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君劢的政党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4-03-11付文武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宪政党派政党

付文武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张君劢的政党观及其当代启示

付文武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张君劢在吸收欧美政党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摒弃议会民主流弊,提出近代政党观:宪政民主的政治价值观;党派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正当利益观;“举国一致”的政党结构观以及议会操作与政治教育的政党功能观。张君劢的政党观有其合理因素,对我国保障人民民主、平衡政治利益、推进政府治理、提升政治素养具有借鉴意义。

张君劢;政党观;启示

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民主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思想体系遭到冲击,其中政党观念也发生着强烈的震荡,新型政党观在结构变动中酝酿。从“朋党之弊”到“同盟会”的成立,中国近现代的政党观呈现出民主化的萌芽。张君劢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的主脉是企图将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自信力与现代民主政治糅合为一体。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张君劢乃系颇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人物,既因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民主政治的研究,在1946年60岁生日时曾获周恩来贺寿;也曾对中国革命的方式抱有偏见。扬弃张君劢其人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研究其学术思想中的某些有益内容,是有必要的。张君劢的政党观就是从中国本土实际出发,摒弃西方议会式民主的弊端,具有某些方面的合理成分。

一、张君劢政党观的四维视角解读——价值·利益·结构·功能

由于早年留学日本,张君劢的政党观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熏陶,其中尤以对洛克的《政府论》甚为推崇。在编译《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的过程中,张君劢的政党观逐渐形成,《国是会议宪法草案》中关于政党内容的设计则彰显其政党观业已成熟。“以理想之政党改造中国。”[1]近现代中国政党的出现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任务,理想的政党必然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理想的政党必然能够协调党内和政党间的政治关系。

(一)政党价值观:宪政民主

张君劢的政党观并不是作为完整的内容阐述,而是在宪政民主的框架内的分散的思想理论。也就是说,张君劢的政党思想寓于宪政民主思想之中,宪政民主是其政党观的基本内核。“为扫除四千年之旧习,而发达人民自由创造之精神,其第一要义,则在民主政治之实行。”[2]西方创造精神的源泉就在于民主政体的高效运行,发挥人民自由创造精神,在打破旧的体制的同时必须构建宪政民主的制度框架。“民主政治的出发点,是尊重人权,是由人民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所谓选举权、议会与责任政府等,都是这个出发点的表现。”[3]人权作为民主政治的出发点,是政党组织选举的纲领和原则,只有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除了尊重人权,张君劢还强调言论自由,“人民言论结社之自由得所保障”[4]。尊重人权和保障言论自由是其宪政民主的重要内容,这在政党价值观领域实现了政党的价值旨归。

所有权力之执行,自然应当根据一定之法规,既不可不足,更不得有越轨之行动。权利之执行,乃能有利于国与民。[5]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则运行,政党的行为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得以规范,从而实现其民主精神。宪政民主不是简单的按照宪法文本按图索骥,而是在民主精神指引下突破传统专制堡垒。在张君劢看来,政党的产生是精英治国的必然产物,由于广大民众的愚昧无知,只有通过少部分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民主。“则今日最便捷之方针,舍籍少数人之力以鼓吹以运动,稍养其政治的习惯以与政府抗外此又岂有他道哉。”[6]

(二)政党利益观:党派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政党者,乃一群人士以若干互相同意之原则为出发点,共同努力,以促进国家之利益之谓也。[7]显然,张君劢认为,政党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存在,是一群人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产生的。张君劢的这一思想带有浓厚的儒家“义利观”思想,将民族大义与党派利益区别开来,更将民族大义置于党派利益之上。除了具有儒家思想渊源外,这一政党利益观还植根于党派倾轧的现实。自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南方国民党人在议会中凝聚力锐减,其他政党互相攻讦,导致议会形同虚设。民意机关往往为党派所冒名顶替,以致所代表的不是人民的公意,却是党派的意思,这是在任何民主国家所最容易犯的现象。[8]在西方政治社会中,政党利益或党派利益是为宪法法律认可的,这与其民主传统密不可分。政党是各阶层或者阶级的代表者,政党有其自身的利益,其通过政治选举获取政权,从而实现所属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西方议会政党总是呈现出激烈的利益博弈。然而,这种党派利益的争夺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从来没有像近现代中国一样尖锐,近现代中国议会常常因为党派间的不合作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害,比如巴黎和会的失败。

正如张君劢所言:“自由与权力,仿佛人之两足,车之两轮,缺其一即不能运用自如。”[9]。政党是权力的拥有者或争夺者,而民众的自由与权力始终处于对抗状态,民众的最高境界的自由便是国家利益的保障。虽然张君劢认为政党是以少部分人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但他仍然对政党利益心存忧虑。诚然,张君劢并不反对政党拥有自己的一己私利,但政党利益应始终置于国家利益之下,他也为此做了制度层面的设计,比如政党监督的内容。

(三)政党结构观:“举国一致”

政党是一个政治有机体,其内部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政党功能的发挥。在张君劢看来,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权力的分散,两党制的运行常常导致议案不能善始善终。因此,张君劢倡导“举国一致”的政治模式,“举国一致”结构是三权分立与人民主权相博弈后的产物,显然,人民主权最终成为政党原则。在这里,张君劢是从国家层面看待各政党间的关系而提出这一结构,至于各政党内部结构涉及颇少。“举国一致”结构是指各党派领袖全部加入政府,并对内阁负责。政党是政府之下之政党,这就避免了各党自作主张,分而治之。就组织政府和组织政党而言,张君劢更倾向于组织政府。他清醒地认识到“举国一致”结构的背景正是国难当头,最主要的任务是团结各方力量形成救亡图存合力。

“举国一致”结构是世情国情发展的产物,以当代人的眼光会认为其明显是专制独裁的翻版,与其宪政民主的主张截然相反。诚然,张君劢的“举国一致”结构具有浓厚的一元化色彩,但其并不拘泥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条框,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便显得难能可贵。实践证明,国共合作作为“举国一致”的成功范例,有效培养了政党自信。民主政治与权力的集中并非天然的对立,这便要求首先以人民公意和民主精神组织高效率的政府,通过政府的力量实现民主化。

(四)政党功能观:议会操作与政治教育

在《论民党今后之进行》中,张君劢提出政党的双重作用,即议会操作与政治教育。这两个功能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精英—大众二元对立下的平衡。近现代中国要实行政党政治,除了吸收精英进入政府外,还要启蒙民智,最终推动民主化进程。政党功能的发挥与“举国一致”结构密切相关,“举国一致”结构决定了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议会操作,政党领袖进入政府后必然导致在议会选举的相对均衡。与西方政党作为选举党类似,近现代政党要团结民众,使民众的选票相对集中。

张君劢早年曾赴西方游学,对国外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制度有较深的体会。在对比中西方民众的政治素养后,他最初反对立即实行政党政治。在他看来,政党是少部分社会精英组成的共同体,民众由于愚昧无知,不能承担起民主进步的时代任务。对国民进行政治教育是实现政党政治的前提,政党必须承担起国民教育机关的职责。“舍以政党举国民政治教育之业,因国民政治教育以巩固政党外,殆无他道。”[10]国民政治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各党派的党员也应当而且必须培养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二、张君劢政党观的当代启示

诚然,张君劢的政党观有其糟粕。但因此而否认其中合理因素亦是不科学的态度。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以为四维视角下,张君劢政党观对我国保障人民民主、平衡政治利益、推进政府治理、提升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宪法法律保障人民民主

张君劢提出以“宪政民主”作为政党的价值取向,这在专制主义仍然浓重的近现代中国具有进步意义。首先,宪政民主将宪法置于高位,任何政党和政治集团都必须在宪法法律的框架内运行,这就保证了政党博弈的秩序;其次,宪政民主不仅是各党派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普罗大众的意识形态,这种价值观念的统合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最后,宪政民主开启民主化进程,激进式的政治诉求与传统改良相去甚远,引发民主与专制、激进与改良争锋相对的论辩。诚然,“宪政民主”的价值取向符合世界民主化趋势,但是这一西方模式在中国缺乏制度和文化土壤,特别是在军阀混战的近现代表现更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主张“宪政”,从法理的角度论证了民主制度与宪法之间的关系,强调将宪法的权威无限放大。诚然,如果抽象地脱离具体国情地推崇宪政论有其局限性。

对于我国人民民主以何种路径给予保证,显然舍宪法法律的保证是别无另途的。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以宪法法律保障人民民主成为党内高层和全社会的共识。针对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我国政党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健全党内立法,规范政党运行体制,以为人民服务为政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旨归;第二,贯彻党内执法,严惩作风问题,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第三,党内监督法制化,规范化,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二)以协商民主平衡政治利益

正如张君劢所说,政党的作用,就是社会上的士农工商各阶层,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大家结合起来,把主张说出来,以影响或改良国家的政治。[11]既然政党是政治利益的代表,那么政党间的利益争夺自然视为合法合理的。然而,政党利益的争夺并非全都符合零和逻辑,在某一场域内要形成特定的妥协或者协商机制。张君劢正是针对政党凌驾于人民之上,即政党意见淹没了大众公意,才提出“党派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张君劢将这种协商机制定义为“党派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可见这一新儒学知识分子的宏大愿景,即在国家范围内讨论政党的利益分配。虽然张君劢将“党派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奉为至尊,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制度约束,最终只能变成空洞的道德训诫。

我国实行多党协商制度,党内则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讨论政见。作为典型的“列宁式”政党,中国共产党以意识形态统摄政党共同体,而共同体生成的前提是对意识形态的绝对认同,与西方政见认同共同体相区别。在我们党建政之后实行民主集中制过程中的一段时期如1956年至十年“文革”,政治利益的博弈往往受制于意识形态,政党领袖的个人意志不时充当政党意识形态,从而压制了民主集中制的运行。今天,接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必须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在协商民主的基础上代表人民公意。首先,中国共产党应当强化多元治理的观念,在多元主体的协作下实现国家治理;其次,中国共产党应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的利益诉求,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功能,多层次打造协商民主平台;最后,中国共产党应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的规范条例,形成自由活泼的党内民主氛围。

(三)以党派合作推进政府治理

“举国一致”将政党精英分子吸纳进政府体制,从而将政党间的争斗置于统一政府之下。张君劢曾游历欧美诸国,在比较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的基础上提出避免政党争斗影响政府的高效运行。张君劢指出,只知图自己胜利,道德法律一切不顾,无论他一时胜利是否到手,而社会的道德法律,将破坏无余。[12]张君劢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政党领袖在党内的权威,这势必使政府法令政策贯彻顺畅,他一直致力于强政府的构建,而非永无休止的党派内耗。但是,张君劢过分强调政府对政党的统合或驾驭能力,党派的内耗并不会因为置于政府之上或政府之下而有所削减,最重要的是能否在党派间生成合作机制,凝聚合作氛围。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注重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最终夺取政权。“文革”期间,各民主党派遭到不公正待遇,党派合作一度陷入僵局。改革开放后,虽然有大部分民主党派人士进入政府重要部门,担任重要领导岗位,但是党派合作并没有通过单个人的形式扩大到整体面,反而是个人被动的接受合作。因此,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大力促成党派合作。第一,延续传统,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建设;第二,政策创新,鼓励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要职;第三,摒弃偏见,正确认识民主党派的治理功能;第四,项目共建,政府实施考核激励机制,在竞争中促合作,谋发展。

(四)以公民教育提升政治素养

张君劢认为政党的功能在于启迪民智,提高政治素养。他并不倡导立即实行政党政治的原因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以及对政治参与技巧的缺乏,政党在他看来更像是国民教育机关。张君劢将国民教育置于政党政治之前,足以显现其对政治素养的重视。然而,这种民众无知论否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角色和地位,将人民群众作为被灌输者,这决定了其政党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可能获得充分发挥。

不可否认,政治教育之于国人是必需品。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并不意味着人天生就懂得政治纪律,因为这一西方先哲还说,人是城邦的动物,正是人们处于国家这一共同体之中,才出现各种各样的政治行为。由于长时间的封建制度压迫,人民群众天然的政治意识受到压抑,而政党必须承担起启蒙重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先进的政治理念,其必须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任。首先,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营造和谐的公民教育环境;其次,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功能,实现意识形态的跨界传播;再次,加强政治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以民主原则规范基层选举,在实践中提升政治参与能力。

三、结语

张君劢作为近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其政党思想是世界民主化浪潮影响下的重要支流,虽有较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性,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陷入秩序混乱的困境。然而张君劢的政治价值观、利益观、结构观、功能观对于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价值,还是应当引起研究者的理性注意。

[1]张君劢.政治活动果足以救中国耶[J].改造(第3卷第6号)1921.

[2]张君劢.悬拟之社会改造同志会意见书[J].改造,1921(3).

[3]张君劢.民主社会党的任务[J].再生,1947.

[4]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J].再生(第1卷)(2),1932.

[5]李秋成.理性国家与自由的消解——张君劢宪政思想评析:第24卷[J].现代法学,2002,(2).

[6]张君劢.论今后民党之进行[A].开国前后言论集[C].台北:再生杂志社,1971:40.

[7]张君劢.宪政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4.

[8]张君劢.我们所要说的话[J].再生,1932:1

[9]张君劢.立国之道[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0]张君劢.国民政治品格之提高[J].改造(第4卷第2号),1921-1922.

[11]张君劢.民主社会党的任务[J].再生(上海版),1946(160).

[12]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M].前揭书第151-156.

(责任编辑 高云)

D602

A

1671-0681(2014)04-0042-03

付文武(1979—),男,山东潍坊人,绵阳师范学院讲师。

2014-01-08

猜你喜欢

宪政党派政党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党派我来的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宪政思潮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三大特别政党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