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系统论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践行机制*

2014-03-11杨秀英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话语特色理论

杨秀英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政治系统论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践行机制*

杨秀英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政治系统论是政治分析的重要理论与解释框架,输入、输出和反馈是其核心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理论自信在政治系统内部符合输入、输出的逻辑,而政治系统的反馈则实现理论再自信的回路。在系统分析基础上,阐发理论自信践行机制的发生形式、发生导向和发生空间,其中发生空间分为价值层、制度层和操作层。最后提出深入践行理论自信的路径。

政治系统;理论自信;践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体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优越感的充分表达,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该理论指导下的经济社会腾飞现实的经验总结。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成机制上,即其理论和现实来源。诚然,理论自信是理论体系总结的必经之路,但理论自信只有转化为现实,才是其应然指向。本文将从政治系统的角度,分析理论自信的践行逻辑,并提出践行机制的路径。

一、政治系统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践行的逻辑理路

政治系统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他认为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的产生运行都在一个巨大的系统内部,输入、输出和反馈是其政治系统论的核心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符合政治系统的分析框架。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和发生都有其外部环境,但理论的生命力从来都是从内部生发并转化为巨大的势能,系统的分析方法使理论自信的践行更为具体和深刻。

(一)政治系统的输入:理论创新的要求与组织支持

政治系统论的首要环节是“输入”,伊斯顿将其定义为“意向的表达,其内容为特定事物的权威性分配是否应该由那些担当此责的人们做出。”[1]显然,“输入”表明权责的统一,民众社会实践的理论需求必然以其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相一致。“输入”包含要求和支持两种类型,在政治文化场域内,理论自信通过理论的不断创新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理论再自信。理论创新的要求体现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与时俱进,实现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强化。

理论创新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迫切需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的现实需要。“我们要自觉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不竭源泉。”[2]而这种要求的一致性在组织上实现了有效合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在理论创新信息的采纳和汇集上发挥了组织优势。然而,组织支持并不是输入环节上绝对可靠的部分,可能会“弃置、遗漏、或完全排斥的方法降低要求的数量”[1],因而组织也必须增强意识形态以清洁机体,在输出环节制造支持。理论创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内实现整合,最终“输入”理论自信践行这一政治系统内部。

(二)政治系统的输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政治系统的输出是指公共政策的施行及其相关行动。在政治文化场域内,理论自信的输出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理论自信是对既往理论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即将指导社会实践取得成功的期待。理论自信只有转化为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也就是在这样的物化过程中,理论自信才能拥有再自信的空间。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萧条,工农业发展缓慢,正是毛泽东思想理论自信从精神层面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输出是一种特殊的刺激”。[1]当然,这种刺激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一把尺子,衡量理论体系的科学与否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能够指导人民群众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理论必然激发理论自信,这就是理论自信的正能量,反之,很多社会实践脱离现实情况,特别是理论自信的膨胀带来的理论自满,社会实践的失败难以避免,这就是理论自信的负能量。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被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光辉理论,但实践告诉我们,任何被过分夸大了的自信必然使社会建设折戟沉沙。然而,社会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不能忽略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即不能以局部的和具体的某一社会实践整体性否定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三)政治系统的反馈:开放的外部文化环境

政治系统论是建立在系统和环境二分的基础上的,如果把系统作为一个封闭的“黑箱子”,那么环境是其周围的开放的空间。在阿尔蒙德看来,“公民文化就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3]西方政治过程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运行的,政治系统是典型的参与型模式。理论自信经过输入—输出的程式化而进入开放的外部环境中。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外部环境中得到反馈信息。人民群众的实践如何才能循环到理论创新的要求和组织支持?社会舆论越发扮演关键决策,它在理论自信与理论再自信中间形成回路。“在信息相对自由流动中造成的意见市场多元开放、主义灌输局部失灵的后果则在显现。”[4]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社会舆论呈现多种理论思潮竞相迸发的局面,文化环境的多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带来挑战。

理论自信的反馈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信息流的输送,社会舆论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剥离出符合规律的内容以呼应理论体系中的科学因素,但也会从失败的实践中抽出尚未成熟的理论片段。最后通过组织支持重新输入理论创新的需求。有学者认为,社会舆论的多元趋势会破坏理论自信的和谐氛围,特别是网络水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攻击。笔者认为,开放的外部文化环境是理论再自信的必经之路,任何封闭的环境培育出的只能是理论自满和理论的孤芳自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践行机制:一般意义上的解读

一般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借由一个话语体系的展示、两种转化结果的比对与三维发生空间的形塑得以践行。

(一)一个话语体系的展示

任何理论都通过语言表达,风格不同的语言形成相异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他们的理论内核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践行的第一步是要延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这体现着理论自信的原则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客观事务,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解剖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论自信从来都不是对话语体系的打破,而是在延续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增添中国特色元素。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作为主流话语体系,理论自信必然要在母体的孕育中实现创新。

(二)两种转化结果的比对

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下,理论自信的践行机制受多重变量影响。在政治系统的输入方面,理论创新的要求是由组织提供支持的,这就要求组织建设的强化以及组织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政治系统的输出方面,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除了需要促进人民群众内化理论精神,在深刻理解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社会实践外,还需要提供制度支撑;在政治系统的反馈上,社会舆论中对非主流价值的过度抨击也会导致回路闭塞,难以达到理论他信,何以谈理论再自信。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理论自信践行通常表现为理论再自信和理论自卑两种结果。如果理论自信践行后出现理论自卑的结果,那么组织应重新总结理论创新的要求,查找是否缺漏,并再一次将理论创新的要求输入,最终实现理论再自信。理论自信的践行就是在这样循环往复的系统内部不断运行。

(三)三维发生空间的形塑

1.价值层: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重点在意识形态的建设上。理论自信从来都是意识形态的内部逻辑的产物,其必须在意识形态内部找到其依托的根源,并通过意识形态的强化实现输入输出端口的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意识形态建设是否成熟的指示灯。理论自信首先在价值层面弘扬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以特色话语体系驱动社会政治生活。

2.制度层:社会体制改革

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相辅相成。社会体制改革体现在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反馈的全过程,在输入环节,组织支持同时需要组织体制的改革,对要求信息的汲取能力直接影响政治系统的效能,也就是说理论创新的要求应当从制度框架内汲取;在输出环节,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原有体制内运行,体制的滞后阻碍结果的输出;在反馈层面,社会舆论应当在制度化的环境内有序参与,这样才能保证反馈结果的合理性。理论自信践行的第二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社会体制改革给理论自信释放了束缚其转化的空间,以规范的形式有序化社会政治生活。

3.操作层:公共政策运行

理论自信的践行从价值层到制度层的飞跃是具有非常意义的,但是实践层面的飞跃则是其发生空间的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逻辑地蕴涵了它的检验方式和检验标准。[5]理论自信绝不是像黑格尔自创“绝对精神”逻辑体系,而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将自信心逐步提升。操作层面上,以公共政策的运行为载体,理论自信在政策运行中得到再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公共政策的推行从“猫论”到“摸着石头过河”,从质疑声中迅速崛起,公共政策的巨大能量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充分发挥,逐渐打破封闭僵化思想的质疑,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成熟,并在指导公共政策运行中积累信心。理论自信的最高境界乃是实践层面的,公共政策运行的平稳与否影响理论自信的践行和最终成果,即再自信转化。

三、政治系统论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践行路径

基于对政治系统论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逻辑理路的分析,从一般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践行机制出发,本文试图探索出政治系统论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践行路径。

(一)疏通舆论信息渠道,提升政治组织效能

政治理论创新的要求以信息流的方式输入政治系统,对于信息流的吸收和取舍必然需要特定的渠道。“一个系统也许会面临这样一种处境,即对于系统的负责成员来说,载送要求的信息输入容量过大,以至于将要进行的转换不能将其处理为决策,这时,系统就不得不冒着崩溃的危险运行。”[8]首先,政府应当营造舆论自由的氛围,促进思想繁荣;其次,学术界与政界建立互动通道,让学者成为政府智库;最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扎根基层,反应民众理论创新需求。畅通的信息渠道需要“组织”这样的大功率电泵提供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最大规模的组织,应当着力提升组织效能。第一,提升组织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第二,组织体制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第三,官方组织与民间组织合作,汲取理论创新诉求。

(二)整合政治符号修辞,坚定核心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迈入深水区,各种政治思潮的交锋越发激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自由主义形态和儒家意识形态杂糅。不同的政治思想所采取的符号修辞具有明显特色,如自由主义宣扬民主、人权,儒家意识形态强调仁爱,社会主义则强调集体主义。符号修辞的杂乱无章正是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缺位。坚定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教育内容入手,通过教材编写话语的转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灌输;再次,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最后,对社会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提升理论自信。政治符号修辞的整合并不是将社会思潮单一化,更多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再优化,剔除与其相悖的内容,同时,主流理论体系也需要以真实朴素的符号修辞赢得对其的认可和信仰。

(三)优化社会体制结构,激发群众实践创新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6]社会体制结构的优化始终围绕驱动实践创新展开,通过评估现行社会体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入手探讨如何优化社会体制结构。在理论自信的输入方面,为组织支持理论创新的要求提供体制支撑,从人才物等方面确保政治系统的高效运行。在理论自信的输出方面,运用协商民主的方式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保证民众的社会实践在民主制度下运行。在理论自信的反馈方面,创设多元文化环境,采取宽松的社会舆论体制。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深刻制约着结构的运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社会体制变革的过程。社会体制结构的调整包含多个领域,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

(四)融合多维立体空间,畅通政策反馈回路

政治系统是一个多维空间,理论自信在系统内部进行深度交融,最后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空间的融合首先要厘清价值层、制度层和实践层这三个空间的关系,即要在逐步深刻的进程中循环往复的践行,理论自信的践行不是简单的生产流水线,它是一个综合空间。其次,正确看待理论自信在这三种空间的变化,理论自信在某一层面的变质并不代表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要在整体空间上分析原因。最后,通过组织的支持将这三者统一于社会建设中去。“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7]理论自信从理论他信到理论自觉,再到理论再自信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治系统不是线性结构,而是在开放的外部环境中生发反馈回路,最后将输入—输出—反馈融为一体。

[1][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N〕.学习时报,2011-06-27.

[3][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4]李永刚.国家防火墙:中国互联网的监管逻辑[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8,(4).

[5]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57-58.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272.

(责任编辑 高云)

D261.3

A

1671-0681(2014)04-0083-03

杨秀英(1972-),女,四川荣县人,四川理工学院讲师。

2014-02-1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YWHY13—1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CSZ13073)。

猜你喜欢

话语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