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游艇产业系统研究
2014-03-10王银银
○王银银
(南通大学商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一、引言
区域游艇产业是沿海城市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交通运输部于2009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游艇安全管理规定》,对规范游艇安全,防治游艇水域环境污染,促进游艇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相关规定。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将邮轮、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并作为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支持,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邮轮、游艇等新兴旅游。2010年8月,国家海事局出台了《游艇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游艇产业相关政策,为游艇产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区域游艇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包含多种业态,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复杂、开放的非线性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就是一种新型的系统论,主要研究系统开放程度、开放方式及利用条件,使系统向有序结构发展。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揭示复杂系统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管理学、经济学、气象学、电力工业及自动化技术等相关领域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在游艇产业发展的研究领域并不多见,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内部结构演化,符合耗散结构特征。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内涵
二十世纪中后期,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打开了以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为代表的“老三论”发展帷幕,在《耗散结构与生命》报告中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与哈肯(H.K a k e n)的协同论、托姆(R.T h o m)的突变论,共同被称作系统科学的“新三论”,其研究对象均为非线性复杂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开放性。系统只有在开放的情况下,才能与外界及周边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通过传递信息为负熵流的引入创造条件,推动系统朝着有序方向发展;第二,远离平衡态。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下,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第三,非线性。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内部各要素要处于非线性区域,借助非线性特征才能重新形成新的耗散结构;第四,涨落现象。系统不稳定的时涨时落,可以让系统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发生自组织现象,进而有序发展,即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过程是有序的时空结构,是通过系统内有能力的耗散和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的,其“无序”和“有序”的判断标准通过“熵”来体现。熵理论揭示了区域游艇产业发展必须注意产业系统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协调性。一方面,系统内部过时的管理制度和不尽合理的组织架构及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的业态设置、不畅通的信息渠道和有关政策因素等使游艇产业系统产生正熵增加;另一方面,单纯考虑区域游艇产业系统的发展而忽略它与外界其他行业系统的联系,会导致游艇产业系统无序性加快。因此,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应尽量在低熵状态下运行,这就需要管理者对区域游艇产业系统进行合理的协调与管理,协调游艇产业与相关行业、业态及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附以行之有效的约束。
三、区域游艇产业系统耗散结构分析
根据耗散结构满足条件,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具有形成耗散结构特性的定性判断过程,具有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涨落等耗散结构基本特征。
1、开放性
从结构上看,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各子系统均是开放的,如采购与销售系统要与外界进行连续信息、资源以及人力等方面的交换。因此,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属于开放性系统,主要表现在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换。
(1)物质交换。首先,区域游艇产业的人力资源、资金流通是伴随产业运行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其次,区域游艇产业系统的演化发展总是伴随着一定风险;再次,游艇产业环节所需资源数总是随着实际需求发生变化。
(2)能量交换。物质在运动时会产生能量,因而区域游艇产业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是同时发生的。游艇产业各环节过程必须与系统中的人、物等要素紧密结合,以迎合市场需要。为达到预期发展目标,在区域游艇产业系统中,必须从外界导入管理能,以人为主体,协调活动所产生的精神能量。
(3)信息交换。游艇产业系统内部人员可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从系统外部接收或传递相关信息,即区域游艇产业系统通过信息交换形成双向信息通道。
2、非线性
非线性主要指系统内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无法用简单的线性方程表示,而要拟合成非线性方程或方程组。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具有非线性特点,各子系统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处于核心位置的经营管理子系统,是以市场调研、销售子系统为基础,通过对子系统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以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市场调研子系统主要侧重于游艇的经济技术方面的信息,游艇行业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为研发部门、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数据;采购和销售系统则为生产系统、经营管理系统提供生产要素,并指明产业发展方向。游艇产业系统层次、目标繁多,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因此,游艇产业系统各子系统不仅构成了复杂超循环体系,还会依靠自有超循环作用演变成新的系统。例如,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非线性关系,如果是正相关系,就会促进区域游艇产业系统优化发展。
3、非平衡和涨落特征
非平衡是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势能的有序之源,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内的人员来源广泛,在文化背景、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备让系统与外界环境交换的势能条件。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各子系统间的运行特征有较大差异,系统通过增大内部势能差向远离平衡状态发展。在经典物理学中,涨落是随机、微小的扰动,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涨落便会随着非线性作用和连锁效应形成整个系统的巨涨落,从而发生突变。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存在涨落现象,如子系统高层领导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同行竞争状况、传统因素影响,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领导思维的微小涨落会通过系统非线性作用不断扩大,最终导致系统突变,进入有序状态。
四、区域游艇产业耗散结构模型
以上从定性角度说明了区域游艇产业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而耗散结构理论基本观点认为,若某种均匀无序态失去稳定性,则会形成有序结构。因此,借助布鲁塞尔模型构建分析框架,依理推导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动力方程。
1、布鲁塞尔模型及经济学转译
布鲁塞尔学派首先发现了可判断系统能否成为耗散结构的数学条件、分析方法及模型,即布鲁塞尔模型。该模型的研究为判断系统能否形成耗散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接下来的决策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其化学反应如下:
其中,反应物A、B在连续消耗的同时,亦得到了外界补充,产物D、E则在产生后立即被取走,系统状态变量x、y的浓度在反应过程中具有可变性。
因此,根据布鲁塞尔模型可知,区域游艇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取决于内外两个主导因素A和B。在这两种因素作用下,加上中间因素x的作用,不断调整系统并加快其开放性,使产业的D和E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加速区域游艇产业的有序发展。
从系统角度,区域游艇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获得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资金投入,实现游艇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根据(1)—(4)式可知,x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B、E、y及其本身,从化学反应组来看,(4)式表示E的生成是在消耗x的基础上,因此E对x的影响可以忽略。
综合考虑上述问题,将布鲁塞尔模型作如下转译:
A——产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B——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和开发资金投入;这两部分只要系统不断从外部吸收资金机会,实现“浓度”不变;D——产业技术创新收益,主要是补偿创新成本和游艇企业的机会成本,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无直接影响,由于我国港口资源和消费力量对游艇行业价格影响力不大,这与布鲁塞尔模型中D的性质较为相似;E——技术外溢,主要指产业技术创新的“副产品”,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没有影响,根据“波特五力模型”,我国推行游艇产业化,故将E定义为技术外溢。
x——产业技术创新成果;
y——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4)式反映硬件建设将抑制价格增长,映射到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先要寻找系统内部参数x、y,而区域游艇产业是以市场为核心,相应的系统内部变量是各个环节成交价和需求量。
经过转译的区域游艇产业系统的布鲁塞尔模型反应方程如下。
反应方程式(1)表示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在接受一定产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后,得到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既形成游艇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反应方程式(2)表示区域游艇产业系统在获得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后,将其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过程,暨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反应方程式(3)表示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对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促进作用;
同行竞争者的加入在提高消费需求量的同时,抬高了行业价格,而价格与消费量的同时提高,说明游艇产业市场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会导致价格提高幅度加大,进而抑制消费量的增长。反应方程式(4)表示当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后,市场中进行模仿创新成果的企业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果,该效果对市场平均技术水平具有一定提升作用。
2、布鲁塞尔模型求解
转译后的布鲁塞尔模型,其动力学方程是常微分方程组
其中A、B、x、y表示意义同上,k i(i=1,2,3,4)表示(1)—(4)式的“反应速率”,令u=B,τ=k4t
故方程组(5)可转化为
在判定系统稳定性时不考虑非线性项,可通过线性方程解判定系统稳定性,取得方程(7)的近似方程组如下
令(8)的特征值为 λ,若(8)有非零解,则
因为 a>0,方程(8)必有非零解,解得
当λ实部为负时,即b<1+a2,游艇产业系统是稳定的,不能形成耗散结构;当λ实部为正时,即b>1+a2,游艇产业系统处于失稳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经过上述分析,当系统稳定性ω=b-1-a2>0时,区域游艇产业系统会自发转向有序结构。而a和b与A、B、ki有关,A、B分别对应于游艇产业区域用地因素和产业潜在竞争者因素,具有一定可控性;ki对应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可控性不太明显。因此,要使区域游艇产业系统走向耗散结构,应优先考虑调整可控参数A、B,若不能使ω>0,则要借助ki的力量,达到预期目标。
五、推进区域游艇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游艇产业主要包括游艇设计、制造、消费服务以及相关行业,是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在一起、互动发展的产业群。区域游艇产业系统是由区域游艇产业链发展密切相关元素组成的层次性整体,是满足耗散结构特征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市场调研、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经营管理等。因此,推进区域游艇产业发展需深化顶层设计,统筹区域游艇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游艇产业管理体系,培育多样化游艇消费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游艇产业人才保障体系。
1、深化顶层设计,统筹区域游艇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游艇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多依靠项目集聚发展。游艇产业链复杂,产业链条长,在JIT现代生产模式中,相关产业配套要求较高,在统筹区域游艇产业链发展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游艇产业园,在空间上形成区域游艇产业链集聚与配套,形成游艇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区域游艇产业链上企业的物流、交易成本,有效推动游艇产业发展。因此,根据区域游艇发展状况,需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进一步深化顶层设计,明晰发展思路,制定游艇产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有效推动区域游艇产业发展。通过提高游艇产业链效率,形成竞争优势,为游艇生产、制造、试航提供有利条件。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游艇产业相关政策体系,在项目用地、税收、港口建设、融资等方面给予游艇俱乐部专项政策扶持,将游艇产业做大、做强。统筹规划好游艇航线,做好相关航道、河海水域、港口码头及周边基础设施的整治与建设,拓展游艇活动范围和视野。在游艇产业集聚区,搭建游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有效节约投资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港口、码头、滑道的利用率,带动周边区域配套产业规模。
2、完善游艇产业管理体系,培育多样化游艇消费模式
由于我国人均收入相对发达国家并不高,人们对游艇行业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区域游艇产业的调控方向应面向中产阶级人群,降低游艇产业消费门槛,打破游艇消费贵族化、奢侈化误区,建立平民化、大众化消费理念,扩大游艇消费群体,培育公众游艇娱乐、健康的户外运动消费理念,通过差异化定位,满足不同收入阶层消费群体需求。为实现游艇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要加强行业引导,对游艇俱乐部建设项目审批要严格把关,既要防止盲目投资,造成游艇项目的无序发展,又要放宽对游艇产业经济的相关政策,促进游艇产业良性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游艇行业管理规范和标准,提升游艇俱乐部专业化服务水平和标准,充分发挥游艇俱乐部在港口码头建设、游艇活动开展、游艇维护保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游艇俱乐部要充分发挥在游艇行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餐饮、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多样化、多层次游艇消费模式,开展水上休闲、娱乐、旅游等活动平台。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游艇产业人才保障体系
任何产业的前进与发展始终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支持,游艇产业也毫不例外。目前国内水上交通运输类院校大都开设了船舶工程、航海技术等专业,而与游艇产业相关的专业却寥寥无几。大多游艇俱乐部只是根据岗位需求,对员工进行短期技能培训,未进行全面的专业技术培养。因此,加强游艇产业发展,必须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开展游艇产业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创新游艇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游艇设计、制造、运营、管理和服务等各类人才,为游艇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游艇俱乐部与高校的合作,培养高素质游艇产业专门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等保障体系,为游艇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核心技术研发,促进游艇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中国游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航海学会重点课题“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区域游艇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A01);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生态位视域下江苏沿海港口群耦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SWC-058);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预期流引力模型的港口群布局优化研究”(项目编号A13040348)。)
[1]李盛霖:游艇安全管理规定[EB/OL].http://www.gov.cn/flfg/2008-08/13/content_1070955.htm,2008-07-08/2009-01-01.
[2]邢鹤龄:游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崔迎春: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的区域游艇产业发展定位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
[4]苏屹: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2).
[5]沈小峰: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颜泽贤: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张班、梁雪春: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工业园演化分析[J].化工自动化仪表,2012(3).
[8]周雷、张建坤:房地产业系统的耗散结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