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淡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2014-03-10张小燕
张小燕
摘 要:本文对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 鉴赏能力 培养
一、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统观高中美术教材,内容是分门别类,汇集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鉴赏课往往是以教师对作品的理论讲授为主,容易处于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个现象:学生鉴赏能力的高低与他们每个人的审美观、所 学的知识面和心理素质等有关。初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基础只停留在初等的欣赏水平,表面的视觉印象;而高中则是要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理解作品、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作品的内涵。但现在的高中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不尽如意,让他对你的每节美术课都感兴趣,确实有点难。他们对小学、初中的部分美术知识早已接触过,教师再老套的、简单的讲授,只会让学生厌倦。如对于有情节性的油画作品、雕塑比较感兴趣,稍微能理解一些,但对于某些画面缺乏情节性的美术作品如花鸟山水,尤其是现代作品的欣赏则显的困难。面对现代作品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滔滔不绝,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感到乏味无趣。这种教学只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美术课的特点,失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开发和发展。这种理论分析的鉴赏方法是建立在学生被动基础上的,大大阻碍了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流以及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而学习美术作品,可以帮助他们丰富形象思维,两者协调发展,使他们左右脑平衡发展,理性和感性同时发育。
那么,要使学生喜欢美术,懂得美术,欣赏美术,真正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就必须在感知、了解、体验美术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挖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自觉感受和鉴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高中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而学习美术作品,可以帮助他们丰富形象思维。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将内容改造成学生感兴趣的)。在教学中如果在学生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大卫》和安格尔的油画作品《泉》,一接触这些美术作品可能使学生无法接受更不要说理解作品并使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拿《大卫》这件作品来讲,一看到作品,男生窃窃私语,女生面露羞涩,不敢正视作品。面对这种现象,就要先培养学生用坦荡无邪的态度去看待裸体形象,端正认识,古希腊时期的人体艺术那是代表健美,代表神圣。针对此作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发挥他们的形象思维和理解能力,正视作品并试着去欣赏和理解作品。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可插入介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生平、创作过程及艺术风格,让学生展开讨论、认真分析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最终达到心境共鸣,真正理解作品《大卫》是一个准备战斗的青年巨人形象,它体现了完美的人体造型,展现了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法。有时学生面对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及其雕塑作品还难以完全接受和理解时,可结合其它绘画作品进行启迪,如介绍其油画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即《创世纪》。多给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多给学生展现的机会。先提出问题情境:创造世界需要几天完成?学生会积极参与并发挥想象力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深入作品,由学生朗诵米开朗基罗的自咏诗,甚至让学生上台表演其作画的姿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艺术家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真谛的精神,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艺术鉴赏活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可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心境共鸣四个阶段,运用正确合理的鉴赏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可有时学生在学会鉴赏国画作品的方法后让他们去鉴赏油画作品时却会用国画的鉴赏方法去套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需要教师及时指正。所以,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两个途径
1.借助姊妹学科的配合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借助姊妹学科的配合,以提高自身审美教育的功能。蔡元培曾经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以有意识地联系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进行有机的渗透,创造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共同奏响美育的乐章。选用音乐来打开学生良好情绪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从而进入审美经验的高潮。例如,高中美术鉴赏课第12课中讲到19世纪欧洲绘画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纤夫》时,播放苏联亚历山大罗夫低沉压抑的《伏尔加河纤夫曲》和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学生的思维活动必定随着乐曲浮想联翩,从画面的造型、构图、色彩塑造了衣衫破烂、面容憔悴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纤夫,可以看见他们在奴隶般沉重劳动中的态度,感到他们那团结的力量,触动学生的视觉感官,给人以直接感受;从音乐中“哼、吭”的声音、节奏、旋律、强弱里,触动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学生心情深沉而激动,其同情和愤怒交织一体,仿佛置自己于画境之中,从而不由自主进入角色,进而感受、联想、探究、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这种声画同步,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立体效果,互相配合的创造性做法,将会使学生的审美思维和鉴赏能力推向新的高潮。
2.观看美展、参与创作与交流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是人们用眼睛去欣赏再现性地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那么进行多元化的情感鉴赏活动,其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学生与真实作品直接进行感情交流,感受气氛,进而感悟作品的真谛。教师用情感打动学生,学生用心来体验作品。如果能给学生亲身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这也是学生所期望和欢迎的。在介绍《走进博物馆》一课时,带领学生走近余姚博物馆,鉴赏家乡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由兴趣到爱好逐步提升对中国其他博物馆的鉴赏能力;也可带领学生通过创作来切身体验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如一次校园风景写生,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保护校园的责任;一次同桌肖像写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友谊,大胆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参加这些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显得非常踊跃。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完成的作品我们适当进行表扬,毕竟让学生参与创作是重在体验过程和情感。确有好的作品,我们要给予培养,最好能定期举办学生的作品展览,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从而超越知识性的鉴赏,使体验性鉴赏得到充分实现。
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除了以上两个途径外还有比如评价的激励作用,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绘画技巧、创造力。我们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要不断结合新课改的最新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精心设计和安排,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应用和消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美兰 《艺术概论》 1989年7月第1版
[2]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 1999年1月第1版
(余姚市第四中学 浙江宁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