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商榷三则

2014-03-11南阳师范学院五年制管理中心

语文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渑池西河赵王

◆ 南阳师范学院五年制管理中心 逯 静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先后被多家教材和古文选收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亦收入此文,然笔者研读时发现,其中个别注释值得商榷。现将其条陈如下,以就教于诸位同仁。

一、宜可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中的“宜”,教材注为“应该”,与此相应,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译文中将“宜可使”翻译为“应该是可以出使的”。如此作解,单从此句来看,也似可通,但细思之,便觉不妥。这是宦官缪贤对赵王所说的话,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臣对君进言,总是要谦卑有加才是,若将此句的“宜”译为“应该”,则对赵王不敬,要派谁出使,是赵王做决定的,作为臣子不能很绝对地说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亦收录此文,注“宜可使”为“可供差遣,宜,适宜。”“宜,适宜”,语气也较肯定,亦不妥。我们认为:此处的“宜”当为“副词,表示一种情理上的推测,可译为大概、似乎、也许等”。“宜”的这种用法,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习见,如:

[1]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2]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孟子·公孙丑下》)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4]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汉书·佞幸传》)

训“宜”为副词,表推测,有训诂为证,如:

《经传释词·卷五》:“家大人曰:宜,犹殆也,成二年《左传》曰:宜将窃妻以逃者也。《孟子·离娄篇》宜若无罪焉。宜并与殆同义。”《经传衍释·卷五》:“《孟子》信斯言也,宜莫若舜。言殆莫如也。”

再查阅古汉语虚词类工具书,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写的《古汉语虚词词典》,何乐士等编写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李靖之、李立编写的《文言虚词诠释》,王力编写的《王力古汉语词典》等,“宜”字均收录“副词,大概”之义项。《文言虚词诠释》“宜”字“副词,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可译为也许、大概”之义项,所用书证,正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宜可使”句。

可见,人教版和苏教版对“宜可使”中的“宜”所作之注,均误虚为实,不确。此句可以翻译为:“臣私下里认为他是勇士,有智谋,大概可以出使(秦国)。”

二、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其中“间”字,课本的注解是“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参考书》将此句翻译为:“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这样的注解和翻译,笔者认为很有商榷之必要。

间,没有“小路”之义,只有“间道”“间路”才指“小路”。间,字本作“ ”,《说文》无“间”字,“间”为“ ”之俗体字。《说文》:“ ,隙也,从门,从月。”徐锴《系传》:“夫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段玉裁注:“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如《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相,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由门缝引申出空隙。如《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再引申为人与人之间有隔阂、嫌隙。如《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曰:‘诸侯有间矣。’”引申为乘隙,乘间。如《国语·鲁语下》:“昔乐氏之乱,齐人间晋之祸,伐取朝歌。”《左传·僖公三十年》:“狄间晋之有郑虞也,夏、狄侵齐。”杨伯峻注:“间,犹言乘隙,今曰钻空子。”间由乘隙之义虚化,进一步引申可以用作副词,秘密地。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司 马贞《索隐》引郑氏曰:“间谓窃令人行也”,又引孔文祥云:“窃伺间隙,不欲令众知之。”《汉书·高帝纪上》:“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颜师古注:“间出,投间隙私出,若言‘间行’‘微行’耳。”皆可证,“间”有副词,“秘密地”之义。查《王力古汉语字典》“间”字,收录义项“副词,秘密地”,且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至赵矣”作为首条书证,王先生此说甚确。

其实我们只需按常理推之,就可知道教材释“间”为“小道”主观臆测成分较大。当时的形势,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妙,肯定是派遣手下人乔装打扮秘密携和氏璧潜回赵国,至于是走大道还是小道,他肯定是不得而知。不管大道还是小道,只要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秘密潜回赵国就达到了目的,再说,从秦国到赵国,也不一定走小路距离就近,走大道距离就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被秦国发现,所以释“间”为“秘密地”既与“间”的词义引申系统相吻合,更与情理相一致。教材所注,欠妥。

三、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对文中“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中的“为好”教材注为“和好”。如此,该句就要翻译为“秦王派遣使者告诉赵王,想要和赵王和好,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样解释也无可厚非,完全可以解通,但是我们查阅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标点本《史记》,此句皆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加标点,我们认为非常准确,人教版教材拆双为单,所加标点,不确。此处的“好会”乃是一个双音节词,不能分而解之。“好会”作为双音节词连用,《史记》中除《廉颇蔺相如列传》1例外,还有5例,如:

[1]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史记·世家第二》)

[2]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史记·世家第一○》

[3]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于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史记·世家第一○)》

[4]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史记·世家第一七》)

[5]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史记·世家第一七》)

除《史记》外,其他典籍亦很常见,如:

[6]晋楚之君相与为好会于宛丘之上,宋使人往之。(《说苑·卷第十二》)

[7]备言锡命,羽盖朱轮。贻宴好会,不常厥数。李善注引《史记》曰:“秦王告赵王,欲为好会。”《文选·应吉甫〈晋武帝华林园集〉》

综上,“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的标点,应如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记》的标点改之,即去掉第二个逗号,变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从句法上讲,“欲与王”之“欲”为动词,“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整个小句作宾语,小句中的“与王”是修饰语,“为”是动词,“好会”是宾语,“于西河外渑池”是地点状语,诵读时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整个句子可以翻译为:“秦王派遣使者告诉赵王,想和他在西河外的渑池举行友好会见。”

[1]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李靖之,李立主编.文言虚词诠释[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3]中国社科院古汉语研究室主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社,1992.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渑池西河赵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河南渑池:技术培训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烟雨蒙蒙青西河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赵王骨折
西河水云间
《将相和》缩写
西河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