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意义、必要与可能路径*
2014-03-11张丹
张丹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1330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意义、必要与可能路径*
张丹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1330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话语体系中的指导性地位,找到危机的可能化解路径,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危机;化解路径
话语权,仅从字面上来说,“权”一者可以指“权利”,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可以指“权力”。就前者而言,它主要指人们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表达自己意见、观点的一种资格。而对于后者来说,法国哲学家福柯曾在《话语的秩序》一文中指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1]“正是在话语的实践运作中,福柯看到权力关系,话语在内部进行的调整,赋予内部事务的秩序与意义,本质上便是赋予它有产生意义的权力,获得进入特定秩序的权力。”[2]话语权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总是会借助某种话语体系表现出来,因此,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权之争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3]话语权更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一种新形式。当今世界,话语权之争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相互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一、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建话语权的意义解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话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为此,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发挥话语权的引导作用。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性
福柯说:“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4]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导性话语,经过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沉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仅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而且有利于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性。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伊斯顿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捕获人的能量和唤起、激励人们行动的价值”[5],这表明,意识形态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而且能够唤起和激励社会成员的行动价值。同时,话语权也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可以说,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有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引导社会在正轨上发展进步,有利于促使社会成员在思想上统一协调起来,及时纠正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起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贡献力量。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利于规范社会生活
话语权不仅具有引导的作用,还具有控制和规范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通过对人们生活经验和社会心理的“辅导”和“过滤”以达到规范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通过话语的传播,将其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传达予社会民众,指导社会问题,规范社会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遭受的压力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但经济全球化以来,中国的话语权一直面临着被弱化、边缘化的危险。
(一)全球化及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
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西方国家利用其主导地位,不断向中国渗透其话语权。
1.全球化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打着“科学”的旗号,裹着“普适性”的外衣,时刻没有放松对我们进行“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6]经济上,鼓吹新自由主义,主张生产资料私有制,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经济;政治上,打着自由和民主的幌子,极力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敌视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上,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优势,不断推进信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通过对文化产品的投入,将大量带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影视、报刊、书籍等传入中国,以推销西方的话语体系。
2.西方话语的霸权——日益凸显的直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也使得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不断向中国输出。话语具有隐蔽性,“话语看似纯粹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其实是经过选择和包装的历史内容;不同的话语,展示了不同的世界面貌,而‘流行话语’则往往潜藏着话语霸权。”[7]所谓话语霸权就是国家或某一部分社会团体凭借其在传播媒介上的强势,排斥其他群体的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以其特有的话语建构方式宣扬其所在阶级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使其他群体的话语游离于大众媒介之外而被动选择沉默,逐渐接受认同其传播思想的信息流动过程。[8]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独特的话语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其实质不过是为了维护西方话语指导下的国家利益。
(二)开放转型语境下内部的压力与挑战
社会转型的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自西方思潮的攻击,又有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矛盾。
1.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各种文化思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重新引起人们关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间碰撞激荡,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系统。[9]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复杂,当心里的期许值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加之西方社会极力鼓吹民主、自由、人权时,人们便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薄弱,在思想上放任自流,最终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严重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功利化日益严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也使得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涌入中国,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维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不再盲目相信社会的宣传与报道,也不再一味排斥西方的东西,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使得人们的思想日益复杂化,这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认同感。
3.强化与弱化的处理不平衡
在日常的生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越来越多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中国不断与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难免存在被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面对西方社会的压力,中国要想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建立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从现实看,当代中国思想界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抓住前一方面淡化意识形态,要么抓住后一方面重新意识形态化。然而事实上,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某些弱化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有些方面则不仅不应弱化、反而应当强化。”[10]在强化与弱化的问题处理上没有得到一致的共识,二者之间不能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可能路径
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被淡化、被边缘化的风险。“在西方意识形态这一当代强势话语的逼迫下,一味淡化意识形态有没有出路?没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能否守护国家安全?为了确保当代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能有什么作为?”[11]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该如何应对危机,不仅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合理解决的关键。
(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济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2]其实,话语交锋的背后是物质力量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方各种思潮纷纷趁机渗透,加上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长期并存的现状,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现代转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话语霸权和垄断性技术优势,不断向中国推销、倾售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其目的不过是妄图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社会主义要想赢得这场“战争”,最为关键的是要有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我们重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我们才能不断实现国家发展的各项目标,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也才能更有力地应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占优势的压力,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13]可以说,话语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联系密切,在重建话语权时,不能放松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话语权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协同并进。
(二)搭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有效平台
面对正在逐步丧失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无疑面临着重建话语权的任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改旗易帜,必须通过构建一个合适的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转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表达方式,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共性发展中坚持个性。
1.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建设的根基
意识形态与话语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话语‘说什么’、‘怎么说’、‘以什么身份说’,即它的内容、形式和倾向内蕴着权力,而这种权力关系的系统再现,则成为了意识形态。”[1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一经产生,就获得了话语权,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话语权面临着被淡化、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必须不断扎实领导干部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迅速获得了话语权,这不仅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而且人们愿意听从和认可领导干部的宣传与影响。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内心真正认可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宣传工作。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影响,人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混乱、迷失,对很多问题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这直接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领导干部的重视。面对社会尖锐问题和矛盾,不能一味回避,不予以回答,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味地回避问题,会让人们产生抵触情绪。
2.不断丰富话语权的实现形式
正如托马斯·迈尔所指出的,“现代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政党的最大竞争对手,它们和政党争夺受众,争夺对社会主流意见的主宰权。”[14]现代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之争的主要阵地,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不断丰富话语的实现形式,打造一个良性互动的话语传播平台。
首先,优化话语的传播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意识形态的传播与以前自上而下的单项传播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以主动性、参与性、沟通性为特征,形成了“双向流动”,人们不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自主选择、搜索信息。充分利用好各种传播媒介,实现话语权载体的多样性。以新颖的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通过构建话语权的宣传网络,不断优化话语传播环境,使得各种社会思潮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在共性中坚持个性,以赢得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优势。
其次,转换话语表达方式。传统话语表达方式存在着简单化和片面化的缺陷,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不同的意见得以进行交流,传统的灌输式话语表达方式已渐渐没有了市场,自由、平等的表达的方式越来越深得人心。重构话语体系,必须越过理论宣传与现实的差距,为此,作为理论宣传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和教条呆板的表达形式,增强与受众的交流,使思想工作的话语体系与现实生活接轨,与社会现实相适应,避免理论宣传工作的简单化。
最后,把握话语时机。“舆论宣传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新闻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必须善于、勇于抢占话语先机。”[15]只有抢占先机,才能牢牢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在舆论宣传过程中,必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提高话语的针对性。随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许多消极的思想趁机侵入中国,给人们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只有增强针对性,抓主要矛盾,才能有的放矢,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构建话语权的大众基石
重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只有少数人支持、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就失去了强大的根基,很容易被消解。而理论要掌握群众,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必须经由大众化的转化过程,把高深枯燥的理论用通俗化、简单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变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东西。
1.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实现话语权的大众化,不仅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指导性的话语体系来建构,更重要的是以实践为依托,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实践证明,如果脱离实际,不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照本宣科,只会阻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进程。
2.贴近话语对象
实现话语权的大众化,重点是要牢牢掌握人民群众,贴近话语对象,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传达思想意识,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再通过新鲜活泼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话语权的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历来重视“平民”话语权的作用。“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在于其理论的深邃或者体系的完整,而是在于它始终体现的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6]为此,在推进话语体系的重建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贴近人民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把握群众的心声,积极回应和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群众,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吸引力。
[1]福柯.话语的秩序[M].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71.
[2]陈晓明.结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6.
[3]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49-350.
[6]张志丹、王兵.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重建的原动力[J].唯实,2007,(2).
[7]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
[8]孙正好,何青.大众媒介对弱势群体的话语霸权现象探析:一种葛兰西霸权理论的视角[J].东南传播,2011,(8).
[9]井永杰.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学术论坛,2011,(2).
[10]侯惠勤.弱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
[11]李兰芬.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哲学动态,2008,(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14][德]托马斯·迈尔.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4).
[15]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16]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
(责任编辑 高云)
D251
A
1671-0681(2014)04-0086-03
张丹(198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
2014-02-19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研究》(项目号13JD7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