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六)
2014-03-10寿洪
寿洪
摘 要:课程内容无疑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组织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和评价等都是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而展开的。目前,对如何构建书法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本文想试图从书法课程内容的基本涵义、书法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和书法课程内容的基本关系三个方面,作一些基本的理论初浅研究。
关键词:书法课程内容 基本理论
六、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内容建构的基本理论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既没有构建起理想的课程内容体系,也没有完整的系统教材,大多数已经实施的书法课程教育,只是传授以书法技能为主的直接经验,这是书法课程建设的致命缺陷。我们知道,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无疑是课程组织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和评价等都是围绕着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而展开的, 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课程内容的安排而开展的。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标是选择和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内容的建构,是书法课程建设探索和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那么,有没有一些基本理论,可供我们建构书法课程内容时作为参考的原则和依据?本文将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书法课程内容的基本涵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钟启泉先生认为,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选择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书法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有关书法艺术的知识、书写技能、书学思想、书法美学、书法学习的信念与习惯、书法创作实践活动的行为等内容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选择出来的、并按照书法发展规律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理解书法课程内容的涵义,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课程内容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人们只能选择出那些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来说是最具有价值的、最基本的最需要的经验。传给下一代的这些内容,无疑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部分。我们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必须思考清楚,书法艺术本身承载着什么文明精华?书法课程的学习又可以传播什么文明精华?
其二,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人类文明成果往往是以知识体系、技术体系、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形式存在的,不一定能为学生直接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加工改造才适合学生学习。我们选择书法课程的内容,既要符合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更要符合学生认识的水平和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三,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教育活动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发展,主要通过学生主体活动实现的,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展开的,是认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种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过程。我们在取舍书法课程内容的时候,是有目的和目标的,那就是什么样的书法课程内容,可能促进学生什么样的发展。
从斯宾塞 开始,人们就开始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人们通过“活动分析法”来确定课程内容。“活动分析法”具体表现为专家首先分析人的主要活动有哪些,然后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来确定课程目标,进而将人的一些活动确定为儿童的学习活动;也有人将学习经验当作课程内容,认为学生在学校要学到的是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进入学校里本身就是带着经验而来的,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确定学习经验。当然,书法课程内容与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不是完全一致的,是有区别的。教材是课程内容直接的物质载体,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它无法再现直接性经验、情感性经验” 。
(二)书法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书法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按照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书法及其相关的不同学科知识、学习者需求和社会生活经验等内容的有机整合,来构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书法艺术与文化的整体,将一个完整的书法世界呈现给学习者,从而实现书法课程教育的目标。我们知道,学生学习书法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因此,严格而精心选择书法课程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1.注重书法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是满足全体公民基本学习的教育,其宗旨是为个体的终身学习和人类全面发展提供各种知识基础;同时,基础内容是最基本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有意的扩大与拔高。书法课程内容中必然存在一些基础性的、核心的、共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对于不同背景的书法学习者来说是必备的。建构书法课程内容,应随着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精挑细选书法及其相关学科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尤其是那些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拓展技能的技能,力争用最经济的、最基本的事实与核心概念、基础原理构建起书法学科与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这样才有助于书法学习者掌握新知识,扩展与活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体系,使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起到长期的基础性和迁移性作用。
当然,在书法课程内容组织上,也可适度发掘书法基础知识的深层内涵,提供学习的必要方法和路径,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思索和探究;重视学生在文化背景、智力、兴趣和体能方面的差异,让一些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和情境性的多样化内容进入书法课程。总之,书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书法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总体要求,也要适应学习者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反映书法学科、课程研究的新成果,也要体现地方和学校的特色内容,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差异化发展。endprint
2.注重书法课程内容的发展性
我们知道,课程的基本内容不仅指从传统学科中筛选出的、至今仍具育人价值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从当代学科发展中吸取的最新理论与应用知识及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它主要面向全体学习者,为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让学习者“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主要指向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派生能力强的知识。 因此,书法课程内容的取舍,应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既要从传统书法艺术中遴选出书法学习者所拥有的普遍经验——“核心知识”,即书法学习不可或缺的知识与技能,又要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习者自身条件,从当代各相关学科譬如美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学中吸取最新成果;既要促进学习者对书法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习得,也应将创新意识与能力、竞争与合作、诚信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他们生命成长的各种情意要素和价值能量;既能为他们现实生活奠定基础,也要为他们后续的发展留下充裕的空间,——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实现态度、才能和本领的提升,培养学习者的洞察力、领悟力及知识获得与更新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自主和可持续发展。
3.注重书法课程内容的人文性
书法课程显然具有明确的人文性质,这决定了书法课程内容亦应有明确的人文性特征。书法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发展。这也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即以人为出发点,彰显课程内容的人本性。它关注人的情绪、态度、理想和信心等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强调学习的内发性、过程性和情境性,唤醒各种潜能并使之获得充分发展,使课程内容成为提供给个体自由发展和潜能实现的学习机会。
每一门课程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书法课程是通过对字、文、篇、章的书写,掌握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等知识、技能与审美,在此基础上来促进书法学习者的愿望、兴趣、气质和才能等个性的发展。书法课程应该有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内容便于尽可能地与学习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满足不同区域与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要,给学习者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激活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培养广泛的兴趣,开阔创新的思维,形成乐于进取的精神。书法课程“个性化”内容选择主要依靠书法传统文化发展、现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来组织与选择。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能更好地满足个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 它让人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人的个性化就是学习者的人文化,即促进学生向“社会人”与“个体人”统合的方向发展。
4.注重书法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在某种角度来看,书法课程的综合性特征,似乎是书法课程不能成为独立课程的主要原因,它一直游离于语文、美术课程之间,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标准、规范,书法课程仅仅作为书写技能课程、课外兴趣班等形式而存在。然而,书法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恰恰证明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体系的逻辑性。书法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与趋向,正符合现代课程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我们知道,书法课程的内容至少涵盖了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知识,整合书法课程的内容会明显体现它的综合性特征,这也让书法课程独具魅力。传统基础教育的课程几乎是分科课程,各学科间彼此独立,造成内容之间的整体割裂,课程成为孤立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将被分割的课程内容的要素或零散、杂乱的其他形态的内容要素分别依据其内在的价值联系、逻辑性或结构性联系、外在的实用价值、学生的认知特点或习惯等主线统整起来。 让学习者告别封闭、单一和僵化的知识体系,形成一种开放的、多样化和灵动的综合性课程。书法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容易理解,便于体验,也有利于加强书法课程与传统文化、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者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文化层次。
(三)书法课程内容的基本关系
1.在书法课程内容价值取向上,处理好直接经验与文化知识的关系。
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教育,有其重视技艺传授的独特内容与方法。然而,从现代成熟、严谨的课程理论来看,完整的理想的书法课程内容应当包括书法知识与技能、书法学习过程与方法、对书法文化的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这是一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内容体系。而现有的书法课程教育中,明显存在着只重视书法基本技能即直接经验的学习与训练,书法教师只会教技术,不会教知识,只会教方法,不会教文化,或者只注重直接经验的传授,忽视书法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这种偏颇的主张与做法,特别体现在书法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
因此,在书法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我们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传授技能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从教育规律看,学生个体的发展一般是由知识引起的,体现为知识的内化与超越。书法知识传授、文化传承在书法课程教育中无疑处于重要地位,因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起点主要是前人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成果,而绝不是仅仅当下学生个人实践获得或即兴感悟的直接经验。
基于此,我们在书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书法基本技能与书法基础知识、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2.在书法课程内容的来源上,处理好“知识、社会和学习者”之间关系。
经验表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有利于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使学习者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以社会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能够跟进时代发展,培养学习者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以学习者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把学习者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学习单元,能够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习者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把学习者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学习单元,能够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当前对书法课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加剧了书法课程内容选择的困难。目前,能处理好“知识、社会和学习者”三者关系的教材几乎没有,现行的书法课程教学用书大多存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科学性不强的问题。由于忽视书法知识的逻辑性、书法技能系统性和及其相关的社会功能,书法课程不能完整地反映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庞杂而缺乏连续性,零乱而未形成体系,缺乏启发性和拓展性。学生面对的只是一些“知识碎片”,难以采取适合书法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加深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从而难以避免地降低了书法课程的教育质量。endprint
基于此,我们在书法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知识、社会和学习者”之间关系。
3.在书法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垂直组织,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照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这是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课程内容组织原则,强调学习者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礼记·学记》的“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夸美纽斯的“由简到繁”思想,都体现了这种组织原则。泰勒认为,垂直组织的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强调课程要素的重复,指将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给以重复。“顺序性”强调课程要素的扩展和加深,指将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入深地组织起来。水平组织又称横向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课程内容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整合性”,即对所选出的课程要素,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等。
因此,书法课程内容的组织,既要关注到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也要重视书法学科自身知识逻辑体系,既要顾忌横向“综合”,也要遵循纵向的“综合”,这是一种辩证的综合,而不是“这个要、那个也要”的某种折中调和与机械拼凑。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少而精”和“博而通”的原则,避免课程内容的结构松散,广度和深度不均衡、梯度衔接不好,造成连贯性、严密性不够;要做到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应该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要素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要素作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 按一定的逻辑框架对课程内容体系作整体性构建。这样,学习者才能够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后续内容,形成自主、有序与和谐地发展。
基于此,我们在书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之间关系。
4.在书法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逻辑顺序是按照书法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程序组织课程的内容,它强调较多的是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编排,而不大考虑逻辑对学生有什么意义。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书法课程的内容。它强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而学科的逻辑则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心理顺序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他们的认知结构在不断重新组合、构建,课程内容的组织必须反映学生心理建构的能动过程。
因此,书法课程内容的组织,应着眼于把书法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统一起来。一方面,书法课程内容要反映其学科知识内在的客观联系,揭示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是为学生安排的,如果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科学的内容也是无效的。
基于此,我们在书法课程内容的编排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JCWH11YB)和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25030)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兰亭书法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参考文献:
[1]丛立新 《课程论问题》[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84.
[2]钟启泉 《课程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 1903年),英国哲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4]钟启泉 《课程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刘电芝 《教材的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J] 课程·教材·教法 1996(4):22—25.
[6]司荫贞 《日本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J] 比较教育研究 1999(2):28—32
[7]有宝华 张 静 《综合课程内容的基本问题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7):50.
[8]孙泽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问题与发展方向》[J] 基础教育 2013年6月(3):38
[9]王本陆 《课程与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7).
[10]孙泽文 叶 敏 《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组织原则及其结构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2):6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