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支持战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进路

2014-03-10张天勇

阅江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哲学观存在物自然界

张天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一、引 言

“生态文明”已成为一种流行话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把“生态”和“文明”视为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但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则是属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似乎“越生态的越不文明,越文明的越不生态”,生态与文明看似一对矛盾。如此一来,生态何以文明?进而,应当如何把握中国的生态文明走向?

二、生态何以文明?

通俗地讲,生态就是生物生存状态以及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状态,所谓保护生态,指的就是人类要维护生物生存的环境、遵循生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从广义上看,人当然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狭义上看,人类因处在生态链的最末端或者最高端,往往把自身和生态分离开来,把生态看成维持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工具性存在,人是目的,是价值的中心。*这种观点被视为人“统治”甚至破坏生态的重要根源之一。

文明作为文化的发展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优秀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自然不能满足人类,人类决心改变世界,文明就在这种改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的后工业文明,种种阶梯式进步便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不断飞跃。人类文明的崛起,从文化发展成就而言就是对自然,特别是对生态资源不断利用、征服甚至破坏的历史。文化即人化,文化、文明是人类这个能动的主体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的优秀成果。人是文明的创造者,文明不是先验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就生态本身而言,特别是人们渴望保持的没有人类干扰的“原始自然”的生态,是没有什么文明可言的,这种生态既不是文明的,也不是非文明的,只是单纯的一种存在。人类产生以前的生态系统,尽管它足够原始,或曰“原生态”,却与文明不沾一点边,或者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文明,亦或说那是与文明绝缘的世界。如此一来,生态与文明是对立矛盾的,似乎“越生态的越不文明,越文明的越不生态”也颇有道理。

那么,生态何以文明?生态与文明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实践。

首先,实践使人从生物界中分离出来成为“类存在物”,这是文明的起点,是自然向文明转化的一次飞跃。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从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可以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不仅如此,“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2]之所以“人是类存在物”,主要是因为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这里所强调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指的就是人类的实践。在实践中,人作为“类存在物”被创造出来,更准确地说是被转化或者进化而来,离开了实践这个中介,人类不会产生,自然、生态向文明的转化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整个文明史不过是在实践中自然向文明的转化史,即自然的人化史。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4]人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界直接发展而来的自然物。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在劳动中,人不仅获得了自身的社会属性,而且以社会属性制约自然属性,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或曰,此时的自然属性是具有了文明属性的自然属性。随着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文明也在不断升级的劳动中被陆续创造出来,自然在更深的程度和更高的层次上向文明转化。

再次,人通过劳动依赖自然界,作为文明意义上的自然界(而不是先验的自然界)通过劳动依赖人类。从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来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6]一开始,人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食物。自然界的食物无法满足需求时,人就通过自身的劳动把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生产资料转化为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7]自然界在人类的劳动中不断获得文明的意义赋予,成为人化自然。

由此看来,自然界与人类是辩证互动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8]“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9]与人类的历史无关的自然界对人来说其本质意义是“无”,对文明来说本质意义当然也是“无”。人类的活动不断给“原生态”的自然打上人类的印记,使自然这个天然存在的“自然之物”不断变成服务于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为我之物”。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态不断获得文明的意蕴。

三、生态保护战略:逻辑与局限

从理论逻辑上讲,强调生态保护一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二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作为自生、自成、自在整体的自然界,被还原为物质实体,“不再被视为有机论哲学里的有着生命的东西,也不再被视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有着目的和潜能的东西,而是被视为一种由原子构成的,可由数学定量化的,具有广延的物质体系。”[10]作为物质实体的自然界在现代哲学的理性主义、主客二分对立的思维体系中沦为被主体统摄和奴役的对象,这种以万物为工具、以人的绝对意志或自由为特征的主体形而上学表现在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实践推动人们不断反思这些理论,土地伦理、自然伦理、动物伦理等生态观念快速兴起,人与自然、生态同生共长,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论和主张正在被普遍认同与接受。

从实践逻辑上讲,人类过度利用生态、污染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物种灭绝、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恶果和生态灾难,使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促使人类在实践中改变过去对待生态的沙文主义方式,生态保护成为人类此时面对生态的实践方式。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转变。在我国,由于自然、历史方面的认识偏差,特别是受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政绩观的影响,近些年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滥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与风沙化,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表下沉,不合理围湖造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这些后果在使气候不断恶化的同时,还极大地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影响了人类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迫切需要人类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历史表明,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肆意征服都会遭到自然加倍的报复。在实践中,人们真切地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毫无疑问,生态保护是人类面对生态、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一种极具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主张,是人类在与自然生态长期交往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对于克服过去的生态问题,为人类营造一个多样化、良序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生态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推崇,但是,其缺陷亦非常明显,决定了其必然要被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代替。

生态保护多半带有消极的意味。在实践中,生态保护致力于挽救和保护已被严重破坏、濒临灭绝的生态资源,着眼于从各方面阻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遏制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致力于恢复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呼吁人类少干预、最好不干预生态,希望人类对生态不发生任何影响。生态保护的理想和终极目标就是让生态回归原始般纯净,没有一丝人类的痕迹,就像人类产生以前一样,其现实的理想目标就是人类对生态 “零污染”。暂且不论现实中“零污染”能否做到,这一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首先,人类不影响生态,对生态“零污染”,虽然避免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但也斩断了人类与生态之间的有机联系。离开了人类的生态,缺少了实践关照,生态再原始又有什么意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价值何在?生态何以文明?与此同时,生态和人类成为两条彼此不关联的平行线,意味着生态和人类将呈现出不对等的发展与进化,这样一来,生态只能延缓衰亡,达不到被人类永续利用之目的,生态的文明价值也就消隐了。

其次,人类不影响生态,使人与生态成为对立的两面。生态保护本是在反对生态宰制、生态破坏的过程中提出的一条新路,而它们在哲学观和思维逻辑上却殊途同归:都把人类与生态对立起来。从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上讲,传统的生态污染、生态破坏是人类把自身与生态对立起来,以主人的姿态君临天下,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是割裂生态和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这一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的主导下,生态成为人类能够任意宰割的奴隶,成为被破坏甚至被毁灭的对象。生态保护的理想境界同样是把人与生态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哲学观上还是对立思维,反对者和被反对者在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上殊途同归。

再次,把人和生态割裂开来,阻止了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同时也阻止了生态从人类社会发展中获得益处,也就失去了借助人类社会发展优化生态自身的通道。生态只能处于一种既成的状态,作为既成状态的生态对人类社会发展难以提供更多的支持。

生态保护是人对自身过度偏离轨道的纠正,存在积极的价值,但是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生态保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战略所取代,这个战略就是生态支持战略。

四、生态支持战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进路

“生态支持就是人按照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要求,用自己积极的实践而不单纯是依靠自然自发修复方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最终使生态不断改善而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优质服务,成为越来越大的支持发展的因素。这是一个同向性活动状态,一个合力共赢的格局,一个需要在技术上、经济上和政策上不断探索的实践状态,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11]与消极的生态保护相比,生态支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第二,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在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第三,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同步同构。*所谓“同步”,是指人类与生态的共进中,保证生态支持与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使二者的发展水平相当。所谓“同构”,是指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生态的发展相对应、相适应、相融通。既与视生态为奴役对象的传统思维不同,又与割裂人与生态的消极保护不同,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

生态支持肯定了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实践关系。必须承认,人类过去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生态,但不能因此否定实践本身,实践对于生态所具有的积极价值是主流。事实上,实践既可以促进生态优化和进步,也会伤害生态,关键在于实践是否与生态的优化和进步同步同构——凡是同步同构的实践就会促进生态的优化和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生态优化甚至破坏生态。人类能够通过实践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修复和优化生态:利用生物和基因技术复活已经绝迹的某些动植物;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增加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以维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修渠引水,把沙漠变成绿洲,优化生物的生存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生物自身无法做到的,生物只能天然地顺应自然,自生自灭。这些是生物从人类的发展中获得的收益。

生态支持强调了生态优化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回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生态支持就是生态服务。生态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资源价值,良好的生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二是环境价值,良好的生态秩序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人们“诗意的家园”;三是审美价值,优美的生态环境会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舒适愉悦的精神享受、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等等。生态支持体现了生态优化与人类发展的相通相融,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促进。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尤其要坚持生态支持战略,一方面是由如上所述的生态进步优化和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的,另一方面更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发展战略决定的。人均生态资源匮乏、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仍有八千多万人没有脱贫,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且不平衡,距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依然繁重等等。这些客观状况决定了我们国家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生态的持续支持,需要大力实施生态支持战略。坚持生态支持战略,以人类的文明实践和实践文明促进生态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续的生态支持,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路径。

五、结 语

生态保护在“爱护”生态、对生态不能“恣意妄为”的层面上没有问题,但其哲学观和思维方式仍没有跳出传统的对立框架,具有明显的消极意义,需要以生态支持战略替代生态保护战略。

生态保护是生态支持的基础,但二者的导向不同,哲学观和思维方式具有明显差异。坚持生态支持战略有利于实现生态与文明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既符合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坚持生态支持战略,生态与文明相互促进,一个美丽的中国、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国才能更好更快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优化与人类发展的有机统一,其关键在于人类实践与生态优化的同步同构。为此人类要认识生态规律,敬畏生态,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例如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克制异化的虚假消费等等。当然还需要制度的约束、法律的管制等等,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实施生态支持战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988.

[2][4][8][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69,131,178,128.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6,5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10] 苏坚贵,等.河流伦理的自然观基础[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14.

[11] 任平.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问题、观念与模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4):7.

猜你喜欢

哲学观存在物自然界
最有思想的句子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重新思考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观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