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刻不容缓
2014-03-10陈楠枰
文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提高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刻不容缓
文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3月,中国社科院发布《2014年法治蓝皮书》兼《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交通运输部在55个国家部委里浮于中游。但在对各部委政府网站进行测评时,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被排于前列。政府网站发挥的渠道作用尽显。
新时期下,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刻不容缓。
深入关注
201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上,交通运输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战略部署。其中提出加快发展智慧交通,重点突破,全面提升。
可以说,智慧交通正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被影响,亦是智能交通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胆提升。
“从‘智能交通’四字来看,智能是手段,交通是设施、装备、管理和服务。因此‘智能交通’强调的应该是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控制管理。而从‘智慧交通’角度思考,智慧是思想,交通仍然是设施、装备、管理和服务。‘智慧交通’是公众式的宏观概念,反映社会对未来交通的知识化、信息化、安全、便捷、高效的一种愿望,着眼于交通发展整体的效果。”
“智慧交通”是公众式的宏观概念,反映社会对未来交通的知识化、信息化、安全、便捷、高效的一种愿望,着眼于交通发展整体的效果。
交通运输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科技司副司长洪晓枫认为:“信息化、智能化是智慧交通的重要特征和内容,但并不局限于信息化。社会要求交通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主动感知人的需求,按需为人服务。”
洪晓枫提出,未来智慧交通的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矛盾,能源消耗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矛盾,“将问题作为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交通运输发展,并要求和人民出行服务的需求一致。”
反观当前智慧交通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对行业的引领作用还远远不够。那么,智慧交通对行业转型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该如何体现?从“四个交通”更高的发展要求上可见,智慧交通需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的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然而,从目前来看,“这方面能够凸显的重大案例不是很多,评估依然是较为欠缺的部分。”
同时,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亦需要得到完善。目前,跨地区、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也成为未来行业工作的重点。尽管近年来一些制度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但全行业信息资源仍较为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信息资源缺乏统筹规划,数据质量不高,行业重要信息系统间难以实现协调应用,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
随着中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要求,互联网思维不断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而从交通运输行业来看,很多单位仍较热衷于推动政府为主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工作,“重建设、轻运行”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建设后“运行效果不突出、运围难以预计”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行业主管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和思考政府与市场在行业信息化工作中的界定,特别是对于类似“出行服务平台”等和老百姓比较贴近的平台建设中,我们习惯于政府主导,跟不上市场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发展形势需要进一步深入把握。
很多单位仍较热衷于推动政府为主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工作,“重建设、轻运行”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建设后“运行效果不突出、运围难以预计”现象时有发生。
标准方面,在不少工程推进建设过程中,尽管已将标准实施写进方案和可行性报告,但真正在开发应用建设过程中,有多少真正依据了标准?验收时是否依据标准实施?这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诚然,标准可行性检测亦需要得到加强。
除此之外,行业网络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明显不足,尚没有提高到新高度。综观交通运输行业,许多单位对中央和国家提出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要求的掌握和认识并不够高,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认识还不能提高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赢。”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洪晓枫
“我们的行业建设还是没有把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安全建设提高到同等高度来认识,从投资规模到管理,均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尤其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没有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信息化备案,或系统安全认证不充分、不深入,在相关系统安全设备中存在不完善、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建成的系统往往不符合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检测和评估。”洪晓枫说。
重点加强
2014年交通运输通信信息中心主任工作交流会议中,洪晓枫发表讲话,就未来如何提高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提出八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政务信息建设。按照“一数一源”原则,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建设管理,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终端等相关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道路、水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户籍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建设工作。
二是提高安全应急反应能力。重点完成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促进系统与国家级、省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整合应急设施、设备及信息数据资源,建成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实现搜救、海事救捞、公路运行等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建立综合交通的协调管理体系。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信息化体系。重点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系统仿真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通过部、省信息资源互通互用,形成全国交通基础设施状态数据库,提升重要基础设施状态监测。
四是提升物流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国家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深化电子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和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创造并支持全国各物流区域结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引导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
五是提高公众出行信息服务能力。完成政企合作模式,推动全国综合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共享应用示范。加强政府和市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及重点区域水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示范工程建设。推进旅客实名制信息互通共享,开展综合客运枢纽系统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及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多种运输方式电子客票服务和业务,完善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建设并开通运营。
六是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重点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行业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研究制定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标准,完善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和公交一卡通重点区域联网合作。推动执法信息互联互通。继续推进长江航运信息资源整合和长三角交通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津京冀、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交通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化、智能化是智慧交通的重要特征和内容,但并不局限于信息化。
社会要求交通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主动感知人的需求,按需为人服务。
七是提高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水平。深化互联网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使用和维护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电子支付在火车收费、内河船舶过闸收费等领域应用;大力推进、推广移动支付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加大深海探测打捞能力的研发应用;提高远洋、深海搜救打捞能力;引导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及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在公共交通运营调度、出行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信息的应用;积极推动基于北斗系统的交通运输、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等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行业信息标准化符合检测工作,严格执行行业信息技术标准。
八是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研究制定行业网络信息安全战略计划制定,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完善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以及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核心软硬件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管理和电子证书认证体系在行业重点业务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