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科打诨皆“文章”——以《愚公移山》为例探索课本剧在复习课中的运用
2014-03-11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许织云
◆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 许织云
学情分析
我们君莲学校是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占70%的新建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对于课内的文言文的复习就存在着难以把握火候的问题:复习的次数太多,太细密,认真学习的同学就要一直“热剩饭”,浪费时间和精力,感觉没意思;复习的次数少,那些基础差,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就不能掌握,没有效果,考试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对待如此差异的学习现状,怎样做到既有效果,又有趣味地复习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我们班级经常用课本剧的形式上课,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课本剧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因此我也想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复习。但这不是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用新的手段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就要进行探索。于是我们决定采用插科打诨的方法排演课本剧来复习《愚公移山》。
为了更好地研讨这一课型,我特地请来了学校外聘的教学专家原铜川中学的王志耀校长和语文组的老师们,上了一节公开研讨课,同时还进行了录像以便课后分析。
课前准备
使用插科打诨的方法复习文言文,同学们是第一次,我也是第一次。在课前我进行了与以往课本剧教学不同的安排:考虑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同时减轻大家的负担,我们决定分为四个组进行排练:愚公召开家庭会议及开始搬山;搬山途中遇路人询问;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天帝命令夸娥氏二子背山。
为了保证事情得到具体的落实,我先选取四个语文基础较好、组织协调能力较强、课本剧表演有基础的同学担任组长,并为他们配备了助手,同时要求每组必须搭配一到两个语文学习困难的同学参加,每个同学只能参加一组的表演活动,没有演出任务的同学担任评论员,同时做好准备随时回答台上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够努力的同学一定要复习好课文,主动询问台上的同学或者等待演员的询问。
课堂教学
一、上课前同学们朗读课文,进行总体分析。
二、小组表演,分解课文中比较难的字词。
第一组:前半部分的表演很不错,有准备,后面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卡在那两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手里。现摘录一些片段:
愚公:本人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路人:您老高寿了?这“且”是什么意思?
愚公:“且”将近的意思,我啊,将近九十了。
…………
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愚公:你说什么?什么叫“如……何?”孩子们告诉我。
儿子甲:父亲,母亲是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儿子乙:“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孙子:“且焉置土石?”“焉”解释为“哪里”,意思是“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
愚公:儿孙们,那你们说把土石放到哪里去?
儿孙: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妻:我说孩子们,你们要把土石放到渤海的尾巴上去?
孙子:不,奶奶。我们是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这一场,通过第一组的表演,同学们既熟悉了课文,又在不经意的问话玩笑中解决了一些重要字词。只是有两个准备不充分的演员表演时出现无话可说的冷场情况,今后准备要充分才行。
第二场:
主要内容是表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同时沿途的居民对他们的询问。重点落实“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遗男:我是愚公爷爷的邻居,今年八岁了。现在他们要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搬走,我也要去帮忙,和他们一起干。咦,我有个问题,我虽然没有了爸爸,但我有妈妈在,为什么我还叫遗男呢?(下到座位上找一个同学问)高文静哥哥,你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
同学甲:这……(准备不充分,半天没有说清楚)
其他同学:(七嘴八舌)古代“遗男”是指死去父亲的男孩。现在“孤儿”是指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
老师:是的,《礼记》上说“少而无父者谓之孤。”
…………
路人:你们从哪里来?你们干什么?你们到哪里去?
愚公:我们要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搬到渤海之尾去。
路人:什么?渤海之尾?难道渤海还有尾巴吗?
儿子:不,“尾”是边上的意思,我们要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
路人:那这么远的路,你们要多久才能运送一次呢?
愚公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路人:(问班内的同学)大家听懂了吗?这“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是什么意思?
众同学: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路人:真是太辛苦了。你们真是太伟大了!
…………
三、学生进行点评,内容包括:
你觉得课文的重要知识点我们都复习到了吗?
你觉得哪些问题能够轻松愉快地帮助你们复习?
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重要的字词?
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回答,讨论重要字词和语句。
四、课堂测试:看看同学们对课文掌握得怎么样?
教师当堂测试同学们对《愚公移山》复习内容的把握。
现场同学分小组互相批改测试卷,然后上交给老师统计。
五、总结课文:
1.复习故事主旨、意义等。
2.对没有很好把握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再复习。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利用课本剧教学进行复习的探索课,从整个教学活动看,找到了一条故事性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是一次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经过课后对同学们测试卷的统计分析,经过听课专家和老师们的研讨,得出了以下改进方案:
一、课前准备方面
1.课前排练分组的时候,各组组长的挑选要得力,那些基础困难,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各组的分配要均匀,组内学习任务的落实要得力,教师要关注指导。
2.对于要重点落实的重要字词句,教师在同学们进行排练的时候要有具体明示,最好是开个复习要点指导单(当然如果学生能力强,主动性好的可以减少这个环节),让大家在落实的时候有重点,有目标。
3.角色分配时,尽可能做到各尽所能,基础好的同学负责编写剧本,负责设计提问,基础薄弱的同学负责回答,当然基础好的同学要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牢牢地掌握答案。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对于重要的字词要反复强调,在学生表演的时候引起大家关注,演出以后,教师再带领同学集中复习,最好是用PPT展示出来,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学生上来板书以检查课堂效果。
2.课堂测试不能将没有复习到的拿来突然袭击学生,应该是针对课前复习重点的测试,要目的明确,学生准备充分,这样的测试方能真正观测到课堂学习效果,给同学们以信心。
3.课堂内容要有一定的拓展,要让复习课不只是原来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对于基础扎实的同学,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在课文的理解上细致、深入,还可以让他们在生命教育、环保问题、意志力等方面得到培养,也可以从毛泽东主席引用本故事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索,这些内容由他们带给全班分享,学习困难一点的同学只要认真听即可。
三、课后跟进方面
1.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及时组织力量进行补救,尤其是要让没有掌握的同学牢固掌握。
2.教师及时反思,及时跟进,及时调整,做到举一反三,力求让这一课型能够尽量达成预期效果。
3.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多倾听学生的意见。本次教学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反思中也有学生的建议。
4.今后,课本剧活动以后,还应该让同学们写写感受,及时整理一下活动心得,使他们的学习经历通过书写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