本该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但陈与义看到的却是“帘旌不动夕阳迟”。酒楼原最应是喧嚣处,可是在缓缓西沉的落日辉映下却是那样孤寂冷清。酒店的招牌凝滞了,整个洞庭湖乃至整个世界似乎都凝滞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孤寂的暮色、冷清的世界,何尝不是诗人内心悲凉的外射呢?

“登临吴蜀横分地”,带着悲凉的心境,诗人缓缓登上了岳阳楼。登斯名楼,望此大观,可诗人眼前有景却观不得。他脑海里浮现的是三国鼎立时吴蜀争霸的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和无辜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人间惨状。更何况,惨烈如斯、悲痛如斯的场景、经历并不仅仅是历史,就是陈与义活着的当下。曾经繁华如梦的都城早已荒败不堪,一介书生的陈与义从开封陈留颠沛南迁已经三年,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人照料,何等的艰辛!何等的不堪!还有那一路上亲眼目睹的难民,多少生命变成路边浮土中的饿殍……陈与义孤独苍老的身影徘徊在岳阳楼城楼上,残阳欲颓,暮色将至,倒映在苍茫的湖山中的这长长的身影该饱含着怎样的焦虑感伤?写至颔联,诗人的形象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痛苦地思索,他在感伤地徘徊,他在借景抒怀。

前两联看似平静地写景,其实一直在进行着情感的渐变。地底翻滚的岩浆终要喷薄,郁积于心的情感终要迸发。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蓄势,诗人满怀的愁绪、满腹的心事终于喷薄而出了,他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痛苦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应当注意的是,该句运用了互文修辞,应理解为:我经历了三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行程万里来到了洞庭湖,登上了岳阳楼。诗人用“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登高望远本就容易让人产生怀乡思家、感极而悲、怆然涕下之悲情,更何况是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陈与义呢?诗意至此,肝肠寸断,诗人将自己的悲、伤、哀、痛的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尾联,更像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当时才年届四十正当壮年的陈与义怎么就未老先衰头已白了呢?这是三年逃难风餐露宿的生活折磨所致,更是诗人为国事、家事,为自己、为所有那些与自己一样悲惨之人焦虑所致啊。在阴冷的秋霜季节里,在一个寒意渐浓风霜严相逼的时代里,诗人凭吊往事并展望那看似毫无希望的未来,只能留下一声叹息:那苍茫的湖面、远山上衰老的枯木不就是沦落天涯的自己吗?忧国、感时、思乡、悲己……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唉,怎一个“悲”字了得!

猜你喜欢

靖康陈与义望远
崔向群:巡天望远追星人
窗外飞絮
满江红·感岳飞
“深入”还是“转向”?
——从陈与义生平解读其佛禅作品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陈与义诗歌研究综述
重阳辞秋,望远思亲
《望远图》
梁靖康 “会很期待美作的感情戏”
江西窖藏现北宋珍品“靖康通宝”真书小平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