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现象研究及对策
2014-03-10商旭
商旭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究竟什么是顺周期性现象,又是什么引起了順周期性,资本监管在这一现象的产生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应对顺周期性这一现象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该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2008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关于这场危机的产生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解释,并且在危机产生过后得到了各国经济学家的广泛深入研究。
一、 顺周期性定义及影响
关于顺周期性的定义,目前尚未有一个官方确切的说法。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更多地表现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即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黄飞鸣 2010)。总体而言,顺周期性是指当实体经济产生波动时,会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系统造成冲击,使金融系统偏离稳态产生波动。而金融系统的波动又会正向反馈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放大整个经济系统的波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实体经济在金融系统的放大作用下,整体上增加了泡沫的成分,使得泡沫破裂时给整个经济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金融系统的反馈作用,使得实体经济复苏更加艰难,这延缓了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产生原因
(一)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产生内在性
高管的薪酬激励与短视。相比于其他企业和机构,以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系统,其高管往往领取较高的薪水,这些薪水的组成一般是基本工资加绩效,而绩效一般是通过股票和期权等金融工具来体现。在经济形势高涨的时候,高管往往会出于利己的动机,扩大信贷和其他表外业务规模,这样就能使银行看起来账面上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但这种行为往往在下一个经济周期衰退的过程中,前面被掩盖的巨大风险会暴露,恶果会显现出来。由于金融系统的特殊性,往往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因此当风险暴露的时候,高管们往往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种条件下,高管在经济高涨时期的行为会增加经济的泡沫和波动,产生顺周期性。
抵押等信贷制度的运用。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出于自身资产安全方面的考虑,往往会要求债务人用自身资产,或采取第三方担保的形式,采取抵押等手段进行保障。这就为顺周期性现象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当经济高涨的时候,抵押物的价值往往也会随着经济的形式得到提升,例如土地等不动产。在抵押物价值升高的前提下,债务人可以获得更大规模的信贷进行融资,然后通过投资,将经济进一步推高;另一方面,当经济处于较为萧条的时期,抵押物的价值变会下降,这时出于经营原则安全性的考虑,银行往往惜贷,债务人不能通过信贷进行进一步融资,经营便会进一步恶化,最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这是抵押物在顺周期性现象中所发挥的作用。
银行本身的财务状况与顺周期性。在目前经济状况下,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还有着诸多限制,但其确有进一步混业经营的趋势。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银行不得不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投资和表外业务,来作为其利润增长支持点。在银行本身多元化的资产构成条件下,其本身资产状况将受到经济形势更大的影响。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由于资产价值得到提升,银行的财务状况相应也处于较好的状态,其各项监测指标会得到相应改善,此时银行更加敢于放贷以获得利润;相反,在经济形势恶化时期,其本身的资产价值急剧下跌,财务状况恶化,因此银行必将紧缩信贷,来保障自身财务状况安全以渡过危机。这就解释了银行本身的财务状况也会引发顺周期性。
(二)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产生外在性
资本监管与顺周期性。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是指资本监管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特别是信贷行为的影响,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具有同方向的推动作用(张金城李成 2011)。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具体的表现可以认为,在经济衰退的时期,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价值会下降,其面临的风险会相应提高,这就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应下降。为了达到相应的监管标准,其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是有下限的,不能降低到标准之下。这有点类似于经济学中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棘轮效应”。为此,银行不得不紧缩信贷,以便达到监管指标,这便造成了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另一方面,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期,银行各项信贷资产状况良好,价值提升,较少会收到监管指标不合格问题的困扰,这并不能阻止其超过“正常”标准的放贷,这便会引起经济的进一步高涨。
风险计量模型与顺周期性。在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进行估计时,银行一般会用模型来进行计量风险。在运用这些模型的时候,有时所运用的模型和参数也具备顺周期性。比如在运用内部评级法时,内部评级法的风险参数具有亲周期的特点,由于高级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敏感性更强,对信贷运行和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更大(王胜邦陈颖 2008)。因此,在计量风险时候所运用的模型问题,也是在研究顺周期性这一现象时候所不能忽略的问题之一。
三、应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对策
变革高管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在聘任高管的时候,可以将其绩效放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内发放,比如一个甚至长于一个的完整经济周期。这样,便会降低在经济高涨时期高管进一步投资和扩张的冲动。同时,可以将银行的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项信息,更加广泛的透明化,解决银行内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便于监管机构和公众进行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管的利己动机,一定程度上缓释顺周期性问题。
尝试建立和完善逆周期资本机制。正是金融危机带给了监管机构启发,逆周期资本是巴塞尔协议Ⅲ中提出的,旨在消除和减缓经济周期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按照协议中的要求,需要建立的逆周期资本为0~0.25%,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合理的标准。直观上来看,逆周期资本起到了经济繁荣和衰退之间“缓冲垫”的作用。正因为有逆周期资本的存在,这保证了银行的信贷不会“大起大落”,从而缓释了顺周期性。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是适合的标准,这依然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因为顺周期性和银行的群体性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单一银行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积聚在一起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巴塞尔协议Ⅲ中就着重强调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还没有明确的机制,“一行三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监管机构,其在分工的基础上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终极”金融监管机构作为领导。针对一些学着提出的“金融稳定委员会”,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较为复杂。因此,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的探讨,以此来维护我们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