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次栓塞脑血管致犬脑循环自体重建的实验研究
2014-03-11张玉波周虎传臧巧利范汝雄
邹 璨,田 洪,宋 川,张玉波,周虎传,臧巧利,范汝雄,刘 磊
血管重建是目前脑血管病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根本方法。血管重建包括人工血管重建(支架植入、血管内膜剥脱及搭桥)和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包括动脉生成和血管新生,前者指原有的血管增粗、增长,侧枝循环形成,后者指血管芽生,长出新的血管及毛细血管网。
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脑血管慢性闭塞过程中,脑血流下降时,可见脑血管扩张、侧枝循环开放、脑血管生成[1,2],提示脑循环可以自体重建。但是脑循环自体重建的规律和程度不明确。本研究建立脑循环储备下降动物模型,探讨分次栓塞脑血管分支对犬脑循环的影响,观察当脑血流下降至失代偿期,机体重建有效的侧枝循环所需要的时间过程,以及脑循环自体重建修复脑血流储备的时间跨度。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性血管生成提供实验依据及治疗的时间窗。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8 只成年杂种犬,2~4 周岁,体重15~21 kg,由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动物室提供。
1.2 实验方法
1.2.1 介入下栓塞血管 肌肉注射速眠新(由氟哌啶醇、保定宁、双氢埃托啡等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动物室提供)0.1 ml/kg 将犬麻醉,右侧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4F 鞘管,插入4F 造影管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导管、导丝、鞘管购自Cordis 公司)。将导丝前端柔软部剪成4 mm 小段,同时或分次栓塞犬左右侧椎动脉、左右侧颈内动脉,建立急、慢性脑循环储备下降动物模型。
1.2.2 实验动物分组 A 组:正常对照组(n=3)B 组:每隔1 w 依次栓塞左、右侧椎动脉、左、右侧颈内动脉(n=5)C 组:每隔2 w 依次栓塞左、右侧椎动脉、左、右侧颈内动脉(n=5)D 组:同时栓塞两侧椎动脉和两侧颈内动脉(n=5)
1.2.3 采用MRI 灌注成像检测每次栓塞后犬脑血流量(CBF)的变化 采用GE Horizontal 1.5T MR 扫描仪对犬头部进行平扫,先行无对比剂注射PWI 参数扫描,然后用同一PWI 方案进行灌注成像。层厚6 mm,共8 层。矩阵128×128,视野(FOV)为16 cm×16 cm,成像序列为梯度回波-平面回波成像(GRE-EPI),TR=1500 ms,TE=50 ms。每层面获取4 幅基本图像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股静脉团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2 ml/kg,注射速度3 ml/s,紧接着以同样速率注射20 ml 生理盐水。每层面共采集40 幅图像,成像时间101s。图像处理:在所得的各灌注图上分别测量颅脑中心3 cm×3 cm 区域的血流量,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
1.2.4 采用DSA 观察每次栓塞后脑血管再生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1.2.5 采用MRI 或CT 观察每次栓塞后犬脑组织影像学改变
1.2.6 利用整体行为分类法(OPC)评定每次栓塞后犬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根据动物的精神状态和运动情况分为:1 级,正常(能正常站立和行走);2 级,中度神经功能障碍(能坐立,但不能站立和行走);3 级,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昏睡,对疼痛刺激有反应);4 级,昏迷(疼痛刺激没反应,出现病理反射);5 级,死亡。
1.2.7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方法选择成组设计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 检验,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分次栓塞犬脑血管对CBF 的影响
A、B、C 3 组动物栓塞前CBF 无显著性差异。B、C 两组动物栓塞1 根血管后CBF 均无明显变化(见图1②),该时相点两组之间比较CBF 亦无明显差异;两组动物栓塞2 根血管后CBF 均明显下降(见图1③),B 组CBF 下降程度较C 组更为显著;再次栓塞第3 根血管时CBF 下降幅度较小,B、C 两组比较仍有明显的统计意义,但C 组CBF 下降无统计意义(见图1④);当栓塞至第4 根血管时,CBF 无明显下降(见图1⑤);分次或一次性栓塞4 根血管后,B、C 组CBF 明显高于D 组,说明分次栓塞脑血管时,犬脑CBF 下降程度显著降低(见表1、图2)。
8 w 时,A、B、C 3 组动物CBF 已无明显差异(见表2、图3)。
表1 正常对照组与实验各组分次栓塞犬脑血管后CBF 比较(ml/100 mg)
表2 8 w 时A、B、C 3 组犬脑血管CBF 比较(ml/100 mg)
2.2 分次栓塞对犬脑血管再生及侧枝循环的影响
(1)同时栓塞两侧椎动脉及两侧颈内动脉,DSA显示犬脑血管侧枝循环开放,未见新生血管形成。(2)依次栓塞左、右侧椎动脉,DSA 显示B、C 组颈总动脉与脑底动脉侧枝循环开放,颈内动脉扩张,未见新生血管形成(见图4①,图5①)。(3)再依次栓塞左、右侧颈内动脉,DSA 显示B、C 组均有新生血管形成,C 组更为明显(见图4⑥⑦,图5④⑤)。(4)2 m 后复查B、C 组DSA,两组颅内血管均明显增粗、增多,颅外个别小动脉与颅内血管形成吻合支(见图4⑧⑨,图5⑥⑦)。
2.3 犬脑影像学改变
(1)同时栓塞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MRI 可见多发性梗死灶或(和)大面积脑梗死(见图6)。(2)依次栓塞双侧椎动脉、一侧颈内动脉后,B组脑CT 显示个别动物呈现基底节区梗死(见图7),C 组未见明显梗死灶。(3)依次栓塞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B、C 两组均未见新的梗死灶。
2.4 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1)D 组栓塞4 根血管后,所有动物均在术后2.5 h~8 h 之内死亡(5 级),均未从麻醉中苏醒。(2)B 组栓塞3 根血管后,均发生中度神经功能障碍(2级),除1 只犬残留神经功能缺损外,其余4 只犬均在24~48 h 恢复正常;栓塞4 根血管后,再次发生中度神经功能障碍(2 级),均在24~48 h 恢复。(3)C组栓塞4 根血管后,所有动物均未发生神经功能障碍(1 级),可以正常站立和行走。
图1 C 组MRI 灌注成像显示CBF 的变化情况
图2 正常对照组与实验各组分次栓塞犬脑血管后CBF 比较
图3 8 w 时A、B、C 3 组犬脑血管CBF 比较
图4 B 组犬脑血管再生及侧枝循环情况
图5 C 组犬脑血管再生及侧枝循环情况
图6 D 组栓塞4 根血管后MRI 检查
图7 B 组栓塞3 根血管后头部CT 检查
3 讨论
犬与人类的脑血管具有共性,均由4 条主要动脉供应大脑的血流,即左右颈内动脉及左右椎动脉。研究显示,犬的脑体积和血管直径变异较小,在一定范围内与体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适合用于建立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3]。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时栓塞犬脑血管4 根主要供血动脉时,CBF 急剧下降,虽有侧枝循环的开放,但仍低于脑循环及代谢储备阈值,脑组织发生大面积梗死,所有动物均在2.5~8 h 内死亡。栓塞一侧椎动脉,CBF 下降不明显,当栓塞另一侧椎动脉时,脑血流明显下降,B、C 两组动物DSA 均显示颈内动脉扩张,颈总动脉至脑底动脉侧枝循环开放,动物无神经功能障碍,表明侧枝循环的开放足以维持脑代谢稳定,脑血流处于代偿期。
在分次栓塞双侧椎动脉后,再次栓塞一侧颈内动脉,B、C 组CBF 均再次减少。B 组更显著,CT 显示除1 只动物发生脑梗死外,其余均未发现明显梗死灶,DSA 显示有新生血管的生成,所有动物均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推测此时出现脑循环储备失代偿性低灌注,虽有新生血管的生成,但不足以代偿低灌注。而C 组CBF 下降较B 组为轻,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也无明显改变,DSA 显示脑血管增生较B 组更明显,说明此时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脑循环储备维持在代偿期。有研究表明,剪切力的变化可以促使肌性动脉生成[4]。在动脉闭塞情况下,原有闭合的侧枝循环网由于剪切力增加而开放并重塑,管径扩大,形成侧枝交通,为闭塞血管起到自身搭桥作用,为缺血区提供血供[5]。
在分次栓塞双侧椎动脉、一侧颈内动脉后,再次栓塞另一侧颈内动脉,B、C 组CBF 下降均不明显,脑影像学均未显示新发梗死病灶,DSA 可见新生脑血管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增粗,C 组更显著,说明继续栓塞脑血管时,新建侧枝循环可维持脑循环储备,处于代偿期,从而避免动物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细胞死亡。
导致B、C 两组动物出现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改变的影响因素是分次栓塞血管的时间间隔,B组每隔1 w 栓塞1 根血管,当栓塞第3 根血管时,出现脑循环储备失代偿性低灌注,所有动物均出现中度神经功能障碍;C 组每隔2 w 栓塞1 根血管,直至栓塞4 根血管,所有动物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未见梗死病灶,DSA 显示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说明当脑循环储备下降至失代偿时,至少需要2 w才能建立充分有效的侧枝循环来缓冲CBF 下降,避免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
实验8 w,B、C 两组动物再次复查DSA 及CBF,结果表明两组CBF 均恢复至接近正常值,DSA 显示两组颅内血管均明显增粗、增多,颅外个别小动脉与颅内血管形成吻合支,提示分次栓塞4 根犬脑主要供血动脉,至少需要8 w 才能完成脑循环重建,恢复脑血流储备。
[1]Eitenmüller I,Volger O,Kluge A,et al.The range of adaptation by collateral vessels after femoral artery occlusion[J].Circulation Research,2006,99:656-662.
[2]Busch HJ,Buschmann IR,Mies G,et al.Arteriogenesis in hypoperfused rat brain[J].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3,23(5):621-628.
[3]刘 圣,施海彬,胡卫星,等.毕格犬和杂种犬脑血管及脑组织的对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9):717-722.
[4]Schierling W,Troidl K,Mueller C,et al.Increased intravascular flow rate triggers cerebral arteriogenesis[J].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9,29(4):726-737.
[5]Troidl K,Ruding I,Cai WJ,et al.Actin-binding Rho activating protein(ABRA)is essential for fluid shear stress-induced arteriogenesi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12):209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