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画”我心
2014-03-10章丹青
章丹青
摘 要:我手“画”我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线条、图像和色彩比语言和行动能更直接、更丰富、更个性地表达自我。美术创作中“披画入情”——探究名作情感表达之策;“由表及里”——提炼作品情感表达之策;“去伪存真”——展现艺术审美表达之策。通过观察—记录—感受—表达,触动潜在的创作心理机制,由触景生情进而迁想妙得,获得最真实的情感意象。
关键词:美术创作 情感 表达
情感是人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在美术创作中,由于艺术家对生活体验与感受的个性差异,情感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的美术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的出现、制造工艺的创新和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完美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典艺术中的时代气息。接下来的奇迹需要学生来创造!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标志,它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美术课堂上需要教师做些什么?我们该培养的是什么人才?我手“画”我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线条、图像和色彩比语言和行动能更直接、更丰富、更个性地表达自我。
中国美术教学有自己的体系和要求,那么是否可以更多元和开放些?笔者有意识的在美术课堂做了些尝试:
一、“披画入情”——探究名作情感表达之策
1.学会探究,探究作品背后的真相。
毕加索大家都知道,画作《格尔尼卡》(图1)耐人寻味的立体主义作品,时间、空间和运动等多种因素在静止的画面上“对话”。毕加索有句名言,是在80岁时看了一次儿童画展之后所说,他感叹道:“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是我却花费了终身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如何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
乍看起来,这幅画似乎有些随意和凌乱,这种金字塔式的构图,与《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这幅作品为什么能这么有名?画家如何组织构图?在艺术的背后藏着什么?画家为什么这么画?充满动感的艺术符号,刻画出丰富的细节!
心理学认为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无论是随意涂鸦还是命题创作,人们会更自然、真实地在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中流露自己的性格倾向、习惯爱好和心理需要。
有些名作虽有天真之貌,骨子里却蕴含着学识与复杂。鼓励学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大胆在艺术家作品中吸取营养。史丹琪卫兹在《艺术教育实践的源流》中指出:“许多来291看儿童画展的人,可以看到儿童艺术作品与现代艺术作品的相似之处——单纯、清新、生气、视野的纯粹以及充满幻想的惊奇”。
创新教育是通过对旧有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与模式。美术学科根据其学科的特性,让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在经典中寻求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关注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美术创作和表达。
2.学会探究,探究作品的“意”“势”“味”。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自然与人是天人合一的。那么我感觉到的世界就是我要表现的东西。艺术家的思维就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扩展,不会被表面上的“形”所束缚。那么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意”就是自己的内心。一件作品,你要能看懂,读懂,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你眼前出现一组雕塑群像,也许会给你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那就是一种气场,一种能量,一种“势”。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我们常说,要注意整体感,注意构图的把握,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注重对整体“势”的把握。有了“意”、有了“势”,作品自然会有“味”。
作品的成功与否核心判断就是整体情感的表达,而非物理性的局部再现,西方注重的写实并不是艺术最高的境界。
二、“由表及里”——提炼作品情感表达之策
提炼的方式:观察——记录——感受——表达
1.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比如说学生在进行科幻画的创作中,在于细心观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要引领学生去思考,我们的国家在农业中遇到危害怎么办?沙尘暴来了可以有什么办法来抵御和减少危害?你有什么发明创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爱观察、爱思考,让学生不断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积累起一定的创作素材。图2中表现的是学生感觉沙漠无人居住非常浪费,他发明了的房子是长在绿色植物上的,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长,这是一种对于绿色的渴望,这是一种对于环境保护的希望之情。图3中学生听到煤矿工人时有遇难的消息感觉到矿工在地下十分的不安全,所以想到有个安全的气囊,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多可爱的学生啊,他们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他们的手表达的是我们大家心中的美好期望!
《艺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公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知识不断产业化”。
2.记录
把看到的画、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把一幅作品分解成构图、色彩、情感等几个大的方面。然后再仔细推敲,作品的构图是否完美,可以用哪种形式更好?色彩以什么为主更能表达情感?对比色还是类似色?环境色需要用些什么?情感主题是喜是悲?听到的特别震撼的消息,触动人的心灵的事件,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一花一世界,一课一人生!我们在追寻什么?教育在传递什么?美术特级教师李正火认为:“唯美的课堂与教育都直指生命本性的源头,朴素而纯净。如阳光总能唤醒万物的生命核力,似春雨悄然滋润有情的生机活力,不教而教、花开自然地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主动到自觉,从自觉到自然的教育,让师生情不自禁地觉醒、体验和升华幸福生活的旅程。”
3.感受
感受是外境与内心相互作用的核心。生命无常,但找到了生命灯火的课堂却可以永恒。对生命的感悟有多懂,对课堂的把握就会有多真。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有着一种穿越语言本身的能量,能生动的反映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endprint
一次课上,我教孩子们画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涂颜色时,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按照老师讲的沙漠由土黄到淡黄的渐变色,而一个孩子在其中的一小片上用了重重的黑色。我有些不高兴,心想:有没有搞错啊!刚想批评,但还是忍住了,看他认真的样子,我俯下身子轻声问道:“沙漠怎么是黑色的呀?”孩子忽闪了下眼睛,胸有成竹的说:“因为沙漠里太热了,这里就烧焦了——”看着他如此专注,我心中的不悦变成了喜悦。作为一名教育者,有时需要“忽视”一些不合“常理”的因素,回报你的有可能是一片灿烂阳光。当你真诚面对他们,以诚恳与谦逊的行为与他们对话时,孩子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很纯朴、很率性,很令人回味的。
黑格尔说:艺术的目的就是唤醒各种本来就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他们再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使一切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美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
4.表达
融合前面步骤的点点滴滴,把各个美术元素进行夸张、放大或者缩小、添加等一系列的创造设想。美术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学家,美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有感而发”、我手“画”我心的过程。
例如在《大盒子小舞台》一课中,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产生发现和联想,进行制作练习。运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废弃物,有鞋盒、纸板、泡沫、废弃的玩具和食品罐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在动手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快乐。也许有的作品还显的稚拙,但是我们的美术课堂重视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图4)。以下是绿色家园中学生表现的作品(图5):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这么记载:“美术创作的基本素材不是既成的思想概念,而是无比丰富的现实的情感的外在形象。美术家只有置身在现实的感性形象的海洋里,与现实世界建立紧密的关系,才能触动潜在的创作心理机制,由触景生情进而迁想妙得,最获得真实的情感意象。”
三、“去伪存真”——展现艺术审美表达之策
1.“借力”现代科技,展现艺术中的美。
看似和“艺术”毫无关系蔬菜、种子,在电子显微镜下,你会发现富有美感的图案。在我们美术教材的六年级中有这样一课《美无处不在》。1.通过欣赏摄影作品与不同图片,能在大自然与生活中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2.通过欣赏、品评,感悟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美的形式与表达对美的情感,领悟发现美、感受美的前提是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件事物,能更加关注生活细节。3.观察蔬果的切面,实物的局部在微距之下产生的美,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熟知的事物。4.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生活中时时能感受美的存在。
导入时先发现果蔬的美:请学生展示自己所带的蔬菜与水果,找一找蔬果的美。学生尝试手剥或切割蔬果,探索发现蔬果内在的美。用放大镜去观察,发现特殊的美。探索形式的美:美的构成,欣赏不同微距下的蔬果画面,体验从点、线、面、色与光的不同因素下,构成的形式美感;美的组合,欣赏不同蔬果的组合图片(图6),体会形式美的不同组合方式,掌握美的组合规律。如:对称、对比、节奏、韵律、和谐、统一等。留住心中的美:欣赏不同画家的蔬果作品,感悟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表现美的形式与表达对美的情感,体验齐白石在绘画中开创的“工写结合”的特殊风格,学习他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理解他对艺术创作时所投入的情感。欣赏同龄学生的蔬果绘画作品,了解蔬果美的简单表现形式。表现创意的美: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与蔬菜等,进行观察与想象或适当切割与组合后,找到创意的美,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美的造型。根据所带工具,可以用记号笔表现你对点、线、面的理解,也可以用蜡笔表现你对色彩的感觉,能有创意地画出你对美的感受。
2.研究学生心理,展现艺术中的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登纳在他的《艺术与人的发展》一书中谈到:“艺术作品大致就是知觉、感受、制作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而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为。”由此可见情感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1)通过怡情唤醒小学生情感联想
例如写生树,我安排两个班级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分析。一个班级我只是讲解了写生的技法与技巧,另一个则带学生站在树下,将树干轻轻的摇,感受绿色的生命能量。两个班级作业质量相差很大,后一个班级的学生们积极的情感被激发。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为教学内容
选择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的对象,“心理体验”与学生的情感再现相吻合。
其实,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那里的每一个绿色生命也有许多不同的树木花草有机和谐组成。大自然是伟大的导师,但是人的美感不会随着年岁自然长大。学生不知道所谓的名画美在哪里,但是教师必须知道,学生不知道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但是教师要去引领。看别人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看教师各项课堂教学要素,而是用更为辩证的观点来考虑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进退之道、课堂教学的深度、课堂教学的效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学美术》 2012年第4期
[2]《中国美术教育》 2011年第3期
(海宁市紫微小学 浙江嘉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