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产后访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4-03-10杨燕

上海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护士社区

杨燕

摘 要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阐述社区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重要意义及社会效益,并针对目前国内产后访视工作的现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社区 产后访视 妇婴保健 护士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4-0058-04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ommunity postpartum interview

YANG Yan

(Pux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9, China)

社区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在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对母婴的健康状况进行回访的一项工作,是母婴应享受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权利,也是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社区产后访视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社区产后访视的重要意义

1.1 对产妇健康的积极影响

以往众多的临床研究,无论是进行干预前后对照研究,还是进行实验组与观察组对照研究都证明[1-2],产后访视是产褥期产妇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降低产妇产褥期发病率。社区产后访视对产妇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

1.2 对新生儿健康的积极影响

新生儿期生理调节及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疾病,病死率较高,约占婴儿病死的1/2~2/3,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研究证明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可及早发现新生儿病情,明显降低新生儿口腔黏膜感染、脐部感染、黄疸、红臀、湿疹发病率[2-3]。

1.3 提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最适宜的食品,母乳喂养是喂养婴儿最自然、最科学、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有研究显示,社区产后访视对提高母乳喂养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林伟清[4]对240名产妇进行实验组与观察组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产后访视的实验组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1.4 有利于产褥期保健知识的普及

产后访视可提高社区居民对母婴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居民的母婴保健意识,帮助产妇建立正确的自助自护方式。临床调查证明[5]有产后访视的产妇对产褥期卫生、母乳喂养、添加辅食、脐部护理、预防接种的知晓率比无产后访视的产妇均有明显提高。

2 产后访视的社会效益

2.1 减轻产妇及家庭的负担

产后访视使产妇、新生儿大部分的常见问题由访视人员上门给予指导解答,使产妇及新生儿在家中直接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减少了外出就诊的困难。

2.2 体现护士的社会价值,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护士运用正确的交流技巧融洽了与产妇及其家人间的关系。并且用知识和技术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专业性保健护理服务的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通过产后访视,还能够及时了解到产妇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以真诚的服务感动产妇及其家人,让其满意,拉近了居民与社区医院的距离,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3 国内产后访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访视率存在地区差异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产后访视起步较晚,各地区的工作进展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仍存在拒绝访视现象。有调查报道2000年产后访视率为98.0%,但同时也有报道产后访视率为62.9%。最新调查报道产后访视率为76.97%,电话随访占52.80%,拒绝访视占37.89%[6]

3.2 产后访视质量和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

3.2.1 产后访视工作的方式有待更优化

目前产后访视的方式主要为上门访视,在特殊情况下产妇不接受上门访视只能改为电话访视。国内对产后家庭访视时间和次数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要求3次,分别为产妇出院后的第3、14、28 d。但各省市具体执行情况不同,访视时间和访视次数存有差异。另外,目前每次家庭访视多少时间没有明确规定,访视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访视工作的质量。有调查发现访视医生每次访视时间平均只为8~10 min[7]。访视时间过短,服务不到位,降低了产妇和家属的满意度。

3.2.2 产后访视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未能得以完全落实

目前国内产后访视内容要求大同小异,主要包括询问和检查,并进行宣教和指导,即“一看、二问、三听、四查、五指导”。但在实际访视中,由于访视医生业务素质较低、访视时间短、访视工作缺乏规范化管理,访视内容与要求有所偏差,因而直接影响了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不能很好地将母婴健康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3.2.3 产后访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

我国的产后访视工作大都是各医院医务人员的兼职随访,产后访视人员缺乏正规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参差不齐,随机应急能力不强。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各有不同。整体收入低,影响了访视人员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8]。由于没有专业化的随访队伍,访视质量无法保证,甚至还可能存在误诊误判误导的现象。

产后访视服务满意度直接反映了产后访视工作质量,是产后家庭访视工作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各项调查发现,目前产后家庭访视满意度在33%~93%,各地区的满意度差异较大。不满意主要是认为访视时间太短、对母婴问题解答能力有限、访视人员态度不好、访视时间不及时等[6]。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的产后访视工作质量仍令人堪忧。

3.3 产后访视不能满足新时期产妇的需求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产妇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而目前社区产后访视内容中又缺乏有效的产后心理保健及疏导方法。此外,现今女性对生殖健康的需求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关注自己产后的健康问题与生活质量。新时期的产妇除了有对常规的产褥期保健知识的需求外,还有对心理健康、自身形体恢复、新生儿抚触及游泳锻炼、婴幼儿的预防保健等知识的需求。因此,现行的传统产后访视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产妇的需求,应不断更新和拓展。

3.4 流动人口的产后访视工作难落实

流动人口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健康意识相对薄弱、文化程度偏低、经济相对拮据等,造成产后访视落实困难。流动孕产妇的信息化管理尚未完善,一些地区只做到了地区内的孕产妇的信息共享,却未做到地区与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所以,一些流动孕产妇发生跨省市的居住地变迁时,便可能失访。

4 对社区产后访视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产后访视的认知宣传,提高知晓率和访视率

加大在全国范围内的社区产后访视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尤其是产妇们认识到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配合,提高产后访视率,保障母婴健康。

4.2 优化孕产妇的信息化管理

①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访视人员可以方便及时地掌握每个孕妇保健的信息,可对孕产妇进行及时、主动的联系,计划和预约产后访视的时间,避免贻误访视。②流动人口纳入三级管理系统,实行“同城化”管理,可以提高产后访视率、预防接种率、儿童健康查体率。今后,对流动人口的产后访视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要在某一地区内做到信息共享,还要做到全国范围内地区间的信息共享,以确保流动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保健。③利用计算机网络对高危儿实行区域化管理。淘汰高危儿报告卡、转诊单,代之以网络上报、转诊,使高危儿的管理也更加简易、快捷、科学、人性化,有利于高危儿专案管理的全面覆盖,提高其生存质量。④可提高保健资料的利用率。可以对产后访视质量进行评价,以促进此项工作的持续改进。对于下一年的工作预算以及资金下拨可以用数据来进行统筹。⑤运用电脑软件,建立孕产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产院、妇儿医院和社区访视医院三方共同协作,才能提高产后的访视率及访视质量,降低围产期新生儿的死亡率。对异常情况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健康[8-10]。

4.3 优化产后访视内容及方法,促进产后访视工作的规范化

4.3.1 加强产后访视工作人员的培训,实行准入制

要确保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访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产后访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考核和实行准入制。增加心理护理知识、产褥期体能锻炼、新生儿常见病异常现象的处置方法、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等知识学习。此外,还应加强对产后访视工作人员的重视和关心,提高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社区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

4.3.2 改良产后访视的方法

有调查发现,接受入户访视的产妇生命质量较没有接受入户的产妇生命质量高,单纯电话访视并不能改善产妇的生命质量[11],因此,在产妇及其家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上门访视,而将电话访视作为一种辅助方式,以确保访视质量。在访视时间安排上,传统的产后访视是在出院后第3、14、28 d进行,高危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我们应在切实做好这3次访视的基础上,继续调查研究更具有可行性、实效性、科学性的访视时间。如有调查报道传统的访视时间安排解决了产妇哺乳最初遇到的问题,后继的指导却很欠缺,而将访视时间调整为产后的第7、28、77 d,明显提高了产后4个月时的母乳喂养率[12]。当然,这一方法得以推广还有待研究商榷。另外,应适当增加每次访视时间,提高访视质量。根据需求调查显示,比较支持的访视时间为30min左右[7]。适当的时间安排,访视人员才能很好地完成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检查、询问、宣教,保证访视质量。产后访视还可采用经临床护理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即对产妇预先制定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表,并针对产妇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开展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宣教[13]。并可运用该方法,评估产妇及新生儿在不同阶段的健康需求,从而提供不同内容或方法的访视服务。

4.4 拓展产后访视的内容

4.4.1 积极推行母乳喂养,强化家庭母乳喂养的指导

在完成常规产后访视的基础上,帮助产妇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产妇及其家属加以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和指导。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或乙肝产妇,应指导其做好母婴阻断措施,告知其单纯HBsAg阳性产妇可母乳喂养,“大三阳”、“小三阳”且HBV-DNA阳性者尽量避免母乳喂养[14]。通过强化家庭母乳喂养的指导,从而保障0~6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健康。

4.4.2 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预防产后抑郁症

应当将产妇心理保健纳入常规产后访视中,包括对产妇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产后访视人员要耐心细致并运用专业知识和交流技巧,积极主动地向产妇提供产褥期健康宣教,提高产妇自护能力、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护理技术,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以轻松愉快、稳定平和的精神状态度过产褥期。另外,应建立产妇的支持系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产妇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15],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家庭成员提供心理支持,关爱产妇,促进产妇的心理健康,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4.4.3 增加其它健康教育内容

指导产妇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后体能锻炼,满足现代女性爱美的心理需求。增加产后性生活及避孕知识的宣教,产后性保健服务应针对女性产后性器官的改变对夫妻双方进行指导,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16]。增加儿童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提高儿童疫苗的接种率,鼓励家长对儿童进行规律的体格检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④开展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的指导工作,使产妇及其家人更好地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另外,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个体产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产后访视还应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

4.5 构建社区产后访视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拟定的社区访视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制定产后访视质量评价指标,使其体现目的性、导向性、科学性、代表性、敏感性、客观性和可获得性原则[17]。结合专家咨询结果,构建具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的社区产后访视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提供满足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期望的服务,保证社区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友霞. 社区产后访视的实施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25(12): 244.

[2] 费秀英. 社区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31): 4501-4502.

[3] 陈小菊, 吴玉华, 许梅莲, 等. 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34): 57-58.

[4] 林伟清, 钟美英. 产后访视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22): 32-33.

[5] 刘立新, 刘胜全, 董鑫. 社区产后访视在促进母婴健康中的作用及访视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5): 342-343.

[6] 岳廷棉, 朱丽萍, 李莉, 等. 社区产后访视服务现状调查及分析[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0, 5(1): 269-270.

[7] 杨朝, 章炜颍, 章蓉. 杭州市四季青社区产后访视质量及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21): 1784-1785.

[8] 曾红燕, 陈晓红, 刘保华, 等. 关于对深圳市罗湖区社区产后访视人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4, 6(15): 75-77.

[9] 刘东梅. 产后访视中体会健康教育的进展与不足[J]. 包头医学, 2012, 36(2): 119-120.

[10] 蒋月琴. 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围产期保健[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32): 326.

[11] 齐玉梅, 王生锋. 产后访视提高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7): 2441-2442.

[12] 钱慧珍. 不同的产后访视法对母乳喂养作用的比较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18): 2795-2796.

[13] 彭妃. 临床护理路径在产后访视的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13): 320-321.

[14] 周丽清.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喂养问题研究现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 172-174.

[15] 谢小华, 洪普, 莫海燕, 等.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产后康复影响的研究[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5, 8(4): 238-241.

[16] 宫巧红, 王 斌, 唐高红, 等. 保健服务对产后性问题影响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6-637.

[17] 李晓惠, 卢祖洵. 新视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评指标体系与考评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5): 417-419.

(收稿日期:2013-05-04)

猜你喜欢

护士社区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呼吁《护士法》尽快出台
网上约护士 靠谱吗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