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百年来毛奇龄研究述评

2014-03-11胡春丽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河经学学术

胡春丽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433)

[历史·文化]

三百年来毛奇龄研究述评

胡春丽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433)

清代学术史;毛奇龄;学术研究

毛奇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史学家。三百年来,有关毛奇龄的研究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低谷期、复苏期、渐趋繁荣期五个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是毛奇龄的生平事迹得到了一些梳理,其经学的专题研究有了一定的力度,史学、文学成就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其大量作品被影印出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表现在:研究专著阙如,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领域有待拓展,部分观点有待修正,其生平事迹失实处亟需明辨,研究方法也有待改进。

毛奇龄(1623-1713)又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等,号西河,浙江萧山人。著名的学者,在诗、文、词、戏曲、绘画、书法、经学、小学等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现存《西河合集》四百九十余卷,“著述之富,甲于近代”①儒林传:下:毛奇龄[M]//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5457.。毛奇龄由明入清,跨天启至康熙四朝,早年抗清,后仕清,历经坎坷,交游广泛,是明清之际朝代更迭、社会变迁、民心学风转变的历史亲历者与见证人。对毛奇龄这样一位在明清之际有着特殊经历,并在清代学术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展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毛奇龄的研究成果,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而言,在质和量上都和毛奇龄的学术成就极不相称。迄今为止,毛奇龄研究专著阙如,众多学术史、思想史、经学史、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著作对毛奇龄或略为勾勒,或一笔带过。以毛奇龄为专题的学术论文虽有数十篇,但仅限于一隅,或只是漫谈概述,未能得其全貌。毛奇龄的著作虽然多数得到了影印,但至今没有点校本出版。纵观三百年来学界对毛奇龄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清初至晚清,为毛奇龄研究的酝酿期;(2)清末民初至1949年,为毛奇龄研究的发展期;(3)1949年至70年代末,由于政治对史学研究的强烈干扰,这时期的毛奇龄研究跌入低谷;(4)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毛奇龄研究的复苏期;(5)21世纪初至今,毛奇龄研究进入了渐趋繁荣期。

清初至晚清:毛奇龄研究的酝酿期 毛奇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故生前卒后,其生平事迹一直受到清代学者的关注。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清人记载甚多,其中以施闰章《毛子传》、毛奇龄《自为墓志铭》、盛唐《西河先生传》、全祖望《萧山毛检讨别传》四篇最为重要。其他如《萧山毛氏宗谱》卷四、《杭州府志》卷一七○、《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八一、《萧山县志稿》卷十六等亦有记载,后世关于毛奇龄生平研究的史料多基于上述著作。

这一时期,学者对毛奇龄的研究是从对其才、学、品行的评价开始的。早在毛奇龄生前,清初学者就开始对毛奇龄进行研究,施闰章的《毛子传》开此先河,施氏以较平实的态度客观公允地评价毛奇龄,既赞扬了毛氏的豁达与高才,又指出毛氏的放荡不羁。李天馥为《西河文选》作序时,对毛奇龄学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西河少受六经而长博群籍,自《易》、《礼》、《春秋》、《诗》、《书》诸经而外,皆有论著,郁然集于成,方今推儒学者,于西河居一焉。”①李天馥.西河文选序[M]//西河合集:卷首.页四上.清中叶,全祖望鄙薄毛奇龄的道德文章,首开谴诃毛奇龄的先河,全氏虽然认为“奇龄之才要非流辈所及,使其平心易气以立言,其足以羽翼儒苑无疑”②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萧山毛检讨别传[M]//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二册.朱铸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87-989.,但他严厉批判了毛奇龄治学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毛氏的道德品行大肆攻击。虽然全祖望的评判只是一家之言,但长久以来一直支配着学界对毛奇龄的评价。乾隆年间,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及《总目》,即非难其学“有强生支节者”,又承认其中有“考据特详,持论亦正”者③见:永瑢,等,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58.。乾嘉汉学家戴震、惠栋等暗承毛奇龄学说,却因毛奇龄治经的怪异而对其嗤之以鼻。嘉庆初年,时任浙江学政的阮元为《西河合集》作序,对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予以表彰,认为乾嘉学术的繁荣昌明应归功于毛奇龄的“开始之功”。阮元的评价得到了焦循、凌廷堪等学者的积极响应,他们力反全祖望的陈说,对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予以肯定。随着宋学与汉学斗争的激烈,学界对汉儒宋儒俱加以讥弹的毛奇龄的评价一度跌至最低。嘉庆二十年,戴大昌站在维护朱熹的立场撰成《驳四书改错》,对毛奇龄《四书改错》进行反驳。二十三年,江藩撰《汉学师承记》溯“国朝汉学”渊源,不为毛奇龄立传。道光初年,方东树撰《汉学商兑》,卷上首列毛奇龄,藉以攻击汉学。二十六年,唐鉴编撰《国朝学案小识》,囿于汉宋学的门户之见,亦对毛奇龄置而不论。同光年间,学界对毛奇龄的学术地位与成就再次转向肯定。同治初年,李元度辑《国朝先正事略》,将毛奇龄同惠栋、戴震归为“专宗汉学以抵程朱之隙者”的代表。晚清李慈铭对毛奇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但对毛奇龄的许多作品作出了中肯评价,又在《越缦堂文集》卷六《书〈鲒埼亭集外编萧山毛检讨别传〉后》力驳全祖望之说,为毛奇龄重新正名。稍后的皮锡瑞对毛奇龄的三礼研究极为推崇,他认为:“汉立二戴博士是《仪礼》非《礼记》,后世说者多误,毛奇龄始辨正之,在清初经义榛芜之时,分别《仪礼》、《礼记》,辨郑樵之误,则极精确。”④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10.

毛奇龄在明史馆充当纂修官的七年里,起草弘、正两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现存《西河合集》中的史学著作多是他修《明史》的拟稿。四库馆臣将毛奇龄的史部类著作贬入“存目”,对这些著作的价值亦予以否定,如评价《武宗外纪》:“是书记明武宗之事……皆取之於《实录》。……且其事已具《实录》中,而野史又多备载。既无异闻,何必复赘耶?”⑤见:永瑢,等,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760.虽然四库馆臣不认可毛奇龄的史学成就,但对毛奇龄的史识却赞赏有加。如评价《后鉴录》:“其事迹今率见正史中,无大异闻。惟推论致乱之由,谓明三百年过于轻武;儒臣以奴隶遇阃帅。尺籍冒滥,病坊菜佣,漫不经省,师中动掣两肘。又中官监进止无已,则冠惠文者操名法以持其后,亦目击之笃论也。”⑥见:永瑢,等,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761.

毛奇龄善诗歌乐府填词,所作诗词流播甚远,尝有琉球使者觅买其诗集。毛奇龄引以为傲,自悬一联曰:“千秋经术留天地,万里蛮荒识姓名。”⑦陶元藻.全浙诗话:卷四十二[M].嘉庆元年:怡云阁刻本.对于毛奇龄的文学创作,四库馆臣有很高的评价,曰:“奇龄之文,纵横博辨,傲睨一世,与其经说相表里,不古不今,自成一格,不可以绳尺求之,然议论多所发明,亦不可废。”①见:永瑢,等,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761.阮元称之曰:“至于古文诗词,后人得其一已足以自立于千古,而检讨犹不欲以留于世。则其长固不可以一端尽矣。”②阮元.揅经室集:下卷七: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M].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543.肯定了毛奇龄在清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就其诗来说,诸多清诗选本中都录有毛奇龄的诗,但清人认为毛奇龄的词较胜于诗,如谢章铤:“毛西河少受知陈卧子,故诗词皆承其派别,而词较胜于诗。”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毛奇龄著述的整理出版,是毛奇龄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在他生前已取得不俗的成绩。康熙三十五年,汪霦等编选的《西河文选》十一卷刊行;张潮《昭代丛书》、朱彝尊《经义考》亦收录了毛奇龄多部著作。而这方面的突出成就当推《西河合集》,此书初刊于康熙三十八年,分经集和文集两部分,约五百卷,是迄今为止收录毛奇龄作品最多的著作。稍后马俊良《龙威秘书》、吴省兰《艺海珠尘》、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清经解》、《清续经解》等大型丛书均收有毛奇龄的著作,为毛奇龄的研究带来了方便。

总的来说,此一时期对毛奇龄及其学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的研究多为直观随感式的点评,这些评论零散简略。在评论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好恶较为明显,点评方法不甚系统,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研究。不过这时期的诸多评论基本涉及毛奇龄的经学、史学和诗、文、词诸方面,关注的内容较为全面,且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清末民初至1949年:毛奇龄研究的发展期 晚清以来,随着与西方接触的频繁,西方的各种学术观念、研究方法纷纷引进,并开始对学界产生影响。这阶段的毛奇龄研究虽然在认识评价上没有跳出前期的窠臼,但在研究方法上开始有所突破。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钱穆等一批学者先后运用历史进化论和近代实证史学的方法对清代学术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传统的点评方法与西方的研究方法交相碰撞,致使学界对毛奇龄的评价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一方面肯定毛奇龄才学有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仍然延续全祖望的恶评。20世纪初,章太炎称毛奇龄“少壮苦节,有古烈士风,而晚节不终,媚于旃裘。”④章太炎.訄书详注[M].徐复,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04.又说:“毛本文士,绝不知经,偶一持论,荒诞立见。”⑤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第一:叙目[M].长沙:岳麓书社,1998:2.建议弟子支伟成将毛奇龄从朴学先导大师名单中删去。章太炎的上述观点对20世纪初的毛奇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章太炎对毛奇龄的评价,主要是取决于革命排满的需要,因而有些结论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失实之处。与章太炎虽同门但学术不同的宋恕在许多文章中却屡屡以毛、戴并称,肯定毛奇龄为清代汉学的先驱。刘师培论清代学术变迁,认为清代学术存在怀疑、征实、丛缀、虚诬四派,将毛奇龄归入清代学术变迁第一期中,肯定了毛奇龄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论清学史,他运用中西兼蓄的观点和方法对毛奇龄的思想学说进行研究,认为毛奇龄为启蒙期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毛的考辨有功于思想界的解放,但仍然没有摆脱全、章的影响,称其为“学界蟊贼”,认为毛奇龄“品格是无足取的”⑥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288.。30年代,胡适对毛奇龄的经学研究予以关注,录出毛奇龄论殷行三年之丧的文字作为《说儒》的附录。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虽然承认毛奇龄的考据确有成绩,但仍以“考据家之不德”对毛奇龄的学术提出质疑。周予同先生也认为毛奇龄学说多不足信。除此之外,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中均论及毛奇龄的经学。陈延杰《经学概论》将毛奇龄与顾、黄、王、阎等清初诸大师并提,视其为“清学之权舆”⑦陈延杰.经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38.。钱基博持与陈延杰相同的观点,他为钱穆《国学概论》作序时,指出该书第九章称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而不及毛奇龄,是叙清学之始未为周匝。

与毛奇龄的经学研究相比,此一时期有关毛奇龄史学和文学的研究进展缓慢,表现在研究文章少,相关的分析评论中无甚创见。此一时期毛奇龄的作品出版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万有文库本《西河文集》的出版,这对于毛奇龄作品的传播与普及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体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毛奇龄研究集中在毛奇龄的经学方面,整体上还是以承继前期的评价为主,但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学界逐步摆脱点评式、随感式的琐细评论,学术史系统综述概括性的分析模式开始应用于毛奇龄研究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世学术史、经学史对毛奇龄经学研究的大致框架。

1949年至70年代末:毛奇龄研究的低谷期 这一时期,关于毛奇龄的研究成果,只有嵇文甫《漫谈毛西河》和杨君励《〈论语稽求篇〉读后》两篇文章,再就是几部关于思想史和文学史的著作中零星提及毛奇龄。虽然这一时期关于毛奇龄的研究较少,但是在有限的几部作品中却时有独到的见解。如嵇文注意到毛奇龄及其学术的复杂性,认为“在他身上集中了各种矛盾复杂显示其过渡性的因素”①嵇文甫.漫谈毛西河[J].学术月刊,1963(3).。邓之诚《清初纪事初编》著录了毛奇龄的诗文著述情况,认为毛奇龄“思路绵邈,非人意向所及。文笔恣肆,穷极深微,皆能发洩无余,使成光采。”②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831.

总之,由于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受政治因素干扰过多,包括毛奇龄在内的清代学术研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可以说,这一时期为毛奇龄研究的低谷期。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毛奇龄研究的复苏期 自80年代起,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较前期相比,政治对学术研究的干扰有所减少。特别是随着80年代文化热的兴起,对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重又活跃起来,明清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因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毛奇龄的研究也随之向前推进,涌现出较多的研究性文章。

80年代,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对毛奇龄的经学研究依然持否定态度,但是特地肯定了毛奇龄对王学发展的贡献,认为毛奇龄是“以经学就王学”③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8:227.。80年代末,陈德述先后撰写了《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试论毛奇龄的反宋学思想》、《毛奇龄思想初探》等文,其中《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认为毛奇龄的经学已经包含了乾嘉汉学的基本特征。《试论毛奇龄的反宋学思想》认为毛奇龄对宋学的批评,有其偏颇处,然于清初学术有重要意义。《毛奇龄思想初探》一文,承继他前两文的论点,对毛奇龄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综合分析。90年代以来,学界对毛奇龄研究进一步深入,雷庆《清代著名学人毛奇龄》、林久贵《〈四库全书〉收录个人著述最多的人——毛奇龄》等分别从毛奇龄的性格、治学态度、学术特点等方面对毛奇龄展开研究。陈祖武、黄爱平等学者亦注意到了发生在毛奇龄身上的学术转变,陈祖武指出:“毛奇龄所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啻清初经学演进过程的一个缩影。”④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87.黄爱平《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认为毛奇龄是明末清初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此一时期,台湾学界对毛奇龄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比较注重学术史方面,已有专论毛奇龄学术思想的硕、博士论文四篇,内容涉及毛奇龄经学研究的多个方面,而且对毛奇龄著作文本的研究已相当深入。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从经学的辨伪角度对毛奇龄的学术进行研究。陈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学之研究》是第一篇探讨毛奇龄经学研究的学位论文,对毛奇龄《春秋》学的撰述背景、目的、要旨及得失进行阐述。随后,杜明德《毛西河及其〈周礼〉学研究》、陈逢源《毛西河〈四书〉学之研究》、杜明德《毛西河及其昏礼、丧礼学研究》分别就毛奇龄的礼学和四书学进行研究。短篇论文方面,郑吉雄《全祖望论毛奇龄》一文,整理了全祖望攻驳毛奇龄的几个主要论点,对这些论点一一考察并加以讨论,对于全氏过于偏激的苛责攻击做了较客观的分析。康义勇《毛奇龄对朱子〈论语集注〉的评价》一文,根据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用《四书改错》批驳朱注的四十五条来说明毛奇龄对朱注批评的卓见与价值。

这一时期,港台地区和海外的学者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毛奇龄进行研究。日本学者金原泰介《毛奇齡〈論語稽求篇〉に關する—考察》一文,旨在考察《论语稽求篇》的要旨。小岛毅《婚礼廟見考—毛奇齡による〈家礼〉批判》就毛奇龄《昏礼辨正》对朱熹《家礼》的批判作了详细考述,有助于了解毛奇龄“昏礼”学的学术要旨。佐佐木爱《毛奇齡の思想遍歷—明末の學風と清初期經學》一文认为毛奇龄继承明代学风,并吸收清初学说,发展出一套以实证主义为特色的经学见解。佐佐木爱《毛奇齡の“朱子家礼”批判-特に宗法を中心として》一文是研究毛奇龄对“朱子家礼”的批判著作,未能寻获。韩国学者金弼洙《毛奇龄〈仲氏易〉的推移法研究》对毛奇龄《仲氏易》中的“推移法”进行了研究。曾美云《毛奇龄评朱子〈诗〉说论衡》认为毛、朱二人在治学方法上大异其趣,各有所长。

此外,这时期毛奇龄的大部分著述也得到了影印出版,《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丛书集成初编》及《续编》等均收录有毛奇龄的著作。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毛奇龄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是,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如研究者多集力于论述毛奇龄在明末清初学术史上的地位,在研究方法上未能突破传统的个案分析,对毛奇龄经学思想的内涵把握不够,对于毛奇龄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拓展。

21世纪初至今:毛奇龄研究的渐趋繁荣期 进入21世纪,毛奇龄研究涌现出较多的专题性研究文章和学位论文,这些文章分别从经学、史学、音韵学、文学、戏曲、经学思想、诗学倾向、词学观等方面对毛奇龄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此外,相关的学术史、经学史、文学史专著中对毛奇龄有较多的涉及。

陈居渊《毛奇龄与乾嘉经学典范的重塑》一文认为阮元、焦循等人以毛奇龄为新典范,避免乾嘉经学流于纯考据训诂而忽视义理的负面发展;闫宝明《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探微》、张贺《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探析》、唐明贵《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研探》、薛立芳《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探微》等对毛奇龄的经学研究继续进行多角度探讨。张贺《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和段润秀《毛奇龄与〈明史〉修纂新探》两篇文章对毛奇龄的史学进行研究,其中张文认为毛奇龄反对宋儒“史断”,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治史之风的开启;段文通过对《西河集》中收录的毛奇龄的史著进行考辨,对毛奇龄纂修《明史》的贡献给予肯定。丁鼎《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和学术地位》一文对毛奇龄的经学思想、学术地位作了详细评述,肯定了毛奇龄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傅璇琮《毛奇龄合集序》称,毛奇龄在清初,可以说继黄宗羲之后,俨然为浙学盟主。且不仅限于浙江,在当时整个学术发展上,由宋明理学向考据实学转变,毛奇龄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其间,出现了关于毛奇龄的考证性研究成果,如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附录一《阎若璩、毛奇龄生平事迹简要年表》、张贺《毛奇龄学术简论》附录二《毛奇龄的交游与弟子》、田智忠《毛奇龄〈太极图遗义〉考辨》、拙著《毛奇龄年谱》、《毛奇龄交游考》、《从〈四库全书〉看毛奇龄》等,对毛奇龄的生平、交游、学术等进行了详细考证,对一些有争议或近似定论的说法重新进行了考辨,提出了新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时期国内出现10篇关于毛奇龄的学位论文。其中戴文梅《毛奇龄及其词作研究》对毛奇龄的词学观进行总结,对于了解毛奇龄的词很有助益。张贺《毛奇龄学术简论》通过对毛奇龄的《大学》、《礼》学、史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实学因素进行考察,揭示了毛奇龄与明末清初学风“由王返朱”殊途同归的另类实学之风。俞师《毛奇龄〈蛮司合志〉校注》对《蛮司合志》湖广、两广士司部分进行了校注。薛立芳《毛奇龄〈诗〉学研究》从《诗》序与《诗》三百篇两方面探讨毛奇龄《诗》学的价值与不足。闫宝明《毛奇龄与朱子学》从毛奇龄与朱子学关系的角度,围绕他的经籍考辨与大胆攻朱来探讨他的学术活动的得失。徐到稳《毛奇龄四书学研究——以〈四书改错〉为中心》,试图剖析毛奇龄批评中的内在理路,以期对毛氏四书学进行整体把握。崔丽丽《毛奇龄易学研究》对毛奇龄《易》学著作和渊源、《易》学观、解《易》方法做了论述。拙著《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上篇将毛奇龄的四书学研究置于清初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通过与清初诸儒的《四书》学研究进行对比,透视毛奇龄与清初诸儒四书学研究的异同,对毛奇龄四书学在学术史上的意义作出解释;下篇为毛奇龄年谱。周怀文《毛奇龄研究》对毛氏家世、生平、交游、著述、治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毛奇龄骈文研究》对毛奇龄骈文的艺术成就予以探讨。

此外,汪学群《清初易学》、洪湛侯《诗经学史》、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朱修春《四书学史研究》、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等都对毛奇龄的经学有所涉及。如赵伯雄《春秋学史》在清代《春秋》学部分,认为:“毛氏诸种《春秋》学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清代《春秋》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实证为主阶段。”①赵伯雄.春秋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43.

此一时期,台湾地区和海外学者的毛奇龄研究更加活跃。学位论文方面,张敏容《毛奇龄〈易〉学研究》讨论了毛奇龄对图书之学的批判。萧雅俐《毛奇龄〈仲氏易〉研究》对《仲氏易》的内容、特色及解经方法进行探讨。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将毛奇龄作为一家研究其易学。吕兆欢《毛奇龄韵学研究》以毛奇龄《古今通韵》和《韵学要指》为基础,研究其韵学理论。赖芳晖《毛奇龄〈四书改错〉研究》一文,以《四书改错》为对象来探讨毛奇龄的《四书》学。单篇论文方面,陈逢源《毛奇龄经学论著及其学思历程》一文,通过考述毛奇龄全部经学专著,将毛奇龄的学思历程定位为“理学与经学的会通”。陈逢源《毛奇龄〈四书〉学中的义理内涵》厘清了毛奇龄《四书》义理方面的内容。张寿安《毛奇龄论“传位法”》以毛奇龄《辨定嘉靖大礼议》为基础探究“传位法”的特点。张寿安《毛奇龄论“成妇重于成妻”》以毛奇龄《昏礼辨正》为出发点,说明“成妇”与“成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批判了朱子《家礼》。侯美珍《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析论——兼谈“稗官野乘,悉为制义新编”的意涵》以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及叶孟珠《阅世编》为中心,针对黄强《〈续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季跪》一文重新提出商榷。该文以毛奇龄文学研究为题材,拓展了毛奇龄经学外的研究。魏千钧《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研究》综合评论了《古文尚书冤词》的优缺点。日本学者广濑玲子《〈西厢记〉の注疏—王骥德·毛奇齡による戏曲の読解》为针对毛奇龄的《西厢记》注释所做的考察,认为历来《西厢记》的注解本中,以明代王骥德与清代毛奇龄的注本最为明确与详实。

这时期杭州出版社精装本《毛奇龄合集》出版。此书只是将《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毛奇龄著作加以影印,既非《西河合集》的原貌,又非毛奇龄著作的全部合集,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毛奇龄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综观三百年来毛奇龄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清代至民国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础性和开创性的,他们着重勾勒毛奇龄的生平及其学术价值与成就;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对毛奇龄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视野有所拓宽,论文数量也增加不少;从地域上讲,台湾学者的研究论文要比大陆学者显得厚重。总之,学界关于毛奇龄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关于毛奇龄的生平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毛奇龄的生平事迹已得到一定的梳理;其二,毛奇龄经学的专题研究已有一定的力度,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毛奇龄的经学进行了分解式研究,将毛奇龄经学的研究推向了深入;其三,就研究内容来说,除了经学,毛奇龄的史学、文学和戏曲等已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其学术价值与地位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学界的发现与认可;其四,毛奇龄大量的作品已经得到影印出版,为毛奇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资料来源。

不难看出,毛奇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

第一,缺乏系统性专著。学界至今没有一部关于毛奇龄的专著出版。

第二,研究视野不够开阔。表现为: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毛奇龄经学某一专题的研究,未能充分地将毛奇龄及其经学与清初其他经学家等联系起来,比较他们的内在异同,分析各自得失及原因,即关于毛奇龄经学的时代认同感有待深化;毛奇龄经学研究的经学史价值未能深入挖掘,大多未能将毛奇龄经学置于明末清初经学的发展历程中探究其产生的时代、政治、文化、社会原因,经学史的纵向认识不够。事实上,只有将经学家的时代性和历史性认识相结合,才能在纵横交合中更好凸显经学家研究的特色成就及其经学史地位。

第三,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大多研究者将毛奇龄的经学作为关注重点而忽视其史学、文学成就,毛奇龄的诗、文、词等文学特色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和评价,而且毛奇龄史学著作的价值及其史学思想很少有人问津。仅通过已有的一些零星评语与寥寥几篇文章,根本不能全面地认识毛奇龄应有的学术史地位。

第四,部分观点有待修正。比如章太炎称:“毛本文士,绝不知经,偶一持论,荒诞立见。”而实际上毛奇龄“平生最自负者在经学”,撰有数十部经学著作,且于经部十大类皆有专著,因而他是否“知经”,首先需要对其原著进行文本的剖析。

第五,生平事迹失实处亟需明辨,有关毛奇龄的生平事迹,各种传记辗转相袭,混乱讹误处甚多,后人不查,沿误不改。如毛奇龄的卒年与享年,有四种说法之多;毛奇龄名、字、号甚多,有将其原名与更名混淆者,有将其字、号混称者;毛奇龄出亡淮上的年月,亦有顺治八年、永历六年、顺治十三年之说。

第六,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已有的传统的感发式评语及教材式的分析介绍并不能具体全面地了解毛奇龄的学术特色,也不能深入把握时代性气息在毛奇龄身上的独特反映,如果要将毛奇龄研究进一步拓展深入,则必须运用通识的眼光将宏观与微观、群体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在差异中定位毛奇龄的个体性、独特性,在相似中探寻毛奇龄的时代性、历史性。

总之,毛奇龄在清初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意义都有待重新发掘。

A Review of 300 Year Studies on Mao Qiling

HU Chunli
(Pres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Qing Dynasty;Mao Qiling;Academic research

Mao Qiling was a famous litterateur,economist,and historian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The past300 years of study and research on him has gone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incubation,growth,decline,recovery,and steady boom.Moderate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his actual life story is becoming clearer;some profoundness has been reached in some specific studies;Mao's literary and historicalworks are beginning to find theway into the fields of study of some scholars;and many of his writing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hoto print.Deficiency and inadequacy in studies include rarity ofmonographs,narrow perspective and scope of research,faulty viewpoints awaiting amendments,mis-or confused presentation of some biographical issues,and yet to be improved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胡春丽,博士,编辑,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K81

A

1009-9506(2014)01-0028-07

2013年12月7日

猜你喜欢

西河经学学术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烟雨蒙蒙青西河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西河水云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西河的秋天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