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发掘“空城之悲”——关于理性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4-03-11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高浩明

语文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空城姜夔忧患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高浩明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厉燕老师教学《扬州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厉燕老师教学《扬州慢》,是以“问题群”支持教学,她以理性认知“空城”词境为目标,引导学生渐进深入姜词境界,教学效果显著。

一、设问聚焦精神

如果把《扬州慢》看作一个“岛屿”,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水上”(字词、景物、情节等)与“水下”(情感、技巧、风格等)的部分呢?教学《扬州慢》,厉老师这样处理——

按照先学后教的思想,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将能发现的“岛屿”风景收获。“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有不懂的问题写出来”,课前形成了促进阅读教学的“问题群”。而课堂上则是“呈现问题”,集体聚焦疑义,然后带着由多个问题形成的“问题群”阅读词作。厉老师的设问聚焦了传统诗词的精神内涵。课堂上呈现的这7个问题,前面5个问题是对词句的理解,属于“水上的部分”,后两个侧重于“水下的部分”。事实上,理解化用杜牧词句的用意,体味作者的“黍离之悲”——昔盛今衰的凄凉之情,才能发现作者和杜甫们一样的忧国忧民的大情怀。这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处在最“水下的部分”。

从“少教多学”的层面看,“呈现”环节展示的7个问题,形成了美丽的“问题群”。教学前,厉老师根据“问题群”确定教学目标,而教学时则围绕“问题群”指导阅读,直指作者内心深处爱国忧民之情怀。我想,如此设计课堂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有实际意义。这样,问题解决了,词作精神内涵也便有效地接触了、领会了。

叶圣陶先生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教学《扬州慢》,厉老师设计创造的“问题群”,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二、揭示“黍离之悲”

《扬州慢》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扬州历史的兴衰与作者的感慨。厉老师设计的“问题群”便指向了作者感慨——“黍离之悲”。从词作来看,作者的“黍离之悲”皆因“空城”所发,而“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心荡、冷月无声”和“念桥边红药”等恰恰是“空城”之“水上部分”,可以说,弄清了“水上部分”的情感指向,就解决了“黍离之悲”的“水下部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样的设计,非常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厉老师紧紧抓住“空城”这个关键词组织教学。她首先从序言的作用讨论开始,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明确了序言交待写作的时间、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写作的缘由以及其他词人的评价。接着,她又从作者对眼前扬州景象的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到能够概括劫后扬州景象的词语——“空城”。教学过程中,她非常注重对“空城”之“空”的意象挖掘,“空城之景”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课堂由“空城之景”的审美到“空城之悲”的感受,其过渡语是这样设计的:“想当年,南朝人殷芸‘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唐人则是‘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面对如此‘空城’,怎能不生出‘黍离之悲’?他的字里行间怎能不荡漾着‘黍离之悲’?”教学到此,昔盛今衰的凄凉之情已然显露。她再次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黍离之悲”,让学生朗读词作,“像作者那样带着‘黍离之悲’ 去读,生出‘黍离之悲’的感慨”,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黍离之悲”便在课堂回荡。

实际上,作者的“黍离之悲”就是“空城之悲”。历史上,金人两度南侵扬州。姜夔经过扬州时,距离金人洗劫扬州城已经过去十五年了,十五年之后扬州仍然呈现“空城”景致,可见战争破坏的程度。接着她引导学生研究——“空城”中哪些意象在倾诉着“空城之悲”。由于有了“黍离之悲”的情感感受及课堂铺垫,“问题群” 中2、3、4、5这四个“水上部分”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很快就品味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渐黄昏、清角吹寒”的凄凉之感以及“冷月无声”所传递的萧条冷寂。

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说:“空城点明一篇主意。”厉老师从“空城之景”到“空城之悲”的教学审美,不仅理清了“空城”的凄凉意象,还以“空城”意象触及作者的黍离之悲,使得“一篇主意”在课堂上“点明”并强化,学生比较真切地接近了作者的凄凉心绪。

三、深味词中大忧患

理性地说,如果我们把“扬州”看成一座“岛屿”,《扬州慢》内在的情感则是一座充满着作者“大忧患”之岛,越挖掘越觉得大忧患的凄凉与深沉。而作者眼前的“空城”景致,仅仅是扬州这个“广袤大陆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其“水上部分”。

当学生从眼前景致领会了“黍离之悲”之后,厉老师引导学生寻找“空城旧日”的繁华——历史上的扬州是怎样的情形呢?她通过课件投影展示杜牧之“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楚腰纤细掌中轻”《遣怀》。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扬州舞榭密集,笙箫歌舞,美女如云,异常繁华,非常热闹。这正是扬州这座“岛屿”的繁华历史之所在。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说:“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中的一部分。”对于姜夔来说,面前的扬州也不是孤立的。所以,姜夔自然地化用了杜牧的诗歌,其目的正如学生所言,“以过去的繁华热闹反衬出现在的荒凉冷寂”。而两相对比,则又深化了小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的主题。至此,“黍离之悲”的“悲”,才落到实处——昔盛今衰之痛,才渐进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课堂上,厉老师对学生说:如果我们把《扬州慢》看成一座“大忧患”之岛屿,这座“岛屿”其深处还有什么样的深沉风景?基于这样的思考,她引导学生深味“黍离之悲”。在这一环节中,她引导学生探究“黍离之悲” 的典源,以深化对词的情感境界的理解。她先投影了《诗经·王风·黍离》写作背景与诗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索——《诗经》的“悲”与姜夔的“悲”有何同异?正如学生所言,《诗经》中的“悲”,是因西周宗庙宫殿均已毁坏,有家国破败之恨。姜夔的“悲”是因看到了寂寞凄凉的空城,有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两首诗中都有昔盛今衰之痛和家国残破之恨。不同的是:《诗经》用的是渲染,姜夔用的是对比。姜夔以今之残破之景,与往昔繁华之象相对照,叹息敌人蹂躏之深,人民遭遇之惨。这不就是文人们最大的忧患情怀么?这样,由于厉老师设计了“深味:‘黍离之悲’”这一环节,学生对“黍离之悲”的理解则更进一层,大大拓宽了《扬州慢》的忧患境界。

高中阶段诗歌教学,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这方面,厉老师有着自己的理性认知。

猜你喜欢

空城姜夔忧患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画里有话
陆明君
哲理漫画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空城渔趣》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姜夔,你咋这么牛
不太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