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分析

2014-03-10俞碧飏朱泳瑛王茉瑶

图书馆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刻板图书馆员标准差

俞碧飏,朱泳瑛,王茉瑶

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分析

俞碧飏,朱泳瑛,王茉瑶

为了从刻板印象视角了解图书馆员群体如何看待自己,文章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和SPSS统计发现,图书馆员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图书保管员;图书馆工作虽然女性居多且被认为是女性职业,但女性职业特征并不充分;群体内对于图书馆员工作的社会地位呈现两极看法;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表现出极度的偏爱自我和贬低工作。

刻板印象 自我刻板印象 图书馆员 附属群体 实证研究

0 引言

“在我国,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图书馆是服务行业,地位低下。图书馆在高校被定性为教辅单位,其工作人员大多被定性为‘教辅人员',尽管与其他教学人员一样是为学校教学任务服务的,但却始终处在被动的和不被重视的地位。”[1]类似表述在图书馆学界屡见不鲜,而此类论调也是近些年来图书馆界经常呈现出“郁闷”气氛的一个生动写照。

尽管这种“郁闷”似乎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不少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职业倦怠[2]和心理焦虑[3]角度的感性探讨,却鲜有针对图书馆员自我评价的研究,更缺乏通过实证的方式对郁闷的特点、程度、来源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地描述与探讨,以至于至今都说不清楚中国图书馆员整体上是如何的“郁闷”、为什么要“郁闷”。

笔者认为,缺乏此类研究的原因之一便是研究的视角难以把握,找不到测量“郁闷”情绪的操作性指标。而本研究则借助自我刻板印象的研究理论与研究范式,以自我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揭示了当代中国图书馆员的“郁闷”心态,并尝试利用社会认同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1 研究回顾

本研究的并行课题“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和“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已经对公众[4]和未来职业者[5]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本课题继续对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展开分析。

目前,国内方面,有关图书馆员自我表述的多为随笔类文章,仅限于描述自身情况、工作状态,少有提及对图书馆员群体、图书馆职业的总体看法。

王金平等人对图书馆员自我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博弈分析。在图书馆绩效评价中,图书馆员自我评价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纳什均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在图书馆员自我评价过程中,无论其他馆员给自己打高分或打低分,馆员自我评价的优势策略始终都是自己给自己打高分,所以有没有馆员自我评价对被评价者的结果影响不大[6]。他们认为,这样的结果是由综合了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及传统观念、社会谣言、党政方针政策、地域因素等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主客体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致,馆员自我评价的信度、效度具有动态性。

Alberta大学的HeidiJulien和Lisa M.Given通过对学科馆员(Faculty-Librarian)的态度和表达的内容分析发现,在校园里与其他教员交往中,在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问题上,图书馆员有以下的态度:一些图书馆员认为自己是成熟的教员,举例来说,一位图书馆员提到“我认为自己是承担着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研究任务的大学教授”。有些图书馆员对于在校园中的地位表示积极态度:“我们参考咨询馆员是研究进程中的仆人(handmaidens),而这个词既不具备攻击性也并不是侮辱人的。我们为他们进行非常必要的服务;但是我们不是他们的同行,即使我们参加系里的排名或享有一席之地。”[7]

类似的结论也出现在加拿大Brock大学的一项关于学术型图书馆员的信息时代角色研究中,作者认为,高校的图书馆员把他们自己看作服务的提供者、教员的伙伴、牢固的系统和藏书资源的建设者[8]。

Mary B.Blackwelder关于医学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医学学生等)对图书馆员看法的研究发现,相较于读者,图书馆员更倾向给自己的服务以积极的评价[9]。

综上所述,从国内利用博弈论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涉及绩效评估、排名等竞争环境下,图书馆员对自我评价会普遍偏高。国外的内容分析样本发现图书馆员会对自我有着较高评价,包括认为自己承担重要工作、有较强专业技能等,且对于社会(校园)中的地位问题有一些争论。这些研究部分揭示了图书馆员(多为高校图书馆员)对自我的刻板印象,而基于全行业、大样本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则有待验证。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第3、4部分的所有51项描述、两个维度(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及其子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一样本t检验,综合数据结果得到图书馆员的自我刻板印象。其中,均值反映出被调查者态度的积极程度,在数据分析前,对反向题进行处理,以保证所有的题目得分越高,则其代表的态度越积极;标准差反映出被调查者态度的集中趋势;单一样本t检验以3作为测试值,sig值表示显著性,只有当sig≤0.05时,即指标的均值显著区别于3,才认为态度明确[10]。

3 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希望得到的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是两个部分的综合,包括:(1)图书馆员印象,是指图书馆员对其所属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固定印象,包括对图书馆员人格、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总体看法;(2)图书馆工作印象,是指对图书馆员这一群体所从事工作的固定印象。

3.1 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

根据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的因素分析结果,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包括两个维度:(1)热情,是指对图书馆员这一群体行为意图的固定看法,即判断图书馆员是否热情、是否为朋友;(2)能力,是指对图书馆员这一群体能力状况的固定看法,即判断图书馆员是否有能力、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压力[11]。

表1 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及所涉及维度的均值描述

如表1所示,图书馆员对自身的印象总体水平很好,其平均值(4.0056)极其显著地大于3 (即完全同意自己表现优秀);而在热情和能力的总体水平上,印象也非常好,即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总体上待人热情友善,也很有能力。

不过,图书馆员对其热情的认同要高于对其能力的认同程度:从平均水平来看,热情的均值要略高于能力;从集中趋势来看,热情的标准差也要略低于能力,即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存在略高的争议。这就是说,图书馆员一致认为自身在热情上的表现更好,能力方面则略逊一筹。

3.1.1 热情

经因素分析,得到与“热情”相关的两个子维度:亲近感与疏离感。

3.1.1.1 亲近感

亲近感是指图书馆员的行为或个人特征中,可能让人感到亲近、认为是朋友的部分。表2显示了亲近感的特征描述词,分数越高,表明图书馆员越认为自己亲和、友善。

表2 亲近感因素特征词及与均值有关的分数分布

总体而言,亲近感及其所属特征词均值水平都显著超过3,且标准差都小于1,表明图书馆员非常一致的认同他们具备亲和力。图书馆员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可亲,做事负责认真。

笔者发现,图书馆员对自己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的态度抱有同样的自信。“友好的”和“负责的”同列第一,且均值最高、标准差较小,其余分属于对人和对事态度的特征词穿插呈现,均值都较高,表明这一群体认为自己在“待人”和“接物”方面并重,没有顾此失彼。这与公众的“图书馆员处理事物的表现要优于对待读者的表现”[12]刻板印象并不一致。

3.1.1.2 疏离感

疏离感是指图书馆员的行为或个人特征中可能让人感到疏离、认为有敌意的部分[13]。表3反映了疏离感的一些特征词,分数越低,疏离感越强。

表3 疏离感因素特征词及与均值有关的分数分布

疏离感及其所属特征词均值水平都显著超过3,表明图书馆员认为他们并不难以亲近,这与前一维度分析结果一致。从均值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最不可能是凶悍的(这与公众[14]和未来职业者[15]的看法一致),也不认同自己是懒惰的、冷漠的;虽然同样表示出了不认同的态度,但固执的、古板的、缺乏服务意识的反对程度略低于其他描述词。疏离感维度下的各个描述词,除凶悍的以外,标准差都偏大,说明图书馆员一致认为自己非常不凶悍,但其他的描述词上均有一些反对意见,其中以缺乏服务意识和古板的尤甚。

虽然均值反映出图书馆员很不赞同他们是缺乏服务意识的,但内部偏大的标准差仍证明了还有一些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员群体确实缺乏服务意识。近年来,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一直是图书馆界反复强调的话题,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举例也较为常见,但图书馆员对自己服务意识强的相对迟疑表明,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依然有待加强。

3.1.2 能力

经因素分析,得到了两个和能力相关的子维度:强技能和弱技能。

3.1.2.1 强技能

强技能是指图书馆员的行为或个人特征中可能表现出有能力的部分。表4的特征描述词按得分平均水平降序排列,得分越高,相关特征能力越强。

图书馆员强技能及其特征词均值水平均显著大于3,标准差较小,表明图书馆员一致地认为自身是有很高专业技能的群体。熟悉馆内布局、业务流程、能做好本职工作、熟悉图书归类4个描述词的均值都显著大于3,并且对于这些描述词的认同程度超过了4(同意),说明图书馆员对此非常自信。从标准差来看,图书馆员在强技能子维度的不认可主要集中在知识面宽一词,虽然图书馆员整体认为他们的知识面宽,但仍有一部分人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表4 强技能因素的特征词及与均值有关的分数分布

图书馆员一致认同他们对馆内布局、业务流程、图书归类能力的掌握,认为自己能胜任本职工作,这表明对于“图书保管员”应当具备的保管图书的能力,图书馆员是相当自信的;而对于知识面、专业知识排位的相对靠后,表现了在图书馆员群体中,专业知识的扎实不如熟悉馆内布局、熟悉业务流程等词语能代表图书馆员的形象,也从侧面暗示了在图书馆员群体中专业认同感相对较低。

图书馆员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图书保管员”,虽然图书馆员作为“信息资源组织管理者、信息提供者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利用的教育者”[16]的相关特征(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等)得到了一些接受,相对较低的均值和较大的标准差还是说明了这一形象在图书馆员群体心中不如“熟悉馆内布局、熟悉业务流程、熟悉图书归类”的形象明晰。显然,图书馆员认为了解图书归类、能够为读者指路、熟练地操作业务流程就可以成为一名有能力的从业者,这似乎隐隐暗示,图书馆员群体其实并不理解“图书馆员”这一职业的完整含义。

3.1.2.2 弱技能

弱技能是指图书馆员的行为或个人特征中可能表现出能力较为逊色的部分。表5显示了弱技能的一些特征,分数越低,相关特征的能力越差。

表5 弱技能因素特征词及与均值有关的分数分布

弱技能及其特征词均值水平显著大于3,表明图书馆员认为弱技能及其特征词不适合用来描述自己。他们一致最反对自己是没有条理的,因为该描述词在弱技能维度中均值最高(大于3)且标准差最低(小于1)。从标准差来看,图书馆员接受新事物能力、做事情的效率问题是内部存在较大争议的两项(标准差大于1)。

从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及其描述词中发现,图书馆员对于自身热情、强技能描述词的认同程度很高,远高于公众和未来职业者群体;当使用负面的、贬义的描述词时,图书馆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同样远远高于公众和未来职业者所表现出的程度。这种对自我热情和能力表现的高评价反映了:相较于公众[17]和未来职业者[18],图书馆员对自己的形象还是相当偏爱的。

3.2 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

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是指对图书馆员这一群体所从事工作的固定印象。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工作刻板印象的9个特征描述可分为复杂性和舒适度两个因子。

如表6所示,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均值与3差异显著且为负,标准差小于1,这意味着图书馆工作印象在图书馆员心目中一致被认为是不好的。这与图书馆员对自我刻板印象的极高值形成了巨大反差。

表6 图书馆工作印象的均值描述

3.2.1 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图书馆员对自己所从事工作复杂程度的固定看法。表7显示了复杂性的一些特征,分数越低,说明图书馆工作越复杂,需要智力和精力投入的程度越高。

表7 复杂性因素特征描述及与均值有关的分数分布

复杂性均值显著小于3,标准差小于1,这显示,图书馆员一致认为自己的工作总体上并不复杂。尽管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并非以体力劳动为主、不算枯燥,但大于1的标准差则显示了这两个描述并没有在图书馆界达成一致意见;而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则有非常大的内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社会地位尚可,但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地位低,以至于对地位的总体评价表现为对“地位低”的不置可否;对于工作的重复性质和低升迁机会,图书馆员是认同的,然而标准差显示,仍有一些图书馆员表示图书馆工作并不是重复性劳动,升迁的机会也不少。

3.2.2 舒适度

舒适度是指对图书馆员这一群体所从事工作舒适程度的固定看法。表8显示了舒适度的一些特征,分数越高,说明图书馆工作越舒适、工作压力越小、照顾家庭的机会越多。

总体而言,图书馆员一致认为他们的工作并不舒适。具体来讲,他们的工作并不清闲、也不适合中老年(均值小于3),但比较适合女性。对于是否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图书馆员则表示不置可否的态度。从标准差来看,舒适度的四条特征描述表现出很高的标准差(大于1),表明这些描述在图书馆员内部也众说纷纭。

表8 舒适度因素特征描述及与均值有关的分数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图书馆员和一般公众同样认为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但从其他描述词看出来图书馆工作并不具备女性特征(不清闲、不一定有时间照顾家),所以笔者推测,图书馆工作确实繁忙,使得图书馆员潜在的不认为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但由于公众刻板印象的影响和工作中女性比例更大的现状,让他们认同了这是一份女性职业的观点(对此的另一种解释是图书馆员认为“清闲”“顾家”等词会使他们显得懒惰,具有自我贬低的成分,因而为了维护自我形象而表现出对清闲和顾家不同程度的否定,但对于图书馆工作适合女性,他们还是认同的)。

3.3 核心刻板印象

核心刻板印象是指那些更具代表性,可以集中、清晰、简明地反映图书馆员对自身的态度与看法的特征描述。在从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2个维度全面了解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之后,笔者进一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筛选出核心刻板印象。

核心刻板印象应是那些被试者态度明确且意见集中的描述词,即均值显著区别于3,标准差显著小于1,峰度显著大于1的项目。经筛选共获得22项,按核心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如表9。

表9 核心刻板印象的特征描述及与均值有关的分数分布

不难发现,22个特征描述词全部属于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维度,表明图书馆员一致地认为自己是热情且有能力的人。而对图书馆工作的描述词全部“落选”,则反映了图书馆员对于工作的感觉不好、或争议很大。图书馆员对自我形象的评价远远好于工作,说明图书馆员对自我的偏爱和对工作的不认可。

其中,表示热情维度的描述词共15个,能力维度的描述词有7个,这说明比起能力,图书馆员更加认可自己待人热情、是用户的朋友。从“乐于助人”“友好的”等描述中,他们也更肯定自己能够带给人礼貌、热情、和蔼、温和的印象,具备服务者的素质。“熟悉馆内布局”是第一个出现在表中的能力维度描述词,并不靠前的排位说明比起能力,图书馆员还是更加认可自己对待工作和读者的态度。

3.4 图书馆员群体内的争议话题

表10呈现了图书馆员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一些描述,标准差越大,说明争议性越强,峰度为正,表明意见集中程度高;为负,意见的分布则更加分散。

除了对工作社会地位、是否有时间照顾家的不置可否外,图书馆员整体认为自己工作并不清闲、不适合养老、枯燥乏味、适合女性、有重复性劳动、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差、工作并非以体力劳动为主,但是每一项描述词均在群体内部存在分歧。上述争议词分属的各个维度包括:弱技能2个、复杂性4个、舒适度4个,图书馆员对于工作刻板印象的争议明显比自我刻板印象大。

表10 存在争议的描述(标准差>1)及与标准差有关的分数分布

将上述10个争议话题按照代表内涵的不同进行分类,笔者发现,引起图书馆员内部争议的话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图书馆工作是否忙碌?相关的特征包括:清闲、顾家、适合中老年、适合女性等。图书馆员对这些特征的相对低评价表明,图书馆工作在从业者心中是忙碌的,但较高的标准差又说明仍然有部分图书馆员认同自己的工作清闲,究竟哪些群体对此持不同看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图书馆工作是否枯燥重复?相关的特征包括枯燥和重复两个方面。尽管一般意义上认为枯燥和重复往往是同时具备的工作特点,但图书馆员却只认同自己的工作是枯燥的,同时却认为其工作并不是重复的,这是否意味着导致图书馆工作枯燥的原因并非是重复劳动,还需进一步研究。

第三,图书馆工作是否社会地位低?相关的特征包括社会地位低、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两项。考虑到在当前中国社会,决定职业和个人声望地位的最主要因素是教育,其次为收入、权力、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等[19]。而教育所指的学历,事实上是专业化的教育。一般而言,过多需要体力参与的劳动并不需要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因此可以据此推测,对图书馆工作体力劳动的争议可能是导致对社会地位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四,图书馆工作是否具备创新性和是否有效率?相关的特征包括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做事无效率两项。对此,图书馆员整体上是不承认的,但内部较大的争议也暗示了部分图书馆员在这方面可能确实表现不佳。

此外,在所有的特征词(句)中,图书馆员对“工作有时间顾家”和“社会地位低”的自我评价呈现出巨大的内部分歧(高标准差、峰值为负、均值与3比较不显著),近一半的图书馆员认为有时间顾家或社会地位尚可,而另一半图书馆员则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以至于总体上图书馆员对工作是否顾家和社会地位高低没有明确态度。考虑到社会地位受到学历、权力、就业单位性质等因素的影响,笔者推测对社会地位的争议可能源自于图书馆员内部在这些因素上的巨大差异,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4 总结

4.1 图书馆员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图书保管员,这与图书馆专家提出的服务者构思不符

从图书馆员印象来看,热情和能力均值很大、标准差很小,说明图书馆员对自身的形象有非常一致且积极的认识,即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服务者”。仔细观察则可发现,最受认可的强技能特征描述顺序为:熟悉馆内布局、熟悉业务流程、能做好本职工作、熟悉图书归类,这些仍是“图书保管员”应承担的工作而非“图书馆员”的职责,因而比起“服务者”,不如说“图书保管员”更为贴切。服务者形象的错位理解,可以说是近些年学者们大力提倡的图书馆精神、服务型图书馆员等理念在图书馆员脑海中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远远不足以扭转多年来深深印在图书馆员心中“图书保管员”的惯性思维,更不能让他们成为“信息资源组织管理者、信息提供者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利用的教育者”。因此,要让图书馆员真正理解“服务者”的内涵并付诸实践,仍然任重道远。

4.2 图书馆工作虽然女性居多且被认为是女性职业,但女性职业特征并不充分

尽管在图书馆的从业者中女性占大多数,同时在问及图书馆工作是否适合女性时,大多数图书馆员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不过,内部争议的存在(标准差大)和对“女性工作特征”(清闲、有时间顾家)的不认同说明,这份工作在图书馆员看来可能并没有那么适合女性。

4.3 图书馆工作社会地位的两极看法

比起公众认为的图书馆工作社会地位高[20]和未来职业者眼中的社会地位尚可[21],图书馆员对此的争论则显得非常激烈。从统计值上看,认为图书馆员“社会地位高”和“社会地位低”的人在数量上大致相当,以至于使得图书馆员总体上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表现出了不置一词的态度。对社会地位的两极看法和迷茫心态,一方面说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图书馆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总体上是不自信的。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大规模的社会范畴(social categories,包括国家、种族、性别、宗教、阶级、职业等)所组成的,这些范畴在权力、地位、声望方面彼此相关。社会中的一些范畴比另一些范畴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声望,据此来划分支配群体和附属群体[22]。也就是说,支配群体比附属群体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图书馆员主观上并没有表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高或低,换言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支配群体,结合图书馆员整体的“郁闷”心态和不自信,笔者推测,不仅仅不是支配群体,他们极有可能认为自己是附属群体。

如前文所述,影响职业和个人声望地位(即划分支配群体和附属群体)的最主要因素是教育(学历),其次为收入、权力、就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等。而高学历者云集的职业往往意味着具备更多的专业性,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员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不确定可能源于对职业专业性的不自信,这也揭示了我国图书馆职业亟待专业的介入。

4.4 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显示出极度的偏爱自我和贬低工作

从图书馆员的自我刻板印象和工作刻板印象中可以发现一对强烈的反差——对自身极度的偏爱和对工作的抱怨,具体表现为总体自我刻板印象及其下属各个维度和描述词的高平均值和工作刻板印象相应的总体看法、维度、描述词的低平均值。图书馆员希望通过自己满怀热情又具有高能力却从事着简单而又不舒适工作的巨大落差,一抒“郁闷”之情,表达出自身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强烈控诉;也就是说,图书馆员的郁闷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简单辛苦表示不满。

图书馆员控诉的目标主要是谋求社会的认可,树立群体的自尊。正如有些人在考试前一天晚上故意喝得酩酊大醉,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失败而被指责为无能一样,图书馆员将自己表述为接受与自身高素质不相称的低水平工作的“受委屈”群体,其背后的目的一是服务于群体的自尊;二是影响社会对自身群体的看法,赢得支持与帮助。图书馆员维护自尊的方式正如社会认同理论提到的:“他人的嘉许会让自己感觉良好,有的时候,人们树立受到普遍赞许的公众形象,而无论观众是谁,此时自尊是被间接地树立起来的。”[23]图书馆员努力地维护自尊正是由于对群体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再次揭示了图书馆员的“郁闷”源于内在的不自信,使得他们感觉自己脱离于支配群体,成为了附属群体。

无论图书馆员的复杂心态出于何种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这般贬低自己的工作和职业社会地位是非常不利于图书馆员全身投入工作、做好图书馆服务的。要缓解这种现象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周红.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149-150.

[3]张洁.图书馆员心理焦虑原因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1):100-102.

[4][10][11][13][15][17][21]刘静羽,朱泳瑛,俞碧飏.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3(2):34-39.

[5][12][14][18][20]俞碧飏,徐建华,卢正明.当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8-13.

[6]王金平,夏有根,刘剑虹.基于博弈分析的馆员自我评价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239-241.

[7]Heidi Julien,Lisa M.Given.Faculty-Librarian relationshipsi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text:A content analysis of librarians'expressed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Library Sciences,27(3):65-87.

[8]Mary Lynn Rice-Lively,J.Drew Racine.The role of academic librarians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7,23(1):31-41.

[9]Mary B.Blackwelder.The image of health sciences librarians:how we see ourselves and how patrons see us[J].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1996,84(3):346.

[16]张怀涛,黄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J].图书与情报,1999(3):45-49.

[19]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2):74-102,244.

[22][23]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8-73,158.

The Self-Stereotype of Chinese Librarians

YU Bi-yang,ZHU Yong-ying,WANG Mo-yao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ereotype,the authors try to discover the librarians'self-images in their own minds.With a large-sample survey and SPSS statistics,it is found out that:librarians believe that they are competent;library work is not sheer feminine although most librarians are female;librarians'opinions on library social status seem polarized;librarians'self-stereotype is manifested as extreme self-preference and playing down the job.

stereotype;self-stereotype;librarians;subordinate group;empirical research

格式 俞碧飏,朱泳瑛,王茉瑶.图书馆员自我刻板印象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6):54-63.

俞碧飏(1989-),女,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泳瑛(1989-),女,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王茉瑶(1990-),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2013-10-01

猜你喜欢

刻板图书馆员标准差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订正
中性自由
更 正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