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自由实现路径的哲学解读①
2014-03-11胡春阳
胡春阳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哲 学]
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自由实现路径的哲学解读①
胡春阳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自由;主体能动性;社会实践
马克思自由观从实践基础出发,认为自由的实现既要考虑物质条件,又要考虑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而正确把握必然制约性与自由主体能动性的关系是实现自由的认识前提。实现自由的途径主要包括积极的投入社会实践、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自由时间的增加以及个体能力的不断提高。
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人类追求自由逐步实现自由的历程,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理论视角就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如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其最终目标就是在人类解放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本文试图依据文本从马克思自由实现的条件、路径和最终目标进行哲学的解读自由何以可能。
一、实现自由的条件
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中,充分强调了自由的实现的条件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正确把握必然的制约性与自由主体的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 把握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历来是自由问题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方面,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中同样如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自由观的关键之所在,自由是以承认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存在为前提的。遵循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自由观阐述了必然性的第一性的,为事物本身所固有,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方向;主体的自由是第二性的,它要受必然性的制约,是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而不是完全摆脱客观规律的主观随意状态。割裂自由与必然联系,企图寻求“绝对自由”或“意志自由”,只能是幻想中的自由,不可能成为现实。真正的自由并不排斥必然,而是恰恰立足于必然,表现为对必然的认识与改造。可见,实现自由的关键在于认识客观必然性和在实践中按照必然性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当然这一观点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定论,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马克思的自由观立足于用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主体能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体现自身的本质力量,通过改变和创造对象世界的属人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不仅仅具有客观的自然属性,其活动中具有的自主性、自觉性、自为性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特征。这些特点不但奠定了世界二重化的基础,而且构建了人类发展的目的性与必然性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自由主体的选择性是自由活动的前提,当然客观必然对人的存在和活动具有强制性,人不能超出必然性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是自由的限度。然而必然性的范围仍然是相当广阔的,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因而实现必然的途径是多样的,从而也就有了自由的空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马克思自由观中关于自由主体的能动性与必然的制约性的关系在历史领域体现得更明显,因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考察的重点在历史观中。在马克思看来,主体的活动自由同样承认历史的必然性,而且以它为基础。同自然规律不一致的是社会历史必然性通过有主体意识的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所以历史必然性的存在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历史主体活动之外的虚幻的东西。主体的活动能动地作用于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由主体能够利用历史必然性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对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主体的价值目标。历史发展的道路有着复杂的内在机制和条件,主体从事历史活动时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必然性正确把握的基础上,但这并不代表完全受到历史必然性牢牢的限制。实际上不是历史必然性产生了人的活动,而是主体开创了条件,发现和利用了历史必然性。当主体的价值目标与历史必然性不相符合时,主体就会及时调控自身,树立目标,使得依存于诸多条件的历史必然性失去效力,从而使主体在历史必然性面前实现自主、自由。
其次,主体的价值目标及效应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过程。自由主体的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是自由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因。总的说来,不同的价值目标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多种价值目标交织在一起就使得历史的发展呈现为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最后,主体的选择性往往也突破历史必然性的严格限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看来,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决定性的过程。但是由于人的活动具有历史选择性,社会发展并不严格按照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序列演进而可能出现跳跃。主要原因在于主体不满足历史的现状,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而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把握自己的方向。总之,正确把握必然的制约性与自由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一个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的价值目标是实现自由的重要的思想前提。
实现自由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在讲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以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为前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界,而联结二者的方式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的发展与生产实践的发展相一致。对此,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这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这就是说,人的自由实现决定于两个方面: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条件,前者是从自由的实践本质考虑的,而后者则是以制约自由实现的物质条件作为出发点。所谓社会条件,既包括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包括社会制度条件、精神文化条件等等,它们是自由确立的前提,也是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主体不仅物质上要依赖于它们,思想上也要以它们为对象。这一特征表明人们对自由的把握首先应该从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社会存在中去寻求,生产力的性质与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从而决定人所追求的自由内涵。作为社会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实现提供着物质基础,人的自由获得程度往往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生产力的性质与水平决定着社会条件中的其他要素,从而决定着自由的内容和程度。
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的交往或相互作用中的最宽泛的一种关系,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关系,也包括其他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以及文化活动等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自由受制于社会关系,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对人的决定作用中。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生产关系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受生产关系制约的其他社会关系,如人的法律关系、道德伦理关系等作为既定的现实的存在也对人的自由起制约作用。譬如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调控着人的自由度,超出法律和道德规定的限度,自由就变成了不自由。
由此可见,人的自由直接受制于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后者决定了人追求何种意义、何种程度的自由,决定了人的自由观念的内容。同时,尽管人本身也是自然存在物,但人的社会本质却涵盖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1.。也就是说,人的自然性的一面受到人的社会性的制约,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改造已蕴涵在人的社会性之中。
可见,社会历史及现实环境是作为人的现实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对人的自由的制约作用是明显的,它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外部条件的存在,人的自由也就无从谈起。社会条件、历史环境一方面作为上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既定前提,其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又是人的现实活动及其自由得以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基础。所以每一代人只能在历史提供的现实基础上从事实践活动,只能去追求可能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脱离这个基础随心所欲地行动。也正是由于社会对人的自由具有这样的作用与规定,从而决定了人的自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的,是一个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发展过程。就人类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言,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只要人类存在,就不会停止迈向新的自由、进入新的自由境界的步伐,但相对于每一具体时代的人来说,他们达到的自由又是具体、有限的,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向自由的更高程度迈进一步。因此马克思的自由观指的只是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及其必然性所制约的有限的、相对的自由,而自由的这种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统一的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
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实现自由的作用 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仅强调自由实现的物质条件,而且还充分认识到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对自由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自由主体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
实现自由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进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思想活动。只有通过理性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中实现主客体的变化,才能在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中实现现实的主客体关系的变化,从而实现人的解放,获得自由。理性的力量、思想活动在人实现自由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自然它也包括人的自我认识、自由主体意识的力量。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讲,马克思才说:“自由的首要条件是自我认识”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中,人们的自由、解放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实现的。实践活动有自己的尺度,外在物的尺度是人的对象的本质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内在尺度就是人的需要、本质力量、本性等,表现在主体中的自觉意识中就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它们统一形成了人们活动的观念和目的。客观对象的外在必然性被主体意识到,从而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主体的物化,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实现了自由。
实际上,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由的实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自由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当主体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有了真正的自主意识并能考察自己的行为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能够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时,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活动主体地位的认识就达到了自觉和自为。这时,主体才能更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内在潜力,自觉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促进主体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着人的解放、自由的实现。另外,主体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等都会对自由的实现程度发生重要作用,所以只强调客观因素而放弃主观努力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无论是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社会都是如此。
二、自由实现的路径
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中,自由的实现既需要外部的物质条件,还需要主体本身的内在条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由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要实现自由,必须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单纯的认识活动不能获得自由,主体认识必然是为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实现自身的需要和发展。主体追求的自由是能够满足主体要求的那种主客观积极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自由的最根本途径。离开实践谈自由只能是一种主观臆想。通过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人际关系的调整、不合理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斗争,人类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
第二,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增加自由劳动时间。这既是实现自由的条件,又是实现自由的重要途径。自由劳动时间理论是马克思立足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作出的科学预见。笼统而言,人的生命活动从时间上来看可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就社会历史而言,劳动时间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由时间则是指未来社会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是个人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自由时间增加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在科学文化、艺术、社会交往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活动时间是一定的,自由时间的增加就意味着劳动时间的缩短,这一过程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科学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促使耗费的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发生惊人的变化,这时“资本就违背自己的意志,成为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时间”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
最后,从自由主体作为个体的角度来考虑,还必须不断提高个体的能力。个体能力是指个人认识必然并用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能力。具体体现为个体驾驭自我本质发展的能力、自我力量和才能发展的能力以及自我个性发展的能力。主体的自由发展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活动,因此对个体能力的要求还表现为积极主动地进行这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自觉活动负责的能力。如果离开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即使提供了个体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也很难实现。因此,作为自由主体的个人还必须不断提高个体的能力。
三、马克思自由观的最终目标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最终目标 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体现了马克思的自由观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和对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注。二者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中是统一的。
人的存在首先是个体形式的存在,因此,马克思自由观就以考察现实的人作为落脚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强调:“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在马克思的自由观中,个人是全部历史活动得以展开的首要前提,所谓人类社会也就是个人及各种交往活动产生的各种关系。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人的活动的不断展开为基础的,而自由活动的最终结果要不断超越必然性的束缚,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人类个体自主活动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志。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4.的过程,“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越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较大的整体”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人类迈向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实现彻底解放是同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私有制的消亡和阶级对立的消失以及劳动异化被积极扬弃,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正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解放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力只能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所谓人的依赖关系,是指以各种血缘关系为依托的人的非独立发展阶段。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的存在发展只能依附于某个或某些群体,个体活动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人的发展的规定性在此阶段都必然地“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的限制”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个人活动不具有独立性必然限制了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直接妨碍了个性自由的实现,这种依赖关系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前资本主义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决定的。这一劳动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人的依赖关系,它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条件也只能是有限地满足人的需要。虽然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就某种意义上讲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但这是由于落后的分工和交往造成的,它不是个人自由发展的结果,而是一种尚待发展的初始状态,因此,“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这一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里所说的人的独立性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是以自由的劳动力为前提的,人的活动在形式上是独立的。这一阶段,人的个性自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打破了血缘纽带和等级制度,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生产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与生产力在大机器工业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的能力在总体上得到了扩展,人的多方面需求也在生产能力的发展中不断产生,不断获得满足,从而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由阶级对立而产生的人与人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并未消失,只是隐藏到了物的关系背后,并通过物的依赖性表现出来,商品货币的交换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控制着人的精神世界。对群体而言的发展是以具体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和畸形化为代价的。本来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劳动,作为争取自由途径和手段的劳动,对劳动者来说却成了一种外在的、同他疏远的本质。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肉力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我的个性同我自己疏远到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活动为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更正确地说,只是活动的假象。因此,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在这一阶段,人受抽象统治,人的发展和个性自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人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阶段。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存在条件的。这时,人第一次成为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人,成为自己的自由主宰者。这一阶段将逐步具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各项条件:废除私有制,消灭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联合劳动,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总之,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财富”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在人类解放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变革以私有制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关系,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意义下,集体是个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保障。
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以追求“历史形成的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因此,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私有制的社会关系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在阶级对立的情形下扭曲,旧的分工和分配方式使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使个性自由真正得到实现,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又是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0.。在实现这种社会关系变革的过程中,革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赖于集体的联合,“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真实的集体”,即“革命无产者的集体”,“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当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的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个全新的集体,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How to Achieve Freedom: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Pathway to Freedom
HU Chunyang
(Marxism Institute,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601)
Marx;freedom;subjective initiative;social practice
Marxist view of freedom place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at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believes the great impact of awakened subjective awareness as well asmaterial conditions are to be considered for the achievement of freedom,whil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avoidable constraint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is the precondition.The pathway to freedom includes active engagement in social practice,establishment of freeman association,lengthened free time as a result of raised productivity,and continuing enlargement of individual's capacity.
胡春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发展。
A8
A
1009-9506(2014)01-0011-07
2013年12月3日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BZX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