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以来山东盐业研究综述

2014-03-11纪丽真

盐业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盐政海盐盐业

纪丽真

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盐税也一直是我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盐业史的研究历来为学界所关注,相关的学术专著、文章很多。

山东地区的盐业从古至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明清时期,山东运司盐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大产盐区之一,其每年的盐课收入,不仅是封建国家每年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是“军国之需”,而且,更密切维系着鲁、豫、苏、皖四省行盐地区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山东盐业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全面回顾山东盐业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找出研究亮点和差距,对于我们今后深入研究山东盐业具有重要意义。

综观山东盐业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盐业史研究领域,山东盐业的研究论文简直是凤毛麟角。第二个时期是80年代以后至今。令人十分高兴的是,其间关注山东盐业的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都越来越多;但远未像两淮、两浙盐业那样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一些专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

下面先分两个时期简单介绍几本有代表性的盐业论著。

第一个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盐业通史性的专著,有欧宗祐的《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对我国先秦至民国的盐政,按照朝代逐一进行了论述。思路清晰,言简意赅,但限于篇幅,一些内容未能展开。曾仰丰的《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分为盐制、盐产、盐官、盐禁四章;每一章都开列子目,条分缕析,或溯源,或综述,条理清晰。其分析“山东”盐区的内容,仅占两个页码,相当简略地介绍了自虞夏至近代山东产区的概况。以上两部著作是新中国成立前研究我国盐政的重要作品,前者以朝代变迁为目,后者以主要盐政问题为纲,对研究我国的盐政历史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此期还有田斌的《中国盐税与盐政》(江苏省印刷局1929年版)、林振翰的《中国盐政纪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等。以上著作对山东盐业史都有所涉及。

第二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比较重要的盐业专著有以下几部①在这两个时间段中,还有台湾学者的两部著作:何维凝《中国盐政史》(大中图书有限公司1966年版)、田秋野和周维亮《中华盐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也都涉及山东盐业。。中国盐业总公司编的《中国盐业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包括三册:郭正忠主编的“古代编”,丁长清、唐仁粤主编的“近代当代编”,唐仁粤主编的“地方编”,是一套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盐业从古至今发展历史的专著。该书认定春秋齐桓公时代的管仲为盐专卖之鼻祖,并探讨了我国古代盐业史的开端、明代山东的盐场和盐课、清代山东各场的晒盐技术、清代山东的引商等问题。

齐涛《汉唐盐政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系统论述了从汉至唐盐政的演变,对山东的盐政也多有提及。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探讨了盐产资源分布与盐务机构设置、盐业生产技术、盐课统计与折纳、引盐运输体制、开中制下的商人活动、票盐行销制度及其实态等。有学者评价该书:“对于中国盐业史研究乃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来说,显然起着填补研究空白的作用。”①郭锋.《明代盐业经济研究》评介[J].盐业史研究,1996,(4):80.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对清代盐政的主要问题,如盐业的恢复与盐务的管理、销区、盐课、私盐、盐商等问题的沿革演变及历史原因作了论述,被誉为是“清代盐法研究最系统的成果”②何亚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J].盐业史研究,2004,(2):43.。丁长清主编的《民国盐务史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探讨了清末盐务概况、民国时期的盐务等。

以上著作对不同时期的山东盐业都有论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著作及论文研究山东盐业。下面我们从古代山东盐业经济地位、古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及产地、古代山东盐区的盐政盐法问题、山东盐业考古、近代山东盐业研究等主题,加以概述。

一、古代山东盐业经济地位研究

吕世忠《先秦时期山东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3期),运用文献资料,结合考古材料,着重探析了先秦时期山东盐业的起源、生产、管理、流通等诸方面的情况,指出先秦时期山东得地利之便,盛产海盐,是世界上盐业生产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王爱民《齐“渠展之盐”概说》(《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认为“渠展之盐”在齐国工商业中地位突出,成为齐国控制和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基础。王赛时的系列文章:《先秦时期山东地区盐产业的开发》(《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4期)、《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1期),关注到这些时期的盐业生产、规模和盐税收入,指出山东盐业的开发及其产值,对于不同时期都是重要的。

臧文文《从历史文献看山东盐业的地位演变》(《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1期),从“夙沙氏鬻海为盐”开始,中国的海盐业从山东起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山东盐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其在全国盐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文章依据历史文献,通过搜集历代盐业的具体数据,考察山东盐业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规模和特征;指出山东盐业在历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从核心到边缘不断降低的过程,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原因,是一篇不错的研究论文。

山东盐业在历史上的经济地位,这一问题还有待更深入地研究。

二、古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及产地研究

探讨古代海盐业的生产技术,历来是学者们较关注的一个专题。白广美《中国古代海盐生产考》(《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从中国海盐生产的沿革、中国古代海盐生产的煎制技术、中国古代海盐生产的晒制技术等方面,溯源探流,图文并茂,描绘出了中国古代海盐生产的全貌。吉成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盐生产》(《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2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沿海各地的海盐生产技术是有较大差异的,仍以置灶煮盐为主,指出当时大规模的生产并非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是靠灶数和人数但有的地区开始出现盐田生产法,或已掌握海水浓缩技术。朱去非《唐宋海盐制法考》(《盐业史研究》1991年第1期),分析了史书中有关海盐的记载,认为唐宋时代已经实行淋卤煎盐法,此文可作为《中国古代海盐生产考》一文的补充。马新《汉唐时代的海盐生产》(《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2期),在比较、分析了《中国古代海盐生产考》和《唐宋海盐制法考》两文的观点后,认为中国古代盐业生产的第一阶段是淋卤制盐,不是直接煮海水为盐,并详细论述了唐代海盐生产在技术和规模上的长足进步。刘淼《明代海盐制法考》(《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从明代海盐生产工序的角度探讨了明代海盐主要产区的生产方法。

关于中国海盐晒制的起源,学者的观点不一。以往学者多认为晒法起源于明代,但也有的学者主张元代始晒,如郑志章《板晒海盐技术的发明与传播》((《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白广美《中国古代海盐生产考》(《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等。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则认为,海盐晒法的创始时间可以上溯到宋金时期。林树涵《我国海盐晒制产生年代考》(《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3期)认为,我国沿海晒盐的产生应推至宋代。

先秦史籍《世本·作篇》中载“宿沙作煮盐”。根据考证,夙沙氏的活动在今山东境内,其具体地点,一说是在山东半岛上①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21.,一说应在鲁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早中期②李慧竹,王青.山东北部海盐业起源的历史与考古学探索[J].管子学刊,2007,(2):43-45.。后人将这位煮海为盐的夙沙氏,视为“煎制(盐业)之鼻祖”③曾仰丰.中国盐政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49.、“中国海盐业的创始人”④蒋大鸣.中国盐业起源与早期盐政管理[J].盐业史研究,1996,(4):5.。在山东地区,制盐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对山东的海盐生产方法及产地的研究,是学者的一个关注点。

刘媛《商周时期盐业生产技术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考察商周时期盐业生产技术流程,力图复原当时几个重要产盐区包括鲁北的海盐生产技术和状况。王赛时的系列文章探讨了先秦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山东盐业的开发、制盐技术等。张国旺《元代海盐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按地域将元代海盐产区分为环渤海盐区和东南盐区。其中,元代环渤海盐区的海盐研究,分别探讨了元代环渤海盐业包括河间、山东两盐司海盐的生产技术、生产数量等。林永匡的《清初的山东运司盐政》(《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分析了清初山东运司盐场的裁并情况、盐业技术。纪丽真的《明代山东海盐生产方法考》(《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4期)、《清代山东海盐生产技术研究》(《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2期),分别对明代、清代山东海盐产地和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指出明代山东采用灰淋法和土淋法取卤煎盐、晒盐的工艺,纠正了其他学者因史料不足而得出的偏颇观点;清代山东的晒盐技术在经过了淋卤晒盐法阶段后,发展到工艺成熟的滩晒法阶段,完成了向近代晒盐业的转化,成为海盐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另外,关于山东食盐产地,还有以下文章论及:张照东《古代山东食盐产地考略》(《盐业史研究》1991年第1期),分别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明清山东的食盐产地进行研究考证,认为古代山东食盐产地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莱州湾和山东半岛南北两岸。西汉以前,食盐产区集中在渤海沿岸的黄河入海口地区。西汉以后,盐区逐渐向黄海沿岸延伸,一直扩展到山东半岛南岸的日照县。从古代山东食盐产地的发展、演变过程看,山东盐产经历了曲折起伏的过程。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1979年),认为“煮泲水为盐”中的泲水,既不是济水也不是沸水,而应是今之所谓卤水;王爱民的《齐“渠展之盐”概说》(《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也持此说,他还认为,“渠展”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其地域主体应该在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吉成名有系列文章:《先秦至隋代食盐产地考略》(《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3期),探讨了食盐生产开始时间及先秦至隋代的盐产地问题;《汉代食盐产地研究》(《盐文化研究论丛》第2辑,巴蜀书社2007年版),指出汉代的海盐产地有20处,并考证了位于山东三郡10县的海盐产地;《论魏晋南北朝食盐产地》(《盐业史研究》2012年第2期),指出了魏晋时期全国82处食盐产地,海盐19处,涉及山东海盐问题。马新《汉唐时代的海盐生产》中,有汉代、唐代山东的海盐产地。吉成名《唐代海盐产地研究》(《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3期)指出,唐代海盐产地至少有38处,南多北少,并考证了山东海盐产地的青、莱、棣、密四州八县地理位置。林玉军《〈金史〉行盐地理探微》(《北方文物》2009年第3期),从地理角度对《金史》所载的山东行盐地进行了分析。张仁玺《元代山东经济述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在手工业一节中指出,元代山东是重要的产盐区,山东盐区主要分布在益都、济南、登州、莱州、密州等沿海地区,下设19个盐场,所产盐除满足本地外,还销往河北、江苏等地。

综上,学者对古代山东不同时期的海盐技术和海盐产地都有一定的研究。

三、古代山东盐区的盐政盐法问题研究

山东盐政的研究也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诸侯争霸、富国强兵,而兴盐铁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加以管理,开中国盐政之始。关于齐国管仲的盐业专卖,曾仰丰《中国盐业史》认为,夏、商、周三代盐政都实行征税制,春秋时管仲相齐行专卖之制;管仲榷盐既有官制又有民制,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由官府收买和运销。廖品龙《中国盐业专卖溯源》(《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薛宗正《盐专卖制度是法家抑商思想政策化的产物》(《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2期)、罗文(《齐汉盐业专卖争议之我见》(《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谢茂林、刘荣春《先秦时期盐业管理思想初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马新《论汉武帝以前盐政的演变》(《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2期)、蒋大鸣《中国盐业起源与早期盐政管理》(《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4期)、张荣生《中国历代盐政概说》(《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4期)等也都持此观点。但对管仲盐铁政策的具体专卖方式,学者们又有不同的看法。刘佛丁等著《中华文化通志·工商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认为,管仲推行的是盐铁专卖,盐业方面是实行民制、官运、官销,按户配盐。罗文的观点与此大体相同。谢茂林认为,管仲盐铁政策在生产上以官制为主,民制为辅,实行官收官运官销。廖品龙认为,管仲榷盐,生产方面以官煮为主,民制为辅,官制主要是销往他国,民制主要是销于本国,由官府计口配卖,按量计征。罗庆康《两汉专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和罗庆康、罗威的《汉代盐制研究(续)》(《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春秋齐国的盐铁官营主要是管理盐铁户的生产与取税,与后来汉代的盐铁专卖不同。罗庆康的《春秋齐国与两汉盐制比较研究》(《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一文,主要论述了盐业专卖政策的缘起、在汉代的发展过程及历史上的地位,澄清了齐国、西汉与东汉的盐制方式的争论,认为起自齐国发展到汉代的盐业专卖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郭丽的《齐桓公时期盐业制度初探——以〈管子〉为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对齐桓公之前齐地的盐业生产状况进行了推测,并探讨了齐国的盐业制度。

关于其他时期山东盐政的研究,张国旺《元代海盐问题研究》探讨了元代山东盐司海盐的管理和运销等;林永匡《清初的山东运司盐政》(《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主要分析了清代初年政府对山东运司盐政所采取的措施和实施情况。纪丽真《清代山东盐业的管理体系及其盐商组织》(《盐业史研究》2009年第2期)、《清代山东食盐运销的主要形式考述》(《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清代山东盐场盐滩的设置和管理》(《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2期),分别探讨了清代山东盐业以官督商销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体系,分析了清代在山东盐区实行过的官督商销、民运民销和官运商销三种行销方式,以及政府对山东盐滩的严格管理等。

关于私盐问题,纪丽真《清代山东的私盐问题研究》(《理论学刊》2006年第6期),从私盐的种类及原因、缉私措施等方面,对清代山东的私盐问题进行了分析。

盐商是盐业中最具代表的社会群体,他们经营着国家的盐业经济命脉,其文化价值观也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盐商研究成果最著的是两淮地区,学者们对他们的经营情况、社会贡献及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①相关专著有: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6;王瑜,朱正海.盐商与扬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汪崇筼.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M].成都:巴蜀书社,2008.相关论文,成果太多,不再列举。学者对清代两淮盐商的形成、盐商的运销程序、盐商的利润、盐商与经济、盐商与文化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关于山东盐商问题,纪丽真《清代山东盐业的管理体系及其盐商组织》(《盐业史研究》2009年第2期),分析了清代山东盐商的组织——商纲,认为清政府通过此组织对当地的盐务管理发挥重要的监管作用。

关于盐税,蒋大鸣《中国盐业起源与早期盐政管理》认为,中国盐税的渊源可上溯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尚书·禹贡》中青州“厥贡盐絺”的记载。林永匡《清初的山东运司盐政》,有清初山东运司盐场行盐课税的介绍。《中国盐业史》论及山东各时期的盐税。纪丽真《清代山东盐课正课考》(《齐鲁学刊》2009年第2期))和《清代山东海盐灶课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两文,对清代山东的盐课进行了详细考察。

四、山东盐业考古研究

近十几年来,中国古代盐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文物考古部门在山东北部沿海和河北东部沿海地区发现了上千处制盐遗存,说明这些地区很早就开始了盐业生产。围绕着这些考古发现,学界对于古代盐业生产的研究极为关注,纷纷撰文进行讨论,尤其是关于山东沿海地区盐业考古的,成果颇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已有专著1部,论文50多篇②王青的研究成果较多,他的单篇论文有:王青.山东沿海商周时期盐业考古的新进展[N].中国文物报,2005-1-7;王青.《管子》所载海盐生产的考古学新证[J].东岳论丛,2005,(6);王青.淋煎法海盐生产技术起源的考古学探索.盐业史研究,2007,(1).王青与人合作的论文有:朱继平,王青,燕生东,等.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的海盐业[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1);王青,李瑞成,郑滨海.山东寿光市大荒北央西周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5,(12);王青,朱继平.山东北部商周盔形器的用途与产地再论[J].考古,2006,(4);王青,朱继平.山东北部商周时期海盐生产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6,(4);李慧竹,王青.山东北部海盐业起源的历史与考古学探索[J].管子学刊,2007,(2);王青,荣子禄,王良智,等.山东东营市南河崖西周煮盐遗址.考古,2010,(3).其他学者的成果有:林仙庭,崔天勇.山东半岛出土的几件古盐业用器[J].考古,1992,(12);曹元启.试论西周至战国时代的盔形器[J].北方文物,1996,(3);李水城,兰玉富,王辉,等.莱州湾地区古代盐业考古调查[J].盐业史研究,2003,(1);方辉.商周时期鲁北地区海盐业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2004,(4);刘延常,兰玉富.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新进展[J].东南文化,2009,(6);张礼艳.关于盔形器的两个问题[J].文物春秋,2007,(4).。

有关盐业考古的综述有以下两篇:陈伯桢《中国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王青《山东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华夏考古》2012年第4期)。作为一名山东盐业考古的亲历者,王青的论文将晚商至西周时期的盐业考古问题及相关的连带问题,分为制盐工具、制盐技术流程、聚落形态及生产关系、沿海与内陆的资源互动、制盐历史的源流问题等五大方面加以总结和评述,详细分析了山东盐业考古的发展历程、研究与不足及今后工作展望,是研究山东盐业考古的一篇佳作。

燕生东《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③该著作是在其博士论文《渤海南岸地区商周时期盐业考古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论文结合2003-2004年寿光双王城遗址群以及2008年对东营南河崖、寿光双王城两个遗址群的重点遗址的两次大规模调查,探讨了渤海南岸地区商周时期盐业考古的成果。王青《山东盐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认为此博士论文是“目前山东盐业考古用力最深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无疑是一部盐业考古研究的力作。该书运用聚落形态考古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对主要包含山东北部沿海在内的渤海南岸地区殷墟至西周早期盐业生产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分析了这个时期盐业聚落群的年代、分布特点,制盐工艺流程以及盐业生产组织、生产规模、生产性质,指出,殷墟时期,渤海南岸地区属于商王朝的盐业生产中心,并出现了中国早期盐业官营的雏形。

另外,刘伟《先秦鲁北地区盐业经济地理初探》(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基于鲁北地区盐业考古的成果,并结合相关史料,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考察先秦鲁北盐业经济地理状况,力图复原当时鲁北盐业生产分布流通和特色,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盐业考古证明,古代的海盐是我国盐业生产的主项,而最初的海盐生产应以渤海湾为中心,尤其是山东半岛北部,是我国早期古代盐业的主要地区。考古发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山东盐业的重要地位。

五、近代山东盐业研究

关于近代山东盐政的研究,宋志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近代山东盐务行政管理机构的演变》(《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3期),探析了晚清至民国,山东盐政由自行管理到隶属于中央盐政管理模式的转变;《西方列强与近代山东盐政》(《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3期)指出,德国、英国、日本相继侵略山东盐政,掠夺山东盐业资源,使山东盐政丧失了独立地位,山东盐政近代化由此开始;《论近代山东盐业运销管理》(《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3期)、《近代山东盐政的二重性评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2期),分别探讨近代山东盐业的运销管理和山东盐政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传统与近代因素;《不得已而为之的官代商办——近代山东盐业官方运销探析》(《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通过对近代山东盐业官方运销和商办运销的兴衰更替研究,表明了商人在商业活动中的支配地位是官方所无法取代的;《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管理研究》(《盐业史研究》2008年第1期)、《试论民国时期山东的盐税改革》(《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分别探讨了民国时期山东加强盐业生产法规的立法工作、对新兴的精盐生产进行规范化管理,建设以提高精盐质量为重点的盐质检定制度;以及山东盐税改革的三个阶段、盐税改革的作用等。

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研究,还有刘大可的两篇文章:《民国时期的山东盐税》(《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3期)、《民国时期山东盐业生产概况》(《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3期),分别探讨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盐业改革及日本侵华战争对于山东地区盐税的影响;山东盐场的变迁、沟滩和井滩的晒盐技术逐渐普及、原盐和精盐生产数量大幅增加等内容。

另外,除以上提到的论文外,纪丽真还出版了《明清山东盐业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探讨了明清时期山东盐业的产运销等问题。

除以上论著外,今人编著的关于山东盐业的志书有以下几种:山东省盐务局编著《山东省盐业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威海市盐务局编著《威海市盐业志(1940—1988)》(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广饶县盐务局编著《广饶县盐业志》(济南出版社1994年版)、无棣县盐务局编著《无棣县盐业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这些志书的特点都是略古详今,尤重于新中国成立后现当代的盐业问题。另外,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安作璋、陈冬生《山东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2010年版),杨朝明、于孔宝《齐鲁文化通史·春秋战国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宣兆琦、李金海《齐文化通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王志民《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著作中,均涉及山东盐业问题,但都未深入展开。

六、研究亮点与不足

研究亮点,一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山东盐业的学者,例如,研究各朝代山东盐业生产状况的王赛时、研究明清山东盐业的纪丽真、研究近代山东盐业的宋志东等。这些本土学者的论文和专著,能依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对山东盐业作某一专题的研究,扩大了山东盐业的研究范围,增加了研究深度。

二是山东盐业考古研究,成果斐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山东的寿光、潍坊、利津等多地多处的盐业遗存被发掘,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山东本土学者的不懈努力与钻研。其中,有多位学者在考古研究单位工作,如王青、燕生东①燕生东多年来从事盐业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在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发现了大规模盐业遗址群,并证明了这一带是商代晚期商王朝的制盐中心;二是发现并论证了齐国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盐业生产情况;三是发现元明时期的盐业遗存。其代表性文章有:燕生东,兰玉富.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遗址2007年调查简报[J].文物,2012,(7);燕生东,田永德,赵金,等.渤海南岸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盐业遗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9);燕生东.从盐业考古新发现看《管子·轻重篇》[G]//古代文明:第9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燕生东,党浩,王守功,等.山东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2008年的发掘[J].考古,2010,(3).,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结合考古发现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发表了系列有分量的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将山东盐业考古研究推向深入,值得重视。

三是区域性研究更加细化,研究内容也趋向深入。如山东潍坊盐业的研究,有于云洪《论潍坊盐业的起源和发展》(《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论古代潍坊的盐政管理》(《潍坊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两文,分别探讨了潍坊盐业的起源和发展、制盐体制和技术、经营管理等,潍坊盐政机构的设置演变、盐税管理、缉私等方面的问题,基本勾勒出山东潍坊自古以来盐业的发展史。张俊洋、殷英梅《潍坊海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盐业史研究》2011年第3期),认为可以通过一些形式将潍坊的海盐文化,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品,打造潍坊海盐之都的城市品牌。这些区域盐业史的探讨,无疑有助于山东盐业的研究更加深入。

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山东盐业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山东海盐业的研究还有待系统、全面。

一是研究时间上不均衡。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的盐政,明清、近代的盐业,研究得较多,而由于史料缺乏,其他朝代的盐业研究则较少。

二是研究专题上不均衡。研究较多的专题有:海盐产地和海盐生产方法、盐业考古、近代山东的盐政研究等;而大量的研究专题涉及较少,如对于山东盐商的研究,山东盐业对城市的影响等等,这些专题都有待于学者的关注。

三是因文献不足等原因,研究中有些问题仍然难有定论,甚至难免出现失误。例如,古代海盐最早的生产方法,到底是直接煮海水为盐,还是煮卤水为盐?学者们讨论得虽多,但因史料阙如,观点仍不一致。宿沙氏煮海为盐的地区,是在利津,还是潍坊?“渠展之盐”中的渠展,到底在哪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在盐业史研究领域,对山东盐业的研究,远未像两淮、两浙盐业那样,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一些有关山东盐业专题的研究比较薄弱。对山东海盐业的研究,量和质两方面都有待新的进展和突破。

猜你喜欢

盐政海盐盐业
肚子里摇匀等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连云港盐务局举办全市盐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班
营造全民盐政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